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为不同,已有天壤之觉

认真阅读刘老师《“全语文教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一文,心中立即萌生出一种坐井观天的感觉,用晋朝葛洪《抱朴子 内篇 论仙》中的一句话形容就是:“其为不同,已有天壤之觉,冰炭之乘矣。”想想我们的语文课,还停留在二十世纪初的板块式教学,还停留在题海战术,还停留在追求分数全优的层次,令人汗颜。作为一位高中语文教师,经历了从小学到初中在到高中的教学阶段,也曾一路探索,也曾尝试创新,也曾追求卓越,但总归视界狭窄,创新不足,理论欠缺,交流不够,缺乏引领,没有大的突破,没有形成一种有效的全面提升学生素养的课程模式。刘老师的《“全语文教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一文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为出发点,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出发,致力于语文教学对学生思想、思维、品质、能力、心智等方面,深研细探,实践摸索,形成了成功的“全语文教育”课程建构,取得良好的成效,产生积极的影响。

纵观全文,联系我校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的我的看法。

一、树立一个理念

刘老师提出的“五全”理念,第一个是“全人育人”,我的理解应该包含两层意思:培育一个完整、健康的人,所有人要树立培育完整、健康的人的育人观;第二个是“全域语文”,应该包含生活处处皆语文的意思,包括课堂、活动、阅读、写作等学校组织的教学活动,包括影视、广告、节日、交流表达、待人接物等;第三个是“全体学生”,指语文教育要通过各种不同的策略促进每一位同学向真向善;第四个是“全程成长”,应该指在从小到大的语文教育的过程中促使学生健康成长、促进教师不断成长;第五个是“全科融通”,语文教学要在各学科融合中得到优化。“全语文教育”的理念贯穿落实在“四着”的基本策略上,落实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听说读写思、不同层级课程上,让语文学习活起来、动起来、有兴趣起来,全力构建学生、教师生命和精神的底色。

但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现实是:语文教师单打独斗、追求分数不遗余力、课堂生活严重脱节、注重知识忽略活动、急功近利题海无涯,这种现象是背离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和内涵的。这需要我们语文老师积极改变育人理念,遵循课程标准,积极学习借鉴,不断创新优化语文教学。

二、抓好三个课程

刘老师的文章基于课程标准的的课程建构,不仅仅传播“全语文教育”理念,更是提到落实理念必须做好“三种”课程:文化课程、必修课程、活动课程。其中文化课程和活动课程不同地方不同学校都在不同程度的探索践行,只是形式和内容上尚待完善,在落实语文教育理念上还需明确。我想重点说的是必修课程。“一课堂”策略中提到的“四要”,发现、问题、感想、个创,让人打开了思路,虽然在自己的语文课堂中也提倡,但总觉得差点什么,读完文章确实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心中豁然开朗。我提倡学生写“每日一记”,但少了明确的目标,少了“二八”的评价,少了对学生激励,多了随意,多了严格,多了固定的模式,我想,在本学期的课堂教学中我会更加明确目标,完善措施和评价办法,强化“日写作”,更多的激励学生用自己的妙笔写出生活的精彩。现在是“大语文”时代,倡导大阅读,多种形式的大阅读,会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有很大的作用,可以进行尝试。在“微课程”研发方面也要不断尝试,争取有所收获。

三、实施多种活动

我们学校每年都举行经典诵读活动,同学们精心准备,意气风发,在舞台上展现自己的精神风貌,这应该是促进语文学习的一种良好的方法。前面提到“全科融合”的教育,记得在阅读《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中提到一篇短文,一位老师写了《八卦炉炼不化孙悟空的真正原因》的科普文,这不就是学科融合的一个典型案例吗?尝试从不同角度构建多种活动,对学生学习语文,提高核心素养是非常有趣也有效的。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我要大胆借鉴刘老师提到的各种方法,积极践行,从各种丰富活动开始,落实“全语文教育”观。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文有得存心头,力行不辍出成效。从2022年开始,从现在开始,积极地投入新网师的学习中,听课程讲座,读生命叙事,写阅读心得,一路学习,一路践行,提升自我,传播理念,让自己的教育之路繁花似锦,

版权声明:
作者:Zad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84960.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