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曹林《时评写作16讲》第五讲《评论写作的抓手与钩子》
今天读曹林老师《时评写作16讲》第五讲《评论写作的抓手与钩子》。一个著名的日本著名媒体人在微博上曾经介绍自己的节目经历,他跟上德大学的教授参加一档NHK电视讨论节目,此外还有其他三个社会学专业学者参加拍摄是在教室进行当时被编导告知每回发言控制在五十秒以内,到五十秒就有人提醒注意时间,问为什么是五十秒,电视观众注意力就是50秒。50秒定律说明了新闻的残酷,评论更残酷,人们对观点耐受力更低。
如何在更短的时间内抓住受众助力,需要抓手抓住他的眼球,用钩子勾住他的思绪。一、评论的抓手
评论写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评论的抓手。什么叫抓手?抓手就是提纲挈领的东西。比如说2003年非典期间,一篇获得中国新闻奖的一等奖的著名评论题目叫微笑并保持微笑,开头是这样写的:"前不久,一个朋友发来一个手机短信,用四个字分别是SARS、英语单词"Smile and retain smile".意思是微笑,并保持微笑。无独有偶,南方周末上一则。公益广告也是对应的四个单词。"在非典肆虐的紧要关头,这种不无幽默的另类诠释表示一种智慧,传达出老百姓抗击非典过程中的态度和精神面貌。
这里的“微笑”便是评论的抓手,一下子抓住读者,让人心里一动,后面论证都围绕着微笑来评论。医生的微笑是一种坚定,患者微笑是一种信心,大家微笑是一种平静。这就是抓手的作用,一下子抓住读者,一下子抓住了结构,写的也很流畅,纲举目张,找到了评论的抓手,标题、结构、观点就水到渠成了。
构思的过程就是观点抓手的过程,我们在构思过程,经常在纸上画,画着画着画出一个纸,然后围绕这个词思维就展开了,这个词就是抓手。再看一篇白岩松谈扶贫工作的评论,扶贫是个老问题,老问题怎么谈出新意呢?
白岩松在评论时抓到一个字zhi,他说,打好扶贫这场硬仗需要三zhi,扶贫先扶志,扶贫先扶智,扶贫先扶制。三个观点一层一层推进。评论与写作初学者一定要有个清晰的抓手,这个抓手就是你写作的拐杖,让这个拐杖帮着你把这个观点说清楚。有了抓手,结构才有支撑。正如一个专栏作家建议的主题要蕴含在结构中,不要蕴藏在只言片语里,要追求整个结构力量。抓手能把只言片语凝聚起来,形成结构化的冲击力。
一篇没有抓手,评论会有什么表现呢?面面俱到,他有错,他也有错。对这个问题我说三点,可这三点之间没有什么关系。三个点每一点都可以写成一篇评论。还有就是“我想到……,我又想到……,最后我又想到……”,思维发散,天马行空,把自己所想的全部容纳在一篇文章里。
有同学问,给你一个话题,能够迅速形成自己的观点吗?曹老师说,首先想到第一个问题,应该是多数人对这个问题怎么想,归纳出一个可能每个人都能想到点,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观点就算去思考,多数人可能这么想。而不是脑袋一片空白,不是从零开始去构思。一开始你可能没有想法,想想别人的想法,想想主流想法,在这样自我对话和想象的一个靶子过程中,就会逐渐有自己的想法,能够站在别人的肩膀上。
二、构思过程要学会做减法。
曹老师说,在评论写作中舍得,就是在评论写作中要学会做减法,而不是做加法。有同学评论写的那么臃肿,拉拉杂杂讲一大堆,一个道理没有讲清楚。思考的时候想太多,舍不得扔掉那些看上去很好但是跟主题不相关的想法。一大堆想法堆在一篇文章里,没有重点,没有抓手,自然臃肿。如何才能让评论有个好身材呢?得减肥,不能什么都往文章中堆。你的逻辑主线得通过一根经线,一个抓手体现出来。
怀孕的身材为什么通常都不好看呢?因为是两个人在一个身体上。评论也是一样,不能观点里怀着观点,大观点带着小观点,要舍得。放弃那些零碎不相关的小观点,围绕一个点来写。举一个例子,一个很有很优秀的评论员,王钰。曹老师在北大上课的时候,他交了一篇作业给他,题目是《我特爱学习,但我不爱上课》。他这篇评论的本意是想要批评学生,批评那种只爱听段子,只听好玩的,有趣的、轻松的,不爱严谨的、学术的、深刻无趣的学生,批评那样子爱善能高分的水课,不爱上需要自己付出和投入的学生。
观点是挺好的,但是曹老师后来评论的时候说,这篇评论的最大问题在于不舍得放弃。一篇文章里面有两个观点,平均用力。这篇评论花一半篇幅批评了当下的水课老师不负责任,念PPT学生不爱听,又花了另一半篇幅批评了学生只爱水课,不想付出,只想凭兴趣听段子,不想钻研学术。这两个观点都对,但在一篇评论里,平均用力就像是怀孕了身材,一个人套着另一个人生在当然走样了。
其实是写的时候太贪心,两个观点都想写,不想放弃另一个后来。他老师让改了一篇,分成两篇,一篇批学生,一篇批老师。这样一来,就像完成了凤面,两个都是漂亮的人。当然还有一种另外处理方法,那你这个问题太多想法都想写到一篇评论里,怎么办呢?还是需要舍弃,有所侧重?比如“有人认为……,有人认为……,还有人认为……”,这样子既全面,又体现了多种角度,又有所侧重。把重心放在那个点上,硬要片面的深刻,也不要肤浅的全面,避免把几个想法平均用力,要学会砍砍砍。看,剩下那个便是你自己最有表达欲,最令人眼前一亮的角度。
三、养成先有标题,再下注下笔写作的习惯。
共识标题的过程,就是一个寻找角度、形成观点、找到抓手、布局谋篇的过程。比如说最近一条让人很难受很压抑的新闻:男子伪造车辆,最后假象骗保,其妻与其丈夫身亡,携子自杀。
曹林老师写了一篇评论,题目是《别盯着骗保和殉情,让人窒息的是农村妇女自杀》。这不仅是个标题,更是评论的抓手。不要被戏剧化的骗保和殉情遮住眼睛,农村妇女自杀问题才是这条新闻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有了标题这个抓手,写起来就容易了,一气呵成。
如果找不到精彩的标题,写文章就很吃力,一段一段的编,一句话一句话的编。有位领导曾经说曹林老师的评论,像自来水,打开就有,是快手,半小时就写,就一篇,以码可待。实际上也不是这样,曹林老师在我们看不见地方花了一个小时构思找到了标题,标题就是自来水的阀门,有的标题这个抓手。
接下来的写作围绕标题中心意思就可以了,比如说写高铁霸座难,曹老师题目是咬牙切齿,却又拿霸做呢,没有办法,这就对了。这个标题就是他的观点,是评论亮点。先写文章再写标题所导致一大问题是没有想要想清楚的情况下,硬写硬憋硬挤。
四、标题要有感性的钩子。
到底怎么构思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好标题呢?构思标题有很多种技巧,比如说之前第四讲讲的要冲突性、鲜明的对比性。比如说姚明到大学读博,大学完全迎合姚明,而没有自己的原则。陈老师起的标题是姚明面前无比安详的中国大学,高大姚明,矮小大学,这两者产生了一种互文和反差。
不明真相的群众和眼睛雪亮的群众也是对比。人们看戏剧喜欢看冲突,同样评论的标题需要有这种冲突性,勾起读者的阅读欲望,在冲突中体现你驾驭观点、思辨的张力。标题还要给人制造一种让人意外的戏剧效果。需要你有延伸由此起彼的想象力,脑洞要打开,比如《唯颜值匹配者方能以帅治国》这个标题,一个以帅治国就抓住了读者的眼睛,让评论活起来。以什么治什么,一般人只会想到以德治国,依法治国。
曹林老师在批评西安的评论中,西安是一座官员宜居的城市,一提到宜居,我们想到的是百姓宜居。想到是环境,然后很多时候只是有钱人移居,当官的移居。从正常里看到反常,从反常里看到正常,标题就有独到的切入点。
当然,曹林老师说,他更喜欢一种标题,是带着感性勾子,标题具有一种感性的力量,把读者阅卷老师带入标题。产生一种强大的让人不知不觉被煽动的力量。比如说有个学生写了一篇评论作业,评论中国科技院大学老师给那抄袭的学生打零分。很多大学都对学生论文进行查重,大多数评论都批评学生。但那篇评论觉得光批评学生不行,要反思背后的问题。他写的标题是《查重挂科,不过是治标而不治本》。这个标题也说的过去但是曹老师觉得太僵硬太呆板,后来把后来把它改了个标题,《查重挂科的板子都打学生,我不服气》。
“我不服气”这个表达有一种感性的带节奏感,使标题活跃起来,灵动起来,立场鲜明,态度明确。标题有时候就需要这种简单粗暴,直抵人心,直抒胸臆。很多评论之所以能达到10万加阅读量,除了观念以外,标题都有感性的节奏,不绕来绕去,不抽象,不空洞,直接去怼。
五、结构要简单清楚,别绕来绕去。
初学者用最简单的结构,可以是“首先,其次,再次”“第一,第二,第三”,因为所因此评论的核心是观点,而不是结构。结构是为观点服务的,读者看你的想法是什么。
越简单的结构越有表达效率,让你能看到你的论证过程。曹林老师喜欢的结构是有有一根看得见的明线的结构,每一段都要呼应一下那个明显。比如说一个学生评论。写的是给大学生增负。认为现在大学生水课太多,水学生太多,不能轻易的让他们这么。容易毕业,给社会生产次品,得增加他们的负担。这个学生评论的标题是《关键不是增负还是减负,关键是要量体裁衣》。他使用“量体裁”衣,这个比喻松紧不重要,重要是合身。这个评论的结构看起来很流畅,每段都谈到了“量体裁衣”,围绕这个比喻去论证,结构自然很收敛。另外结构一定要紧凑,不能跳跃,不能有太多的逻辑层次,如果说文章层次太多,读者跟不上你的节奏。
六、开头不能只是由头和叙事。当下的评论有一种千篇一律的八股套路,无论是阅卷老师还是报纸编辑、读者读起来都很厌恶,及低段是叙事照搬由头,把新闻摘过来,然后第二段开始谈观点。就像新闻一样,开头就是一个导语。一个美国记者曾说,导语应该这么来写文章一开始就要扼住读者的咽喉,然后掐紧,用力转向墙壁,直到最后狠狠的抓住读者。
有一位著名的网络网红评论员这么建议,第一段只写一句话,因为第一句话不能把读者定住,后面写再多也没用,没有人会看好。看完第一段。为什么现在微信公众号标题越起越长?因为许多选手已经明白这点,他们把标题看作文章的第一句话。在读者还没有决定是否点开文章阅读第一段时候,他们试图用标题抓住读者,进而产生宝贵的一次点击。
七、评论写作要学会讲故事。
很多人认为评论就是“摆事实、讲道理”。曹老师说,他最喜欢评论,倒不是讲道理,而是讲故事,通过感性的故事去阐述一个深刻的故道理。
比如说,他在一篇评论中想谈谈生活中那种没话找话说的尴尬状态。讲一个故事,多年前,一个性格比较内向的同事在电梯中遇到老总,偏偏老总也不爱说话,打完招呼后,两个人彼此对视,无话可说。电梯里就两个人狭小的空间写满尴尬店。你开门时,这位仁兄觉得这是不应只进不说点什么,实在对不起老总,于是拍了拍老总的肩膀,说了一句,注定会成为经典的雷雨,“我会好好干的”。
有一个学生写的评论作业,是中国科学院大学老师给抄袭学生零分的新闻,批评大学的水课。其实道理都是一个老套的道理。说不出心意,但是他在文章中看到了一个故事。他说,“大一时参加一个社团,开学第二周,社长就热情的提出开会,传授选课秘诀。我满怀期待的参加,等到就是“逃课表”“水课表”等高分攻略。那天晚上回宿舍路上一直在象牙塔里的我又震惊又是失望,几乎要哭出来。”多好的故事,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道理是老的,但故事是新的,这也是评论的附加值。故事是感性的,道理是抽象和理性的。读者认知过程其实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
因此,我们写作要尊重读者理解,尊重人们对一个道理接受习惯,更重要是通过道理讲道理,通过故事讲道理是潜移默化的。公众爱讲读故事,不爱陈词滥调。
当下的自媒体创业主要都在卖故事:六神磊磊讲的是金庸的江湖故事,吴晓波卖的是经济故事,罗振宇卖的是读书和思想的故事,琴瑟词语宙许志愿的核心产品也是故事。有意思的是,这几位创业选择、内容变现方式都是评论,那评论的核心都是故事。
如何讲故事?这涉及到评论中作者对受众情感结构的洞察力,一个触及公众情感结构的故事才能够打动人心的过程中,起到修辞感染力,从而对观点形成有力助攻。什么叫情感结构?它涉及到一个社群深层次的心理共识。
比如说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赫伯特甘斯在什么决定新闻,分析了美国社会中新闻中那些很酒价值,其中涉及了美国人的情感结构,比如说包括民族优越感,利他的民族负责论,资本主义,个人主义,温和主义,社会秩序和国家领导权。当新闻纳入这种价值框架中,才能被视为主流,而新闻故事要触动社会痛点,就要进入这种情感节奏。
八、结尾不需要硬装建议性
初评论初学者都有一个写字的坏习惯,喜欢在结尾表现一下建设性,表现一下光明的尾巴,让人看到希望。前面还好好说人话,一到结尾腔调就来了,“我们希望”,“我们盼望”,“我们拭目以待”,“但愿”。有一个评论员因为每篇评论都有说“让我们拭目以待吧”,后来我们都叫他“拭目以待君”。
九、应试评写作注意事项。
有的同学会问,考研有时候会碰到一些不熟悉、不擅长、陌生的话题怎么办?第一,其实大学生关注的事也差不多,如果你觉得陌生,别人一样。第二,考研命题一般不会找生僻的题材,如果你觉得太陌生,那说明视野太窄了。遇到实在让你陌觉得陌生的怎么办?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从身边事谈起,从感性事说起。
比如说中国在芯片上缺少创新这个话题,很多文科生看到一脸蒙圈。陈老师,他跟学生是这么写的,他从本校电子系招生的和就业的冷来谈中国芯片危机,你看从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说起,就不需要你懂芯片。
还有同学说,考研一般都是正面评论。曹林老师写的都是批判性的评论,不对路子。正面与负面,建构与批判不是绝对的,不要画地为牢。考研的评论写作不是思想政治课,更多的考察的是思维观点。写作遇到正面题材,你就想反思背后的问题,只要言之有理,最后落脚点是正面的,向上理性的,让人心里一暖的。不要用一定要正面来框住自己的思维。如果写的都是口号官话,写的再正面也是低分。还有同学提到,评论语言的问题总是口水话,口语化,碎碎念,达不到一个高度,这不是语言的问题,而是思维的问题,缺乏抽象性的思维。
建议大家看一本书叫《语言学的邀请》,教你如何从低的抽象层次上升到高层次,在具象形象和抽象之间游刃有余。总之,要学会总结提炼,逼着自己用一句话表达出标题句和结论,训练抽象能力。
版权声明:
作者:lichengx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84983.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