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新采111:文王世子·仲尼之见

《礼记》新采111:文王世子·仲尼之见

孔子鲜有标新立异的时候,总是教人从常情、常理、常道的角度,教人按部就班做好自己的事情。

齐景公向他请教为政的重点,老人家只给出了八个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礼记·文王世子》提及的世子教育,重点又何尝不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八字?

仲尼曰:“昔者周公摄政,践阼而治,抗世子法于伯禽,所以善成王也。闻之曰:‘为人臣者,杀其身有益于君,则为之。’况于其身以善其君乎!周公优为之。”

是故知为人子,然后可以为人父。知为人臣,然后可以为人君。知事人,然后能使人。成王幼,不能莅阼,以为世子,则无为也。是故抗世子法于伯禽,使之与成王居,欲令成王之知父子、君臣、长幼之义也。君之于世子也,亲则父也,尊则君也。有父之亲,有君之尊,然后兼天下而有之。是故,养世子不可不慎也。

行一物而三善皆得者,唯世子而已。其齿于学之谓也。故世子齿于学,国人观之曰:“将君我,而与我齿让,何也?”曰:“有父在则礼然,然而众知父子之道矣。”其二曰:“将君我,而与我齿让,何也?”曰:“有君在则礼然,然而众着于君臣之义也。”其三曰:“将君我,而与我齿让,何也?”曰:“长长也,然而众知长幼之节矣。”故父在斯为子,君在斯谓之臣,居子与臣之节,所以尊君亲亲也。故学之为父子焉,学之为君臣焉,学之为长幼焉,父子、君臣、长幼之道得,而国治。语曰:“乐正司业,父师司成,一有元良,万国以贞。”世子之谓也。周公践阼。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这是再浅显不过的道理了。问题是什么叫“忠君之事”?“忠君之事”要有牺牲自己的意识,才算是真正的忠。以周公“抗世子之法于伯禽”为例,周公所为,首先要将自己的声名抛诸脑后。一方面,要顶得住众人的非议。另一方面,要有牺牲伯禽成长的思想准备。献热血、献青春可以理解,献完热血和青春呢,还要献子孙,有几人能真正做到呢?

仲尼说:“从前周公代替成王处理政务,治理天下,将教育太子的一套规定搬了出来,要求自己的儿子伯禽在陪伴成王时做到,这是为了使成王养成好的品德。听闻他人说:‘作臣子的,如果可以为君王带来好处,就算是牺牲自己也是值得的。’何况仅仅是暂时改变一下身份就能使国君从中得到好处呢?周公自然是乐于这样做的。”

所以,懂得了如何做人的儿子,然后才可以做人的父亲;懂得了如何为人臣,然后才可以为人君;懂得了如何奉事人,然后才能管理人。成王年幼,不能即位处理政务(但毕竟是君),把他作为世子来看待行世子之教,不会有什么实际意义。所以周公才把教育太子的一套规定搬了出来,要求本来不是世子的伯禽遵守,然后让伯禽整天和成王在一起(使称王间接耳濡目染于世子之教),就是想让成王懂得父子、君臣、长幼的道理。国君和世子之间,从血缘关系角度讲是父亲,从尊卑关系角度讲是君上,既有为父之亲,又有为君之尊,两者兼而有之才能统御天下。由此可见,世子的教育、培养不可不慎之又慎。

做一件事情而能同时得到三个好的结果,唯有世子之教一事而已,这是指世子在太学能有按年龄大小和众人叙礼的涵养而言的。世子在太学中按年龄大小与众人叙礼,国人看到后,有人说:“世子是我们未来的国君,却与我们按年龄叙礼,如此谦让是为什么呢?”有人答:“是因为世子还有父亲在礼当如此。”于是众人也就懂得父子之道(这是第一个好结果)。第二,有人问:“太子是我们未来的国君,却与我们按年龄叙礼,如此谦让是为什么呢?”有人答:“是因为世子心中还有国君在就礼当如此。”于是众人也就明白君臣之义(这是第二个好结果)。第三,有人问:“太子是我们未来的国君,却与我们按年龄叙礼,如此谦让是为什么呢?”有人是:“世子心中有年幼者应当尊敬年长者的道理自然礼当如此。”于是众人也就明白长幼之间的礼节了。所以说,心中有父,世子就是儿子;心中有君,世子就是臣子,世子具有儿子和臣子的双重身份,所以他既要尊敬国君,也要热爱父亲。所以要教育他处理好父子关系、君臣关系、长幼关系。父子、君臣、长幼的关系处理得好,然后国家才可以得到治理。古人有这样一句话:“乐正负责太子的学业,太师负责太子的道德培养,造就一位德业卓绝的领袖,天下便会安享太平。”“周公践祚”说的就是世子教育的问题,以上这些便是。

欲戴王冠,必承之重。“周公践祚”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版权声明:
作者:倾城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86583.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