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越是高明的人,越不爱说话,他们都在等一个人性破绽,因为他们都懂一个道理:你说得越多,暴露得就越多

转载

《史记》  司马迁

        汉王跳,独与滕公共车出成皋玉门,北渡河,驰宿脩武。自称使者,晨驰入张耳、韩信壁,而夺之军。乃使张耳北益收兵赵地,使韩信东击齐。汉王得韩信军,则复振。引兵临河,南飨军小脩武南,欲复战。郎中郑忠乃说止汉王,使高垒深堑,勿与战。汉王听其计,使卢绾、刘贾将卒二万人,骑数百,渡白马津,入楚地,与彭越复击破楚军燕郭西,遂复下梁地十馀城。

01  韩信对刘邦感恩戴德,无反心

        绝望和希望构成了一组正反面,在韩信绝望时,刘邦给了他希望——使韩信经历了反面到正面的过程,所以,韩信对刘邦是感恩戴德的、是绝无反心的。

        但韩信的忠诚是对刘邦个人的,而不是对大汉的忠诚。刘邦是个人,大汉是集体,所以,后来的除掉韩信,也是必要的。

        刘邦去世了,那么韩信的忠诚也就无了。

证据一

        韩信:“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向利倍义乎!

        韩信:“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

        也正是因为忠诚的是刘邦,而不是大汉,所以,在郦生说降齐国后,才会趁势以兵征服齐国。如果忠诚的是大汉——那么大概率就不会再用兵征服齐国了。——因为大汉要的是齐国归降就够了。

证据二

      《史记》:汉五年,汉王乃追项王至阳夏南,止军,与淮阴侯韩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至固陵,而信、越之兵不会。楚击汉军,大破之。汉王复入壁,深堑而自守。谓张子房曰:“诸侯不从约,为之奈何?”

        破楚,首先是大汉的利益,然后才是刘邦的利益(这在刘邦来说,并不是必须的)。所以,韩信和彭越,都可以罔顾大汉的利益。

        所以,刘邦才能称使者,夺韩信的兵。而陈平、张良、周勃、曹参这些功臣——则忠诚的不仅是刘邦,更是大汉这个集体——因为这个集体完蛋,他们也会完蛋。

        而对于韩信和彭越来说,大汉这个集体完蛋,但他们自己也不会完蛋。

        所以,忠诚,要分清,

1  到底是忠于个人

2  还是忠诚于集体

        只有这样,才能去除真正的威胁。

02  郑忠之策

        这是田忌赛马之策,以韩信上马对楚之中马,以彭越中马对楚之下马。而刘邦自己对楚之上马项羽——只要胜负不分,然后再行群马围欧项羽这头上马之策。

        在这个策略下,也使项羽这上马陷入了二线作战的局面——相当于开辟了第二战场——这是一个错误平台,在两个相反的方向上——调度资源的时候,

1  就容易生成各种矛盾。

2  就容易犯各种错误,小错误会变大错误。

        而刘邦又是矛盾的利用高手,

1  放大矛盾

2  缩小矛盾

3  把对手一分为二,一打一拉,把其一的力量加到自己身上,增强自己、削弱对手、形成了力量的此消彼长。

        所以,在楚汉相争中,刘邦充分利用人才优势,在整体上最终击败军事实力强大的项羽。

写在最后

小结

1  用人之长,那么对方就是人才。

2  用人之短,那么对方就不是人才。

3  从对方的需要出发,那么自己就是与对方同利,对方就能为自己所用。

4  以众人之长为自己之长,那么自己的短处就越来越小,最终自己也就变得不可战胜了——这正是刘邦强大的原理。

版权声明:
作者:zhangche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88159.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