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散文2020精选集》偶感
这本免费得来的精选集,到手已近一月,可惜之前老家有事,回去耽搁了一个礼拜;再者,我本就是个读书超慢的人,非得把那一行一行的铅字读进眼里不算过,于是,全书第一辑都还有几篇没读完。
起初几篇,我读得云里雾里,感觉那些文字不难认,但是被那些大作者们一组合,我就看不明白了。到底是我书读得少了、见识低了、文化低了吧,正常。我一直这么安慰自己。
接下来的几篇,倒是越读越开心了,为啥,多少能读懂了,大概知道作者在讲些啥、表达些啥了。不过,我发现一个现象,在我所读的十多篇文章中,它们都有一个通例,或多或少总有各种各样的经典或非经典的引用——我也不知道那些被引用的东西是否都是经典,原谅我这不怎么读书的人,浅薄了——比如,《神的秘密》、《宇宙的命运》、《石门颂》、《三体》,再比如外国人的《起初》、《骑士》、《海德格尔的希腊之旅》、《痛苦的中国人》、《失明症漫记》……不一而足。太多了,读着读着,就能见着我这浅陋的人不曾见过的书名出现,一本、两本、三本,太多本。
昨晚睡觉前,我又看了一篇合集中的散文,这篇文章其实写得通俗易懂,作者署名“女真”,文章叫《菜花香》。该文主要表达的是“慢”,希望时光慢下来,“不要后面有人撵着你的生活。做自己的主人”。就是这么一篇浅显易懂、好读好看的小散文,作者依旧在文内夹杂了《明史》、《救荒本草》、《中国人的二十四节气》这些书名。
合上书,躺在床上。像以往一样,并不能立即入睡。脑子里一一回忆看完的这些文章。为什么这些精选集的作者们——既然是精选集,想必总要比一般的文章作者更优秀吧——都喜欢在文章中夹带各色书名呢?这个疑问忽然闯进我的脑海。
我读书少,我见识窄,我没文化。对,这是我最开始的认知反应。现在反过来问,文章写出来,不就是给人看的吗?你总不能想着,文章写出来,单单只给那些读书多的、见识广的、有文化的人看吧?这样的文章,普通人若是看不懂,相信传播起来一定更困难不是?这是为啥?
作者在引经据典的时候,也许主观意识上并未要拔高自己,表示“我读书多,我见识广,我文化高”,但他们在引经据典(大多数甚至可能称不上经典)之后,给没读过或不熟识这些书的人,无形中就造成了心理压力,无形中让人心生卑微、底下之感。说实话,这种感觉很不好,他们的引经据典,却很容易让人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我读书少、我见识窄,我没文化”的心理压迫。
这是在耍流氓。虽然不是主观上的,本质我认为就是在耍流氓、瞎显摆。我给这些“读书多,见识广,文化高”的作者们想到一条解决之道:你可不可以不要夹带出书名来,就用你们那渊博的学识,“漫不经心”地引用书中那么一两句话,以表明你的观点有人为你“背书”,甚至也可以点名是谁说的,让读者,让那些像我这样“读书少、见识窄、文化低”的读者们,读起来显得自然轻松无压迫感?
我觉得可行。文章写出来,一定是想让它被更多的人看到不是?你反驳,说就是自娱自乐,写给自己看的;得,那你发表出来搞毛线?
当今文化圈繁荣与否,可能那些大作家们、大学者们更门清。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是作者,个个都能写点自己想写的东西。浩如烟海。但是我相信,真正有力量的,能长久保持生命力的,经世流传下去的,永远都是纯文学,小说也好,散文也罢,诗歌亦然。你们何必,将自己的作品,生生弄成个别人看了感到不舒服的畸形儿?
我读书少,但我多少也读了几本书。我没见散文大家朱自清天天在自己文章里写别人的书名,也没见梁实秋逢写必用他人的书名,亦不见,钱钟书在自己的文章中大引特引各式古怪的书名。难道你们比他们更“会写”、更“有名”、更“大家”?
难怪,当今文化圈,长久地被各式光怪陆离的“穿越”、“神魔”、“修仙”们裹挟残喘。你们,多少应该负起点责任。
版权声明:
作者:zhangche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87813.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