《乡土中国》读后感
阅读这本书的最大原因是在看徐涛老师政治课的时候,徐涛老师在课上读了一段其中他摘抄的好句,然后考完试后上小红书搜索法学相关的书籍,意外发现有老师推荐的这本。后来,我找到了资源,花些琐碎的时间把本书阅读了一遍,在阅读过程中,其中很多章节都是读的稀里糊涂,没有读明白其中的传达的深意。紧接着在B站上找了本书的解析,借助思维导图,返过去再阅读一遍,才发现费老写的真不错!
这本书分别由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男女有别,礼治秩序等一系列章节组成,展现了乡土中国的稳定秩序,遵循礼治,无讼事求等传统观念,并且把乡土中国与西洋进行一一对比,让我对于乡土中国,西洋以及现代社会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乡土中国是一个“生与斯,长与斯,死与斯”的社会,靠土地为生,聚村而居,文字也无需下乡,更多依靠面对面的交流,简洁明了。这点我深有体会,住在我伯伯家的时候,家人都在楼上看着电视,然后楼下有人敲门,我伯伯会在楼上喊一句:“是谁啊?”楼下的人回答:“是我!”通过熟悉的音色就能辨别对方是谁。在乡土中国,能够靠脚步声和声音就能辨别出这个人,所以是熟人社会。反观现代,我们人手一部手机,手机来电陌生号码时,我们接过来会问:“请问您是哪位?”如果对方说“是我呀!”你未必能够辨别出对方是谁。
其中,书中的一章“差距格局”,我觉得费老写的特别有洞见。他把西洋社会在差距格局中是“捆柴式”团体格局,在此格局中,道德观念建设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是平等与公道。而乡土社会是“同心圆波纹式”差序格局,道德观念建筑在各种私人关系上,注重克己修身。乡土中国里面的人都是已自我为中心,紧接着亲属,地缘,权势都随着这个同心圆越推越薄,具有可伸缩性。这些真的特别有趣,让我想起,之前在英语课上学的《跨文化交流》,每个地域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传统观念都是不一样的,对于文化的差异,我们应该兼收并蓄,求同存异。
这本书最接地气的章节是《男女有别》,我终于找到为什么我们这一代的父母为什么不允许孩子早恋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所处乡土社会,深受那个时代文化的熏陶。书中提及到乡土社会把男女关系称为“阿波罗式”,同性组合为主,主张男女授受不亲,而现代社会是“浮士德式”,恋爱关系上主张探索未知,不已实用目的,不是为了传宗接代,而是推陈出新。对于我个人而言,现代这个社会更加具有包容性,对于同性恋我们不应该以有色的眼睛看待他们,他们也有追求自由的权力。等我有了自己的孩子,孩子上学时如果谈恋爱了,我保持中立的态度,一方面教导他好好学习,另一方面,增加她/他每周的零花钱。因为在《从欲望到需要》这章节,写道:“欲望是什么?食色性也,那是深入生物基础的特性。这里似乎有一种巧妙的安排,为了种族繁衍,人会有两性之爱;为了营养,人会有五位之好。”
话说到此,我阅读完这本书,感觉乡土中国也有值得后世保留的传统,比如知礼,克己修身。我能从中感受出费老对于儒家学说颇有研究,也非常支持儒家中的“仁爱”“礼治”。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社会主张“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既通过惩罚机制对人们的行为加以限制,又通过道德教化来约束人的不端行为。读了这本书,我会开始幻想“共产主义社会”又会是怎么样的一片观景呢?文化势必是趋向多元化,更加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
无论是乡土社会,西洋社会还是现代社会,各有各的特色,乡土社会富有人情味和亲切感,西洋社会的平等与公道也很值得学习,现代社会的法治与德治给人民带来幸福感,安全感,满足感。
读书笔记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