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徐丁心《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内容梗概——

      毛泽东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后,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剩余的部队也于1928年春向井冈山转移。5月,两支部队胜利会师。会师后的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军长是朱德,党代表是毛泽东。

      国民党政府一直以为共产党已经被消灭干净了,却没想到忽然在江西冒出一股“赤匪”来。一开始,他们倒也没把红军当回事,派了些杂牌军闹哄哄地去“剿匪”。虽然如此,对于尚在幼年的红军来说,也依然是敌强我弱,怎么对付敌人,是一个生死攸关的大问题。针对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毛泽东综合了大家的意见,提出了游击战的方针: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这是一种扬长避短的灵活战术,果然成功地打退了国民党军队的几次“围剿”。

      国民党地方武装不甘心失败,在1928年年底又纠集了湖南和江西两省的部队,搞起了“会剿”。当时,正是天寒地冻的时候,为了彻底消灭红军,国民党残忍地对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根据地的对外贸易几乎断绝,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大家都发愁了。一天开会讨论时,人们各抒己见,争论不休,有说要走的,有说要留下来决一死战的,谁也说服不了谁。毛泽东坐在一旁,静静地听大家的意见,半天不说话。 “毛委员,您说该怎么办?”有人问道。 “我们在井冈山一年多了,不容易啊,随随便便放弃是很可惜的,也对不起根据地的人民,”毛泽东沉重地说,“但是,死守也不是个法子。队伍要吃要穿,没有给养怎么打仗?我看哪,不如来个‘围魏救赵’之计,大家看如何?” “‘围魏救赵’是什么意思?”大家议论纷纷。

      毛泽东告诉大家: “围魏救赵”是战国时的故事,是说魏国出兵攻打赵国,情况十分危急,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却没有直接出兵赵国去打魏军,而是包围了守备空虚的魏国首都大梁,这下,魏军可就慌了,马上抽身回家,半路中了齐军的埋伏,赵国的危险也就解除了。

      我们这次也来他个围魏救赵,留一部分兵力守住井冈山,主力绕到敌人背后,一来可分散敌人注意力,二来还可以借机向外发展。

      大家一听都赞成,这么大胆而巧妙的计策当然要试试。就这样,红军在毛泽东和朱德的带领下,离开井冈山根据地,在崇山峻岭中间牵着国民党部队的鼻子来回地跑。国民党军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能抓住红军主力。红军在江西、福建、广东三省的交界处灵活地回旋,敌人时常被引进红军的包围圈,直到枪声四起,还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红军打起仗来一个比一个勇猛。

      在一次重要的战役中,由于弹药缺乏,情况不利于红军。这时,平时一般不摸枪的毛泽东也拿了支枪,和战士们一起冲锋陷阵。大家一看毛委员都这么勇敢,更加长了志气,没有子弹了,就拿刺刀、枪托和敌人肉搏,甚至捡起地上的石块当武器。这场战役终于取得了胜利。

      敌人暂时占领了井冈山,一时得意地宣称挖了“赤匪”的老巢,但辗转作战的红军却在江西、福建等地又开辟了三块根据地。全国各地其他小块根据地和红军也在发展中。到1930年上半年,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零星地分布着10多个红色区域,红军人数达到了7万多。国民党不仅没能消灭红军,反而锻炼了红军。毛泽东在一次次的战斗中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他在军事战略指挥方面的才能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艰苦的环境能磨炼人们的意志,也会让有些人产生怀疑和犹豫。1930年新年前夕,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一纵队司令员林彪给毛泽东写了封新年贺信,祝贺新年是其次,关键是对红军的前途感到迷茫:红军不就是打仗的吗?辛辛苦苦去开辟根据地干什么呢?不如轻松地打打游击算了。

      毛泽东感觉到,这种想法并不只是林彪一个人有,它代表了一批人的思想。于是,他借这个机会给林彪回了一封长信,全面论述了他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思索,提出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而根据地是至关重要的基础,那种“流寇主义”的做法只会断送革命和红军。毛泽东在信中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意思是说,根据地和红军的力量现在虽然弱小,像星星点点的火星,但这些火星慢慢地燃烧,总有一天能点燃全国革命的熊熊烈火。

      在信的最后,毛泽东用充满激情的文字描述了快要到来的中国革命的高潮:“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井冈山红色政权的建立,为中国工农革命树立了榜样。

      之后,在毛泽东和朱德的领导下,红四军采用灵活机动的作战方案,打败了国民党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并开创了当时全国最大的一块革命根据地——赣南、闽西根据地,也就是中央革命根据地。

版权声明:
作者:congco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84990.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