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文言”和“文章”——例以姚鼐《登泰山记》谈谈文言文教学

今天我读了王荣生《文言文教学教什么》之“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基本原理”,结合高中语文必修上的古诗文谈谈文言文教学的“文言”和“文章”。

“文言”和“文章”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

“文言”、“文章”、“文学”和“文化”,一体四面,相辅相成。文言文所传达的中国古代仁人贤士的情意与思想,即所言志所载道。

古典散文作品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语言的锤炼和章法的考究这两个方面

学习文言文,研习谋篇布局的章法、体会炼字炼句的艺术是两个重点,目的是“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一、文言文的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往往就是作者言志载道的关节点。

文言文教学应由文言知识这个语言基础的层面上升到语言所承载的内容——文学鉴赏,感受领悟古文中的思想和艺术的魅力。

研习谋篇布局的章法、体会炼字炼句的艺术,是两个重点。

二、依原则处理文言文的字词

王荣生老师提出四个原则:放过,突出,深入,分离。我结合高中语文必修上姚鼐的《登泰山记》,也从这四个方面来谈谈。

放过

文言文中的有些字词语句,不需要特别处理。这有两种情况:第一,古今一致,或古今词义直接对应,学生理解不发生困难的,无需处理,比如“孔子曰”“之所以。第二,生僻的难字难句,教科书有浅易注释的,一般让学生借助注释,知道即可,比如“绛皓驳色”(或红或白,颜色错杂)《登泰山记》。

突出

古今“同中有异”的“常用字词”,文言文阅读教学应予以突出。“常用字词”大多不止一个意义,而字义又受时代限制,不能用现代的字义去理解古书,也不能用后起的字义去理解时代在前的文字。比如“属”,望文生义是指“属于”,在“举酒属客”中指“劝请”。因此需要语文教师格外注意,有时还要给学生勾画这个词的词义发展网络。

深入

文言文中的有些字词句,光浅表地知道,是远远不够的。这也有两种情况:

第一,集中体现作者情意和思想的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比如《登泰山记》(姚鼐)“苍山负雪,明烛天南”中的“负”、“烛”,这两动词极富表现力,课下注释为“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负,背。烛,照。”单从课下注释是无法感知用词之妙和作者的情意的,这就需要赏析炼字,直译为“苍山背负着皑皑白雪,光亮像烛光一样照亮南面的天空”,从而体味拟人和比喻的生动形象之美。理解这一处,关键是其“联想意义”,这是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重点,要由表及里,深入挖掘,引导学生充分领会。

第二,需要学生调动生活经验,具体感受的字词语句。比如《登泰山记》“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初读不觉有何深意,再读抓住“乘,历,穿,越”这类字词语句,方能看到一个离京迫切、信念坚定的姚鼐,若没有如此艰辛的跋涉,又何来“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的震撼景象?如不深入讲解,学生很容易滑过。即使有注释,也往往不足以依赖。上述两种情况中的字词语句,简单地读背、解释、翻译,都不足以应对。

分离

王荣生老师说:“语文课程标准所列的文言文常用字词,以及一些句法,是要求学生在“古代汉语”意义上掌握的,在文言文阅读测试中出现频率较高。这类词语和句法的学习,主要靠记忆,因而需要反复练习。”

以上观点我比较赞同。

此外,他还说:“这种练习,与所学习的文言文的理解和感受,其实没有什么关系,因而宜与阅读教学相对分离——或放在课前,或放在课后,或布置家庭作业;也可有计划地利用黑板、墙报等强化记忆。”

对此,我有点不同的看法,文言高频词需要反复记忆练习,课前可以作为预习,课后作为复习,个别词穿插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学习也可以。

三、重视文言知识的应用价值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主人下马客在船”(《琵琶行》),就应该讲解“互文”这一知识。

“举酒欲饮无管弦”“江州司马青衫湿”就应该讲解“借代”这一知识,因为情境默写题要考察这一知识,但教材上是没有任何提示的。

“戊申晦,五鼓”(《登泰山记》)就应该讲解“干支纪年纪日纪时”这一知识。

这里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高考决定了我的工作存在的意义就是让学生提分,注重目标的实现和过程合规合理合情,换句话说就是为了讲知识而存在的,而非为了“理解和感受课文”。

有些教师往往混淆了教学条件和教学目标。从应试的角度来看,文言知识既是教学条件又是教学目标。

版权声明:
作者:主机优惠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85420.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