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mmer最聪明:这两天,北京和上海政协委员纷纷提案

作者:@Summer最聪明

 

这两天,北京和上海政协委员纷纷提案,希望国家关注集采药效果不佳、副反应大的问题,在微博上引起了各路大V的转发。

我看下面的评论里很多人都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呼声最高的问题:希望患者或者医生对是否使用集采药和原研药有选择权。

这一看就是不理解什么叫“集采”。集采背后的本质就是在政府的主导下,药厂低价换取市场份额。

集采的全称叫做“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假设我是某省的医保局,你是药厂,你主要竞标标品是某头孢类抗生素,一盒10粒,每成年人按常规量够吃3天,每天3次,每次1粒。我下辖了100家不同等级的公立医院。

首先,我根据往年的用药统计数据,公布我2026年1月1日到12月31日,假设一年大概需要使用100万盒头孢,我准备招募5家企业供货这100万盒。

现在,带你一共有10家药厂前来投标该抗生素。零售报价从5块/盒到50块/盒都有,50块的那家就是大家听说的原研药那家国外某厂商。

这10家药厂都要拿自己的药去通过一致性评价。

最后,在一轮轮的竞标和谈判中,50块那家压价到38块/盒,5块那家压价到3.8块/盒,一共入围5家,零售价从低到高分别是3.8、3.85、4.0、4.91、5。这五家的价格总体上不会差太多,显然38这个报价就要出局。

然后我根据报价的高低,将50家下辖医院分配给“3.8”药厂,未来我省内50%的医院、都必须、且只能用你们家头孢,另外四家再按价格高低分配不同的额度,价格越高、市场份额分配越少。

这50家医院,每家都按以往的经验、用药的情况,分配了不同的用药额度,比如某医院是三甲,病人量大,到当年10月份就已经完成了当年的集采药使用额度,后面该药的采购,就可以进其他厂家的了。但这种额度显然是根据你往年的进药量动态调整的,你不太可能超额完成任务太多,所以大多数医院基本还是按照原计划进行。

如果不采用这样的以量换价的方式,拿什么让药厂用远低于原零售价的的价格去生产呢?

所以作为患者,走遍全省的这100家医院,能开的这类头孢最多只有这5种,但无论如何都开不出原研药那家,因为原研药那家当初报价太高,已经出局了。出局后,它只能出现在非公立的医院或者市场上的药房里,患者自费购买。

实际的集采远比我刚才打的比方要复杂,有各省级的集采,多个省的联合集采,而且每年的集采政策都在变。

作为一个医生,和一个慢性病病人的家属,客观地说,这里不得不说集采客观上确实是给患者减轻了很多经济负担。

比如,对卵巢癌病人化疗,最常见的一线化疗方案是紫杉醇和卡铂。

其中紫杉醇的用量是根据患者的身高体重计算的体表面积来的,假设按一个中等身材女性,体表面积1.5㎡计,基本每个人需要使用8-9支,体重大的人可能要用到9支,进口紫杉醇的价格是990-1100块/支,如果纯不报销的话,光是紫杉醇这一种药,单次化疗的费用就是9000左右,加上其他化疗药及辅助药,一次化疗需要花费1万出头,一般人化疗6-8次,仅初始化疗用药这一项,患者需要花费就在7-8万上下。

当时的国产药虽然还没有集采,但是价格依然只是进口药的五分之一左右。

当时我们对每一个需要化疗且还没开始化疗的家庭都要把病人和家属拉到医生办公室来算账:

你使用进口药的方案一次一万多,可能大部分医保不报销,但它们有着丰富的临床试验数据显示它们有效,而且确实副作用看起来小一点。国产药有这几种,价格便宜,医保报销力度大,你选哪一种?

作为医生,不得不告知,因为患者有权利知晓治疗的药物和费用。

作为患者,很多家庭陷入为难,也许“我”作为老百姓,对药物的理解就是“贵”可能就是好,“进口”可能就是好。

但是这个价格,“我”一个人工作养活一家人,给“我”老娘一个人光是用药就要花这么多,确实用不起,可“我”没办法说我用不起,因为她是生我养我的妈,“我”不咬咬牙倾家荡产救她,又显得“我”不孝。

当时,其实并不是所有从全国各地有能力来上海顶级医院看病的老百姓都有能力用进口药,我这里没有具体院方的用药数据,但从我个人的从业经历来讲,当时选择使用的国产药的病患并不在少数,可见欠发达地区或者其他较低级别医院,这类患者将占比更高。

现在没有这个问题了,再也不用化疗前跟患者算账了,集采的紫杉醇多少钱呢?

68元/支,而且没得选。

现在化疗一次的费用(加上辅助用药),即使一分不报销的情况下,大概也就1-2千块钱。

如果这时候城市中产对这个价格产生怀疑,不要忘记,同样的化疗方案,这个价格对于相当多来自中小城市、农村的大量普通人来说是救命的,如果你告诉那些农村家庭化疗一次就要要1万块,也许很多人回家就不治了。因为大量农村家庭的年收入可能都不足6-8万。

我个人的亲身经历:

之前我爸一直使用预混胰岛素(40-50块/支),血糖控制很差,我让他换成短效+长效,我爸每天要使用30U德谷胰岛素,80-100U门冬胰岛素,集采前德谷胰岛素194一支,集采后79一支,集采前他一个月的胰岛素费用就需要1000左右,集采后,每个月只需要400了。

在开始关注胰岛素集采价格后,我注意到很多身边的老年人目前仍然在使用“并没有那么好用”的预混胰岛素,他们血糖控制的也非常一般,不换药的一个因素就是因为换药后费用高。

包括术后使用的镇痛泵,集采前一个镇痛泵大概要1000块左右,还要自费,确实有相当一批患者因为费用拒绝使用,但现在集采后200多块用一个镇痛泵,而且还大部分报销。

我想说的是,在没有集采之前,从全民的角度来说,人民群众用药治病的总体情况并不比现在有集采后要好,因为贵,对于相当一部分人来说,“好药不可及”。

现在大家在网络上呼吁的“要给大家使用原研药”的选择,或者网上流传的“原研药清单”,其实更多时候指的是小病“小药”(口服药),这些药即使自费网上购买,其实并不会对患者的经济情况产生伤筋动骨的损害。

现在嚷嚷着要使用原研药的大部分人,其实真的遇到了家人患有大病慢病的情况,原研药的高昂价格也只会让你望而却步。

就像各行各业的国产替代一样,医药界也在进行轰轰烈烈的国产替代过程。细想想,如果我们整个国家都把大量的医保资金输送给国外制药企业,我们自己又能获得什么呢?

现在有关集采的最大的问题是,压低了药品价格后,是不是同样压低药品的质量?如果药品质量不及原研药,到底是制药工艺的问题,还是因为无利可图使药厂自行降低质控的问题。

在国产替代的过程里,是不是真的需要把一片药的原价从几毛钱、几块钱进一步压到几分钱?是不是在基础用药版块,真的还需要唯极低价论?

集采已经好几年了,在医患间流传的非议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医生已经在实际的工作中把对集采药的负面情绪摆到台面上来说,这对医生、患者、国产药厂、以及那些努力为患者争取低价的政策制定者其实都是一种伤害。

作为一名从业者,作为一名真正受益的患者家属,说实在还是觉得这个事实令人痛心。

在这个医药+财务精算+政策制定等综合多项人才的领域,集中了大量的高学历高智商人才,如此多的有识之士应该且一定有足够的智慧来解决这个问题。这几年,其实也能从集采政策风向的不断来回波动中,感受到不同政策倾向的背后的人力博弈。

今年集采落地3分钱一片的阿司匹林,引爆舆论开始能够公开讨论的这项话题,是不是就是好转的开始?

希望这次国家医保局的发文是真的在正视这个问题,希望最后相关部门真的把客观的问题当做客观问题来处理,而不是在重重的调查中,最终解决掉提出问题的人。

希望我们都能越来越好。 

版权声明:
作者:lichengx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85375.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