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八十三

曹爽原本谦虚谨慎,后来任用私人,专权乱政,侵吞财产,一意孤行,出兵伐蜀造成国内虚耗死伤惨重,起居自比皇帝,并采用邓飏之谋将郭太后迁往永宁宫软禁,公元249年(正始十年)正月甲午(初六)日(2月5日),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解除曹爽大将军的职务。不久,被加以谋反之罪而被屠灭三族。

曹芳即位之初,曹爽凡事皆与司马懿商议,不敢专行,司马懿以礼让之。后来曹爽听从亲信丁谧的计谋,尊司马懿为太傅,乘机削去司马懿的军权。同时,晋升司马懿的亲信蒋济为太尉,趁机免去蒋济原执掌禁卫大权的领军将军一职,改任命其二弟曹羲为中领军,又废除禁军五营中的中垒、中坚两营校尉,把两营兵众交由曹羲直接统领。另以曹训为武卫将军,统领禁军武卫营,曹彦为散骑常侍,曹爽兄弟于是完全掌握京师禁军;他的表弟夏侯玄则被任命为中护军,负责总统诸将,选拔举用军队武官。而曹叡在位时嫌其浮华而弃用的一部分毫无声望的闲人,如任南阳的何晏、邓飏、李胜、沛国丁谧等,全被曹爽招为心腹,并担任朝中要职,丁谧、何晏、邓飏被封为尚书,且由何晏负责选拔官员;任用李胜为河南尹、毕轨为司隶校尉,控制京城内外权柄;同时令尚书奏事时先向自己汇报,由自己权衡轻重后再询问司马懿,其后渐渐连询问司马懿对政令的看法都不做了,开始自专政事。

可见曹爽本无任何作为,靠与曹叡从小的亲密关系,逐渐掌握了朝中大权。他的一生都是在宫廷度过的,凭借其父曹真在朝中的地位,自少以宗室身份出入宫廷,结交很多朝中官宦子弟,一生享受荣华富贵,不谙世事,一味的追求享受,有宗室身份和皇帝的庇护,一生顺风顺水,再加上处处小心,看上去又有些稳重,很受曹叡帝的喜欢;在他一开始对待司马懿的时候也是一样,曹芳即位之初,曹爽凡事皆与司马懿商议,司马懿是三朝元老他不敢专行,后来由于自己权利的增大,逐渐撇开司马懿自己专权。到他自己掌权时就暴露出了他的缺点。

正始八年(247年),曹爽听从了何晏等人之谋,把郭太后(非曹芳亲母)迁到永宁宫软禁起来。一时曹爽兄弟“专擅朝政,兄弟并掌禁兵,多树亲党,屡改制度”。由于司马懿渐渐被架空,很多政事司马懿都不能参与,于是称病回避曹爽,韬光养晦等待良机。曹爽于是更加肆无忌惮,纵容他的党羽亲信,如何晏割洛阳和野王典农的数百顷桑田和汤沐地作为自己产业,又窃取官物,向其他州郡要求索取,官员都不敢抗逆。而一些开罪了何晏等人的大臣,如卢毓、傅嘏等都因小事而被免官。而曹爽的饮食、车马和衣服都与皇帝的类似。而且珍贵玩物亦积聚了很多,并有很多妻妾,甚至私自带走明帝七、八个才人作为自己的妻妾。而且又擅取太乐乐器和调武库禁兵制作布置华丽的窟室,多次与何晏等人在其中饮酒作乐,极尽奢华。其弟曹羲见此甚为忧虑,曾多次劝谏,但曹爽不听。又写文章三篇,陈述骄淫奢侈过度将会产生祸败,言辞十分恳切,但不敢直接指责曹爽,而是假讬训戒诸弟以警示曹爽。曹爽也知道曹羲其实是在告诫他,因此很不高兴。曹羲见曹爽对劝告不予理睬,没有办法,只得不了了之。

曹爽曾经多次与曹羲等出洛阳游玩,他的同乡大司农桓范认为他们兄弟掌握朝政和禁军,不宜一齐离开,以免一旦有人关闭城门反对他们,他们就不能回到洛阳控制大局。曹爽却认为无人再能对他有威胁而不听。但曹爽集团的倒行逆施和胡作非为早已经引起了朝中不少大臣的不满,司马懿虽然称病不上朝,其实暗中开始与太尉蒋济等谋划准备推翻曹爽。正始九年(248年),李胜即将出任荆州刺史前,曹爽让他前往司马懿处拜会顺便试探虚实,司马懿在李胜面前故意装作衰老病重,李胜回禀,曹爽信以为真,更没有戒心。

曹爽不辨真假,掉以轻心不懂厉害关系。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曹爽防人之心也有,但是不够缜密。还是智力不够啊!

而司马懿父子全是在军队里身经百战的将军,在国家和军队里威望根深蒂固,再有大臣们也看不惯曹爽一伙的所作所为;曹爽以宗室身份继袭父亲爵位,没有一件事做成功过,到关键时刻还不舍得自己的荣华富贵,不想努力,不想奋斗,不想经风雨,不想去争取,习惯于享受,不学无术。不知道内部斗争的残酷性,不懂历史的经验教训,对自己的未来抱有幻想,堕落的多么顽固!即少才又缺德,哪有不败之理。

但是其主要原因可能还是,曹爽兄弟及其在外的大臣、军士们的家属都在京城内,舍不得妻儿老小,父母兄弟。安逸享乐的日子过久了,冷不丁要改变这种优越的生活条件都感觉不适应,有一种为难情绪,一想到要远离京都,另立都城要打仗,就有一种失落感,那该是多么艰苦的事情啊?没有报复,没有理想,没有作为,本来就是一群公子哥吗?再加上司马懿的忽悠,符合了在外的曹氏兄弟们的心里,回城后还能保住富贵、爵位,何乐而不为呢?天真的想象,智慧的缺陷,岂不知这样做正中司马懿的下怀,如果不投降,挟天子以令诸侯,还可以保全自家老小,这一降,这回可好,全家一锅端、灭三族,落得个悲惨下场,到后来把曹魏江山都给断送了。大逆不道啊!个人事小国家事大,家事国事天下事,没有弄明白。你是在辅佐天子,你是在天子身旁,你是天子的依靠,你是天子的谋臣,在国家生死存亡危急关头,你要挺身而出,维护国家利益,保护皇帝安全,与叛乱分子战斗到底。何况当时你是站在有利的舆论一边,有皇帝的号召力,司马懿父子属于謀逆政变。还是智慧的缺陷啊?怕死。在那种大是大非面前,死又有何妨,为国家而死,死得其所,可惜曹爽没有那么高的人生境界,没有那么大的人生道德修养,只顾自己的荣华富贵,不顾国家的安危。

这该是一件多么大的事啊!怎么能这么草率的就轻易做出决定呢?可看曹爽兄弟心里根本没有国家、天子,更不用说天下老百姓了,私心特重,以我为中心,思想狭隘。没有正确的人生观,贪生怕死,贪图富贵。

保护天子就是在保护国家,你投降了不就等于天子也投降了么?把政权全都交给了司氏家族了吗?曹氏兄弟自小应该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但是在他们心里没有留下良好的思想,这是为什么呢?这也是“天赋”啊?就连一般老百姓都明白的道理,他不明白,怎么能治理好国家呢?悲哀呀!你看曹爽用的都是些什么人,邓飏为人贪财好色,曾许诺授臧艾官职,其以父亲的侍妾送与邓飏,所以京师为之语:“以官易妇邓玄茂。”李胜年轻时在洛阳游历,有才智,并曹爽亲善。后来魏明帝曹叡要禁绝浮华之风,李胜被人检举而被捕。但因为李胜结交了很多人,成为浮华友,牵连人数过多而被饶恕,但都被囚禁了数年。丁谧早年有才略,因对诸侯王无礼,被押在邺城监狱,因他是功臣之子,旋即又放出。丁谧为了让曹爽专权,出谋要曹爽向曹芳建议尊另一辅政大臣,太尉司马懿为太傅,却削去本属于太尉录尚书事的权力。当时曹爽仍然会询问司马懿对政事的意见,但丁谧认为司马懿既有大志又得民心,不可信任,劝曹爽日后大小事项都不要询问司马懿;正始年间,有人谤说:“台中有三狗,二狗崖柴不可当,一狗凭默作疽囊。”意思是说尚书台有三只狗(指丁谧、何晏和邓飏)要咬人,其中丁谧恃著曹爽而最为凶恶:“三狗皆欲啮人,而谧尤甚也。”只有曹爽的智囊桓范还行。   

嘉平元年(249年)正月,魏帝曹芳离开洛阳去祭拜魏明帝高平陵,大将军曹爽、中领军曹羲、武卫将军曹训均从行。司马懿在城里乘机上奏郭太后,请废曹爽兄弟。当时,司马师为中护军,率兵屯司马门,控制京都。司马懿列阵,经过曹爽门前,曹爽部将严世登楼,引弩欲射司马懿,孙谦拉着他的胳膊阻止他说:“事情的真相还不可知。三次想要射箭三次被制止,孙谦皆按住严世之肘使之不能射出。”大司农桓范出城去投曹爽,蒋济担心道:“智囊往矣。”司马懿则说:“范则智矣,驽马恋栈豆,爽必不能用也。”司马懿召司徒高柔假节行大将军事,管领曹爽军营,对他说:“君为周勃矣。”召太仆王观行中领军事,统摄曹羲军营。司马懿自率太尉蒋济等勒兵出迎天子,驻扎在洛水浮桥。派人上奏章给皇帝陈述曹爽之罪。

曹爽扣住奏章,把曹芳留在伊水之南,征发屯兵数千人以自守。桓范劝曹爽挟持皇帝到许昌去,发文书征调天下兵马勤王。曹爽果然疑惑,不从其计,反而夜遣侍中许允、尚书陈泰去见司马懿,探听动静。司马懿乘机数说曹爽的过失,让他早来服罪。接着又派曹爽的亲信殿中校尉尹大目去对他说,朝廷只是免他的官职,并以洛水为誓。同时,他还让蒋济写信给曹爽,称自己只是想将他们免官,劝告他尽早交出权力投降,可以保他们爵位富贵。

版权声明:
作者:congco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84821.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