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佶:《写生翎毛图》

首先要说的是,国画的“写生”和西画“写生”在含义上是不同的。

国画写生一般指花鸟画,大概意思是,画的是花鸟鱼虫的生意,它们的生生之气。

我们看这幅《写生翎毛图》的时候,就特别能感受到这一点。


宋徽宗赵佶的《写生翎毛图》相同的版本共有三卷,分别保存在大英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

今以大英博物馆藏品为例。

写生翎毛图

这幅画描绘了几只雀鸟在树木花丛间栖息的情景。

整个画面工细、富丽、清雅,在疏密变化等节奏感很强。

细看,每一个局部都让人惊艳。

画作局部

前隔水处,是赵佶瘦金体书:

“御画写生翎毛图”。

上面有双龙方印,下面是宣和连珠印,因此可以判定曾为“宣和装”。

只可惜“宣和七玺”已经不全了。

然后是一小块空白,让观者在展卷之时充满期待。

再向左侧:

画作局部

一枝荔枝自画面上伸出。

饱满多汁的荔枝特别吸引观者的目光。

局部放大

叶子的大小、正反、虚实、前后、疏密等空间布局,包括叶子上的破损,自然而变化丰富。

两只叉尾太阳鸟一动一静,其中一只正准备去啄食荔枝,另一只则在注视着同伴。

左侧,一只蝴蝶正要落在叶子上。

局部放大

放大以后,能看到蝴蝶画得非常的精细。

接着,又一小段留白之后,出现了一大丛的花草树木,其间还有几只小鸟,整个场面显得丰富甚至有些过于热闹。

这使得左右的留白变得很重要。

画作局部

这一大丛中,仍然是有主次的。

核心的,就是那一棵荔枝树。

原来,右侧的一枝就是这棵荔枝树上的分枝。

这里,可见画家的巧思。

细看局部。

局部放大

上面这段看起来很复杂,实际上很有内在的条理。

一个主枝一个分枝,再加几个小细枝。

荔枝也被分成两组,一大一小,一密一疏。

两只小鸟的看起来是分开的,实际上又有存在着联系。

右边的白色绶带鸟回头看向蝴蝶;

注意看它专注的眼神,画家表现得何其生动。

局部放大

高处的一只黄腹山雀又看向它。

局部放大

再看树的左侧的荔枝:

局部放大

主次两组荔枝,将它们从最初到完全成熟,每个阶段的样子都表现了出来。

除了荔枝,画家还安排几株花草。

局部放大

一朵白色单层栀子花开得正盛,画家还在旁边安排了一只花苞来作为陪衬。

局部放大

这只青冠雀正鸣叫,它的样子实在太生动了。

画作局部

鸣叫声新引来花枝另一端,一只绿绣眼鸟的注意。

局部放大

这两只绿绣眼十分轻盈,与右侧枝条都被压弯的青冠雀形成了对比。

当我们把所有的小鸟交接在一起的时候,就会发现它们的位置,包括眼神在画面上形成了一条优美的曲线,这条曲线让画面动了起来,活泼了起来。

画作结尾处,是“御笔”二字和“天下一人”花押,并钤印“御书”。

骑缝处,上为“政和”印,下为“宣和”印。

局部放大

《写生翎毛图》为绢本设色画,纵26cm,横281cm。

版权声明:
作者:cc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88329.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