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内是解决找工作问题的有效手段吗?
当然是了。
题主也说了,2023年在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六个狭义范畴“体制内”行业就业总数是7439.5万,比2018年增加了1132.7万,粗略按平均来算,每年新增约227万。
考公往往不是一年就能考上,屡败屡战在考生中是常态,考两三年上岸的人数众多,考七八年一直考到35的也不是没有。岗位招录比热门的几百比一,普通的乡镇办事员岗位报考人数少,往往也能达到六七十比一。按一半计算,也就是说一个岗位除了能在招录当年解决一个人的就业外,还能牵制住几十人延缓其就业。
这些人有全职备考的——家长支持,本人也愿意。这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考生及其家庭对短期找不到工作的焦虑。
有随便找个工作先过渡着的——这些临时性的工作包括但不限于“铁人三项”(送快递、送外卖、送水)、“兜底三保”(保安、保姆、保洁)、销售、店员、文员等。要不是因为主要目标是考公,很大一部分人绝不会找上面这样的工作。
按每年227万个岗位推算,比例为30,那么可以将6000多万人的就业问题往后延。这个市场足够庞大,所以顺带带动了各种各样的辅导机构和个人工作室,又吸纳了一大块就业人数。
只是这个手段不宜久用,“体制内”岗位不能不加节制地增长,企业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同时也是吸纳社会就业的主体。所以长期来看,想要解决年轻人就业问题还要着眼于如何保障企业发展。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