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反馈的“道”与“术”:从“头疼事”到“催化剂”的转变
“绩效反馈是员工成长的催化剂,只有当反馈及时且具体,员工才能在正确的方向上不断进步。”——彼得·德鲁克
Hey小伙伴们,大家好!我是裴同学。又到了年底,大家是不是都在忙着做总结、评绩效呢?对于管理者来说,绩效反馈可能是最让人头疼的事之一了。相信很多管理者小伙伴都为此发愁过。今天,裴同学就来和大家一起探讨交流一下绩效反馈的“道”与“术”,让你少走弯路,得心应手。
假设你是一位集团公司的子公司研发总监。
手下有两个研发团队甲和乙,现在需要进行年度绩效考评,公司给了你一个奖金包的总数,让你进行分配。接下来,你需要确认这笔奖金需要更多的用于哪一个团队?甲团队一直都是公司的优秀研发团队,今年也不负众望的取到了公司内部研发部门排名第二的好成绩;乙团队一直业绩不温不火,今年突然爆发,排名从中游一下子提升到第五名。
当你把奖金更多的发放给甲团队的时候,这代表着对最终结果的肯定。你认为甲团队成果达到了,所以应该得到更好的激励;当你把奖金更多的发放给乙团队的时候,代表你重视“超过预期的交付”,可能年初针对乙团队设置的目标没有那么高,虽然最终排名来看他们不算最优秀,但是对于这支团队来说已经很不错了。
通过案例思考,和大家想探讨的是,当我们进行绩效评估的时候,我们到底是用什么来评估,评估后通过绩效反馈想传达给员工的到底是什么?
这两种评估方式都没有错,类似薪酬发放,大部分公司会把薪酬分为固定工资和奖金两部分,工资是用来完成支付日常工作的,奖金是用于绩效激励的。所以在绩效管理的过程中,我们更多的会关注“超常发挥”、“员工的额外表现”,这才是绩效管理的本质。
绩效本身,是想激发和激励员工,达成乃至超越原本的目标,当我们有这样的思考时,我们再做绩效反馈时,就应该注意,我们交流的时常规安排的本质工作,还是超预期的交付?而对于管理者和员工来说,什么样的标准算是超过预期?如果我们能和员工达成共识,那么再绩效反馈的过程中,员工也会有更好的接纳和认可。
一、绩效反馈的本质:组织中“信息沟通”的核心形式:对于价值评估体系的传递
组织理论的奠基人巴纳德在1938年出版的《经理人员的职能》一书中,开创了组织理论。他给出了正式组织的定义:“有意识地协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的活动或力量的一种系统”。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理解组织的主要内在含义:有意识、协调、一种系统。巴纳德还提出,组织的存续有三个要素。
绩效面谈的本质,是组织中“信息沟通”的一种形式,而且是极为重要的价值与评估信息传递与沟通。管理者要传递给员工的,不是一个绩效的等级或者评分,而是对过往工作的总结与复盘。通过绩效评估反馈的形式,让员工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接受已经发生的工作表现,去努力推进未来的工作,让员工认可公司的价值评估体系和文化。
员工最关注的,是自身的努力是否被认可,工作是否得到了正确的反馈,并由此带来的物质激励等。绩效面谈是一种双向沟通和发展促进的过程,是通过双向沟通,实现信息反馈、目标对齐、问题改进、激励发展以及信任建立,从而促进员工与组织的共同成长。
二、绩效反馈的不满意来自哪里?
管理者在带团队的过程中,绩效管理是很关键的一个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情况,听过员工各种各样的说法,甚至大倒苦水。员工对绩效结果的不满意和不认同,似乎都指向了“公平”。在这种时候,管理者应该如何分析并回应呢?
托马斯·吉尔伯特被称为“绩效技术之父”,他提出了著名的吉尔伯特行为工程模型(Gilbert’s Behavioral Engineering Model, BEM)。该模型是用于分析和改进人类绩效的系统化框架,广泛应用于组织管理、人力资源和绩效改进领域。
吉尔伯特认为,绩效差距往往不是单纯由个体能力不足引起的,而是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因此,BEM模型通过分析六个关键因素来识别绩效问题的根源,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从BEM模型的六种因素中,我们可以知道,对于绩效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而主管和员工往往在各种因素上存在巨大的信息差或者分歧,不同的视角造就了不同的观念与认知,最终反馈在具体的行为上。管理者和员工的分歧,不是在绩效反馈那一刻,而是在之前的工作过程中就已经决定。
下次在绩效反馈之前,不妨问问自己如下问题:
年初的时候,有没有辅助员工制定绩效目标?
评估团队绩效的时候,是否有明确的业绩数据去内部评估?
有没有对内传播明确的绩效评估标准,让员工知道如何才能被称为优秀?
是否提供了与工作相关的反馈?能够与评价相关的结果,而不是行为?
中间过程中是否有跟进监督员工的绩效实施情况?
员工是否具备能力和资源工具等,来达成需要实现的绩效结果?
是否给员工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和援助?
员工表现优秀,是否及时给予了认可和表扬?
员工表现不佳,是否及时帮助了其纠正?
三、管理者为何怕做绩效反馈?
道理都很容易懂,办法也有很多,但很多时候,给一个建议性的反馈是不太容易的,于是呢,能推迟就推迟,能少聊就少聊。关于绩效的反馈,每年都是跟着公司的绩效制度去走,公司逼着必须要谈的时候,才会去执行。这是为什么呢?
(一)员工总会产生情绪,主管害怕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
主管总想做好好先生,在员工面前展现更多的积极印象,因而下意识地回避负面的交流。尤其是与绩效差的员工沟通时,害怕因为沟通而导致与员工的关系变差,担心冲突和负面情绪。觉得不给反馈的话,好歹表面上能够维持一个和谐的状态,怕谈完之后员工更加冲突,所以每次告诉自己说“有空再谈”“下次再说”。
(二)“画饼”无法兑现
有些主管在之前和员工沟通时,总想通过画饼来做一些勉励,比如年初的时候承诺做得好就会给到什么,“只要做得好,就会怎么样……”,甚至可能是一些主管的口头禅。员工如果相信了,自然会产生预期,一旦预期无法兑现,自然就失望或者不肯接受。年终评估就变成了“年终裁决”。绩效反馈的时候,员工不是进行一场激烈的谈话冲突,就是来年默默投简历跑路。
四、如何做好绩效反馈?
绩效反馈的方式和技巧各种各样,那么我们能做好绩效反馈呢?
(一)在反馈之前就取得“成功”
通过对吉尔伯特行为工程模型因素的分析了解,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就应该注意各种因素的问题与反馈,在日常过程中积极采取措施去干涉。年底绩效反馈不是开盲盒,而是整个一年大大小小、所有工作沟通的总结和复盘。
(二)把握人性、注意沟通技巧
分歧也许有很多方面,但是因沟通产生的分歧也许是最多的。在绩效反馈的过程中,鼓励员工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理解他们的需求。既要肯定员工的优点,明确管理者将如何支持员工的改进,例如提供培训或资源,也要注意沟通的方式和语气,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冲突。
(三)真诚的内心,果断的取舍、及时的否定
所有的技巧和方法,如果没有正确的认知与内心,在最终输出的时候都会产生问题。明确绩效反馈的本质,用真诚的内心去对待员工,同时记住,管理者永远是需要面临资源短缺的,永远无法让所有人都满意的。如果不能让所有人都满意,就需要勇敢地、及时地去“否定”员工,让他和你有一样的认知。
不是所有的意见一致都代表成功,问题最好解决的时候,就是他刚出现的时候,为了组织的发展,管理者需要肩负对应的责任,绩效反馈是必经的过程。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