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告白》:被种族文化撞的头破血流
相信很多人也都读过这本书了,你们都会和我一样惊叹于作者能将如此细腻的笔触和语言化身为锋锐的剑戟直指痛点。一个大家都不愿去展现但默认存在的问题——种族歧视。
文章背景和作者的成长环境不无关系。父母都是上世纪移民至美国的科学家,作为在异乡长大的亚裔,避免不了汉民族文化和欧美文化的冲击和融合,也不奇怪作者能描写的如此细腻。
文章以莉迪亚为引导线,牵引出一个白种人和亚裔人结合的家庭,然后分别讲述了双方的家庭背景,回忆了这对夫妻年轻时代的往事,再到后来他们有了两个孩子,后来情节的一连串转折得一发不可收拾。
主要人物:一家五口
(父亲李——不知名大学历史教授,亚洲人、
母亲玛丽琳——家庭主妇
内斯——哥哥哈佛大学高材生
莉迪亚——高中学生,故事主角
汉娜——家里最小,儿童期
杰克——街头混混,邻居)
家庭故事转折
1.玛丽琳母亲去世导致玛丽琳离家出走
2.母亲回归对莉迪亚狂魔式教学
3.莉迪亚压力巨大无法释放结识杰克
4.内斯为转移苦痛偶然对科学宇宙产生兴趣
5.内斯妒忌母亲对妹妹的爱发愤读书
6.内斯考上哈佛学校莉迪亚嫉妒发疯
7.哥哥深处外地言语冷漠莉迪亚孤单失望
8.莉迪亚自暴自弃无意中发现杰克惊人秘密
9.父亲的外遇颠覆了莉迪亚对父亲的信任
10.莉迪亚十六岁生日彻底对家庭未来绝望
11.走向那片湖
母亲玛丽琳是个要强的人,原本会有更精彩的人生在遇到了李后嫁给了爱情,也放弃了自己的事业。
在母亲病逝后决定改变,不要过一生围绕锅炉打转的生活,毅然决然离家出走踏上求学之路,撇下丈夫和两个还在童年期的孩子。
“还有什么能给你更深的满足感?怀着对母亲尖锐而痛苦的同情,她想。她母亲梦想着过上金光闪闪、萦绕着香草味道的生活,最后却孤独终老,像一只困在这座空荡荡的小房子里的可怜苍蝇。”
她愤怒于母亲人生的渺小。
殊不知,她的决定给以后整个家庭带来了悲剧。
在这缺爱的两个月家里整日尘如死灰,没人煮鸡蛋,没人做丰盛的早饭,没有欢声笑语,两个孩子莉迪亚和内斯日夜盼望母亲能回来。
玛丽琳苦心复习,却在考前生了一场大病最终没能参加测试,也意外发现她怀孕了,有了她们的第三个孩子。
最终她还是向命运屈服了。
她重新回归了家庭,做起了相夫教子的同母亲一样的生活。
但她把自己的希望都寄托在女儿莉迪亚身上,希望她一定能帮助自己圆梦,成为一名杰出的女性。
对女儿莉迪亚来说,母亲回来后这种强烈的不安全感更加强烈了,她怕她不听话母亲又会不见了,只要能获得母亲的赞赏关心和爱,做什么她都愿意,于是踏上了这条迷失自我的不归路。
这种畸形的爱让人汗颜。
于是莉迪亚在父母安排好的看似光明辉煌的前程路上苦苦挣扎。
而内斯因为缺少母亲的爱把全部心思投入宇宙中专心钻研,星河里寄含着对母亲所有的爱。
内斯竟然出奇地考得了最知名学府之一——哈佛大学,这所父亲曾经就读的学校。
在父母眼中,成绩学业似乎成了这个家庭证明自己能力,证明自己出色的唯一标准,但父母却忘了教会她们怎么过好这一生,怎么才不会被人当成傻瓜。因为父亲从前就是这样的人生,被别人当做怪异物种,没有朋友,只有通过成绩证明自己。但却不知怎么和别人交流,怎么交朋友,甚至买了好几本交友的书让莉迪亚学习,真是莫大的讽刺。在书里学到的,不走出家门,和别人交谈不知道说什么话题,一直是别人眼中的“书呆子”。
每个人都不想成为别人眼中都怪胎,希望有自己的社交圈,希望有朋友亲人关心自己,渴望有自己正常的生活,哪怕像个平凡人一样,不求功名利禄,只求和大众一样,融入社群。但这对很多人来说,确实很难做到。
我们希望自己有个性,我们想要和别人不一样,然后我们就是特立独行的那个人。独自吃饭,独自看电影,独自逛商场独自生活。比较尴尬的可能就是甜筒第二支半价却不知第二支给谁。听看见熙熙攘攘的人群,看着有说有笑的闺蜜们手牵手走过。
我们都在假装生活,假装自己特立独行,假装自己什么都不在乎,结果还是在大都市的夜晚和手机作伴,还是希望找到一个和自己志向相投聊得来的知心友。到最后越来越不认识自己,我们变成了自己的陌生人。
这个混血的家庭一直都是外人眼里的奇异组合,眼睛不是蓝色,皮肤不是白色,发色不是金色。孩子们在学校,在社区都会引人注目。
“你会发现,走廊对面的女孩在看你,药剂师盯着你,收银员也在盯着你,你这才意识到自己在他们眼中的形象,格格不入。他们的眼神仿佛带着钩子。”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