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小義吃亏了

        古人有言:“智者常受,愚者暂得。”小義自幼机智过人,常与表弟并肩嬉戏,二人年岁相仿,情谊深厚。然而,在这场童年的游戏中,表弟似乎总未能占得先机,无论是玩笑间的机智交锋,还是草地上的一场场“摔跤”,小義总能让表弟成为那个默默吃亏的一方。

        他们的童年,如同溪流般澄澈,伴随着山间的清风,悠悠地流淌。每当夕阳西下,黄牛悠然地啃食着青草,小義与表弟便在这无垠的田野上寻找乐趣。他们不仅放牧于山间,更在这片天地间编织着属于他们的冒险故事。山涧、林里,是他们打野鸡、捕鸽子的战场,每一次狩猎都充满了未知与惊喜。而当这些自然的馈赠成为他们的盘中餐时,小義总爱用那简陋的火堆,将野味轻轻炙烤,随后慷慨地让表弟品尝那初熟的滋味,即便是这样细微的分享,也让表弟在“吃亏”中感受到了兄长的温暖与关怀。

        这段时光,虽看似表弟处处“吃亏”,实则是兄弟间情谊的另一种表达,是纯真岁月中最温馨的一幕。

      在成长的路上,这样的“吃亏”,或许正是他们友情的见证,也是小義以独特方式教会表弟——生活之中,有时候,给予比获取更能让人感受到幸福的真谛。

初探幽洞:表弟的勇敢与活埋人的智谋

        在幽深的洞穴之前,表弟被选为先行者,承担起了探路的重任。洞穴的形成,源于山洪的肆虐,自沟底而上,其规模逐渐宏大,最高处可达数丈,而越往上,空间却愈发狭窄,直至仅能容一人通过。面对表弟的迟疑,众人以戏谑相逼,迫使他不得不踏上这段未知的旅程。

      洞穴之内,自然生态与人为探险交织成一幅奇异画卷。动物在此留下了它们的痕迹,狼窝、狐狸窝、鸟窝、昆虫窝以及蛇的巢穴,无一不在提醒着表弟,这里并非安全的乐园。特别狭窄之处,需躬身爬行,而顶部则危机四伏,土坷垃随时可能坠落,令人胆战心惊。表弟只能默默地躲在洞中,消磨着时光。

      小義久候于洞口,未见表弟踪影,心中焦急万分。他深知表弟躲藏于内,却不敢轻易入洞探寻。于是,他心生一计,点燃干柴与绿草,让浓烟自洞口袅袅升起,直贯半山腰。浓烟之下,表弟无处遁形,只得被迫向上攀爬。此计不仅驱散了洞穴中的野兽,更让表弟尝到了被烟熏火燎的滋味。

      历经一番波折,表弟终于从半山腰的出口爬出。然而,洞口位置的不固定性让小義难以直接观察到他的行踪。他只得大声呼唤,让表弟返回原路。表弟虽心有疑虑,但仍遵从指示,再次进入洞穴。如此往复,直至两人都安全抵达半山腰。此时,表弟已身经百战,而小義则只能紧随其后,忍受着土坷垃的袭击。

      洞穴的探险之路漫长而艰难,有时需耗时一个小时以上,甚至在没有光亮的情况下仅凭感觉前行。小義虽身处险境,却不敢轻易超越表弟,以免遭遇未知的危险。在这种矛盾与挣扎中,他们一步步向前挪动。

      随着时间的流逝,表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活埋人则变得茫然无措,只能乖乖跟随。然而,这种“报复”式的旅程并未持续太久。他们携手闯过一个又一个山洞,享受着探险的乐趣与挑战。在这创新的山洞中,他们共同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故事。

      在那葱郁的山间,放牛孩童的欢声笑语与牛铃的轻响交织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他们之中,不乏几位偶尔被吸引至这欢乐角落的孩童,带着牛群,也带着对游戏的憧憬与好奇。这些孩童中,既有年龄稍长,能引领游戏的小義兄弟俩,也有稚嫩小手紧握,眼中闪烁着纯真光芒的幼小玩伴,共同在这片天地间编织着童年的斑斓记忆。这场景,宛如一幅细腻的水墨画,将孩童间的纯真无邪与自然的宁静美好完美融合。

        某个阳光斑驳的日子,一群孩子不期而遇,他们携手探索,意外发现了一个隐秘的新洞穴。这洞穴,似乎成为了野鸡的栖息之所,它们悠然自得,仿佛这里是它们永恒的休憩站。孩子们心生好奇,携手合作,不久便收获颇丰,几只野鸡成为了他们的战利品。

      提议用柴火烹饪野鸡的声音悄然响起,得到了所有人的赞同,唯有那位被戏称为“活埋人”的孩子,默默承担着繁重的任务。众人齐心协力,很快便堆起了一座木柴的小山。随着“活埋人”一声令下,火焰跳跃,空气中渐渐弥漫开野鸡肉的醇香,引得四周生灵纷纷侧目,其中两位陌生人尤为引人注目,他们自南山而来,手持枪械,缓缓靠近。火光映照下,众人皆惊恐万分,纷纷躲入洞中,眼睁睁看着陌生人一口一口地品尝着他们的劳动成果。

        大个子孩子贴近“活埋人”,低声建议:“你是我们的领头羊,何不前去与那些背枪的人交涉,请求他们留下些鸡肉?”但“活埋人”只是默默一瞥,随即巧妙地将他的表弟推出了洞口。表弟正欲构思言辞,却被突如其来的推力送出了洞口。面对背枪人的召唤,他们别无选择,只能走出隐蔽。背枪人坦诚相告,承诺以枪为押,五日后来换取鸡肉钱,并请求暂时借用他们的衣物。表弟提议简单交换后离开,却被“活埋人”迅速应允,双方达成了一纸无言的协议。

      随着两位陌生人的离去,孩子们纷纷探出头来,对那两把真枪充满了好奇与敬畏。“原来枪是这样的……”他们轻声议论,有的孩子甚至因恐惧而落泪。大个子孩子提醒大家:“天色已晚,太阳即将西沉,我们该散了,各自去照顾自己的牛吧。”

        “活埋人”谨慎地藏好了枪支与陌生人的衣物,虽然外套被换走,但他们仍穿着农服,无碍前行。

      然而,连绵不绝的大雨接踵而至,持续五日未曾停歇。“活埋人”与表弟在第六日急于寻找那两把枪,却发现山洞内已空空如也。恐惧之下,他们决定更换放牧之地,以避免可能的麻烦。自此以后,他们再未返回那座山头,与那些朋友也失去了联系。尽管他们记得部分细节,却忘了那些孩子的姓名与村落。或许在某些孩子的记忆中,“活埋人”这个名字依旧鲜活,因为那是一段充满欢笑与冒险的短暂时光。

        此事逐渐传开,家中的大人询问起这段经历,他们诚实以对,只是遗憾地表示,已忘却那些孩子的姓名与来自何方。但“活埋人”这个名字,却如同那段难忘的探险之旅一般,被众人铭记在心。

        历经数年,时至“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场指控骤起,有人指控两位个体——活埋人与其表弟私下藏匿枪械。此二人随即遭受严厉审讯。活埋人,以坚韧不拔之志,于群众集会之上,仅陈述事实经过一次,便缄口不言,其间饱受皮肉之苦,却始终未再吐露分毫。相较之下,其表弟面对审问,则坦诚相告,详述实情,无论何种盘问,均据实以报。结局迥异,表弟得以全身而退,未受任何政治处分;而活埋人,则背负了政治处分之重责。

      次年,工作组再度复审此案,细查之下,二人所述皆为真相。于是,一纸文书,寥寥数语,宣告撤销对活埋人的处分决定,令其妥善保存。

        活埋人因目不识丁,将此信笺随意置于箱底,其上覆盖衣物等日常杂物。自此以后,他自视为一名政治罪犯。生产队中,无人知晓其处分已被撤销之事。每逢斗争大会,活埋人主动列席“坏分子”队列之中。历经数十载,“坏分子”之帽虽加诸其身,但此帽等级不高,他始终属于“一类分子”,而“四类分子”级别最高。等级之别,寓意改造态度之差;活埋人自居“一类”,实则表达其渴望改造之心。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活埋人承受了诸多不公与艰辛。生产队中,所有脏活、累活、危险任务皆由他一肩承担,不仅饱受身心折磨,更遭受来自老少、男女各方的非议与欺凌。

      在那遥远的一年里,队长派遣他至一片遥远的地界,任务是将丰盈的粮食聚拢成垛,以待晨曦中同伴们携驴前来运载。他居所位于生产队之东隅,而那片需要他辛劳的田地却在遥远之西。黎明初现,他便匆匆启程,却未曾预料,田野间谷物堆积如山,以至于他的努力未能及时将一切就绪,恰在此时,众人纷纷抵达。队长误以为他迟到,愤而挥起皮绳,那无情的一击,仿佛要将冤屈与愤怒倾泻于他那无辜的身躯,令他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屈辱与伤痛。他内心暗自悔恨,早该听从表弟的忠告,不该对那两位负重前行的背影流露出无谓的同情。身为地道的贫苦农民,竟因这误会,被冠以“坏分子”之名,心中五味杂陈,难以言喻。

      那日,他以伤痕累累之躯完成了剩余的工作,未归家以寻慰藉,而是前往周庄,向大舅舅秉璋倾诉心中的绝望与疲惫。大舅舅闻言,目光锐利地询问:“你可是蒙受了不白的政治冤屈?工作组未给你任何解释?”他仅得一张纸片作为回应。大舅舅接过那张纸,其上文字,竟是对他冤屈的平反昭雪。大舅舅随即将此重要证据呈递给村党支部书记,书记审阅后,不解地问:“此据你何以迟迟未呈至村委?”他轻声道,工作组曾嘱咐他妥善保管。

      于是,村党支部书记召集全体社员,于大会上宣读了那张纸条上的每一字一句,随后正式宣布,他并非所指控的政治犯。历经数十载的不白之冤,他终于得以卸下重担,重新以真实的自我面对世界。这场风波,不仅是对个人错判的纠正,更是对公正与真理不懈追求的深刻启示。

        天地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平衡,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却以公正为基石。在这广袤的世间,有一位老者,他经历了风雨沧桑,见证了岁月的无情与人情的冷暖。命运似乎对他有着别样的考验,让他的家庭承受了不应有的重负,尤其是对他挚爱的妻子,更是显得苛刻。然而,这位老者并未因此陷入怨恨的泥潭,反而在人生的另一段旅程中,找到了宽恕与理解的光芒。

      在生产队的岁月中,他担任过队长一职,面对过往的误解与不公,包括那位曾与他并肩作战的前任队长,他选择了以德报怨,最终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不仅是个人胸襟的体现,更是对“吃亏是福”这一古训的生动诠释。如今,已逾八旬的他,依旧在阳光下悠然自得,享受着生活的每一刻。

      回顾往昔,他深知自己曾因知识的匮乏而步履维艰,这把名为“无知”的锹,几乎将他的人生深埋。但幸运的是,命运之轮未曾完全将他遗忘,他的命运在“秉璋舅舅”的引领下发生了转机,这位智者以文化的力量为工具,将他从困顿与误解中解救出来,使他得以重见光明。人民政府的认可与肯定,如同一枚公平的印章,为他的经历画上了正义的一笔。

        “活埋人”的故事,是对“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注解。它提醒我们,尽管世事无常,但持续学习、增长见识,方能让人生的旅途更加顺畅。在这位老者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坚韧、宽恕与智慧的光芒,也感受到了文化之于个人的力量与救赎。

版权声明:
作者:adm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84334.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