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漫谈

先说个题外话:当用户点击进入一个app,却被强行链接到其他app,想回到原app需要摸索一些技巧......这极其荒谬的事实,告诉我们这款app已知时日无多,却还催促对手给躺平的自己添上几铲土。

每到岁末年初,微信群QQ群等漫画交流(易)平台的出坑大潮从来不会缺席。有人平价进场潇洒离去,有人设计海报话术高价拍卖,对我来说,这场面只是提醒我——又快过年了。

入坑12载,看书的时间基本不变,买书的频率越来越低,写书报变成偶尔为之。文字写了又改,改了又删,想到某app现状,谨以这没头没尾的乱谈留给岁末的自己和曾经的这款app。

一、 我们喜欢漫画的什么

为什么买漫画?喜欢呗。

喜欢什么呢?情节、画风、情怀、感官刺激、装帧、逼格......不一而足。

可以不认同,但一定要尊重每一位书友的选择。因为当今社会,健康的爱好对于一个人的精神尤其重要——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同样我也钦佩那些出坑抽身离去的曾经的书友,赞赏他们忠于自我,收放自如。

二、 收藏漫画拼的是什么

收藏漫画的人,都有恋物癖,这是肯定的。我乐于在各自媒体上看书友评说内容、比较版本、解读作者,人从喜欢一样东西进而去研究,乐趣无穷。偶尔也见过书友夸赞某交流版发亮的油墨,而我听专业人士说这是纸张不吸墨的后果。

说到我最爱看的,要算是爆书柜。我自叹不能有那么大量的收藏了,一来没时间读,二来空间不允许。对于我来说,千本藏书就是极限,不能再多了。

所以收藏拼到最后,拼的都是房子。

三、 谈简中引进版日漫

不避讳地讲,我认为七〇八〇那代,很多人内心有种港台文化情结,认为港台优于内地,影视、音乐、出版物都包括在内。而新一代年轻人的心目中,港台影视歌文化的地位已是一落千丈。

我想说的是客观看待简中引进版漫画,不能一棍子打死。内地的硬件软件并不输于港台,只是个别会限于内容。而一些偏文艺、有深度的作品引进,更是弥补了市场空白。

毕竟,国人享受着全世界最低廉的图书价格,这对于培育读者和市场绝对是有益的。

四、 谈港漫和美漫

记得入坑之时,资深书友说过“日漫看多了,总会接触港漫、美漫、欧漫、国漫等等”。这话在我这里应验了,也想谈谈这两个更为小众的领域。

港漫,作者本人即是出版社老板,因此港漫本质上是满足老板个人艺术追求的产物。同时考虑到人口,港漫跻身世界三大漫画市场,堪称奇迹。

随着人才凋零、受众缩小和价格走高,港漫越发沦为死忠粉收割机。而近年复刻版、完全版、珍藏版港漫的热潮,会不会是涸泽而渔、罢黜新人的最后一根稻草?毕竟没有人才的涌现,逐渐脱离时代的艺术,很难靠热情去挽救。

美漫,出版社设定好世界观、角色、故事走向,聘请编剧和画师完成作品,“二人转”似的人物,故事无非起源、集结、背叛、重启、颠覆等等,因此美漫本质上就是官方同人志。

港台地区英语基础好,于是简中版美漫就成了唯一选择。大开本、全彩、画功好、上色更好,价格相比日漫港漫更是白菜价,让人如何不爱。

这些年读下来,我觉得港漫从表现方式、制作流程、出版形式、分镜等很多方面来看更贴近美漫,而不是日漫。以常被人诟病的文字量大来说,这其实是港漫、美漫行业的潜规则——试想每期二十几页的体量,如果不填入这么多文字,可能几分钟就读完了,是否让买家觉得不值?

但同样是“字多”,港漫经常是描述画面已有内容的废话,而美漫文字的文学性和内涵,要高出太多。

五、 交流版漫画的演变

当年徐导一部《我不是药神》引起轰动,影片探讨吃不起原研药的绝症病人,去吃印度仿制药,他们有没有错?

那么请问徐导,买不起或者买不到(这里指海外观众)《我不是药神》电影票,而去看下载版的观众,他们有没有错?

提出以上问题,是我想先暂时抛开道德层面,只从需求层面谈交流版。况且讽刺的是,即便要谈道德,交流版买家付出了比正版买家更高的经济成本。

交流版诞生的初衷,是解决“买不到”的问题,包括中文版绝版、没中文版或者压根没成书的,由于内容稀缺性不同,这三种对我的吸引力是递进的。

十年之后再看交流版,开本、装订、纸张、油墨、硬壳、封面、盒子......等等也成为了与内容同等甚至更为重要的买点。

表面上看是内容与工艺的问题。其实,反正都是解决稀缺性需求,内容稀缺算,工艺稀缺当然也算。

孰重要孰鸡肋?既然是爱好,你自己说了算!

版权声明:
作者:dingdi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85847.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