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重灾区
读书,成了重灾区。
逃避思考的重灾区。
为什么这么说呢?
小红书,几张图片就能集结成一篇文字,短小、精悍,读起来不累。
两三分钟就能读完。
观点犀利,内容精炼,文字简约,合起来不过百字。
点赞量、阅读量和评论数和转发数都颇高。
一条一条地翻过,一篇一篇地看过。
也就翻过,也就看过。
不成体系。
看的是感受,是体验,是……一种爽感。
没有思考。
没有行动,没有积累,也没有记录。
最大的动作就是评论和转发一下。
然后复制粘贴。
发送朋友圈。
就完成了自己今天的阅读量,这实在是一种短暂而又难以达到深层的阅读。
读一本书,快的话两三个小时就能读完,慢的话,需要四五个小时,甚至更久。
平均到每一天,大约一周也就能读个一两本书。
在阅读期间,我们几乎都要半小时以上的专注,思考。
同时,书本的内容,能够让我们保持在书籍提供的范围内,去了解,去想。
三五分钟,完全不够理解一本书的理解。
而我们的公众号,却在三五分钟,最长不过十分左右的拆解。
拆解的都是精华。
没有自己逐层深入解读的基础。
没有一点一点与作者建立的联系和慢慢发觉的自我。
也没有从自己经历和书本建立的联结。
大部分都是通过他人转化而来的概念,思考,解读而得来的二手信息。
就好像看见一大堆精华,却隔着玻璃。
摆满了饕餮盛宴,却吃不到肚子里。
只能干着急。
今天是盛宴,明天是大餐,后天摆的是满汉全席,大后天又是八大菜系。
精华都有,但吃不到嘴里。
视觉盛宴,但消化不良。
持续一周之后,发现自己得到的,除了焦虑之外,还有一些质疑。
质疑自己的能力,行动力。
质疑自己不够聪敏,没有坚持的定力。
快餐式消费,带来的必然是快餐式收益。
而快餐式收益,就是没有收益。
即养不了你的胃,也护不了你的心。
最后面对饕餮盛宴,饿死了自己。
对此,我宁愿让自己笨拙一点,慢一点,看起来迟钝一点。
我宁愿自己从一本一本书里去找,去学习,去阅读,去理解,也不愿意接受别人抛过来的精华和理解。
我也宁愿一本书读一周,读一个月。
在时间里消化所得,理解概念,用行动去检验。
也不愿相信只花费短短几分钟,就能掌握作者几年几十年的思考学习,才能掌握的概念和方法。
快,只是一种谎言。
只需要一个月就能掌握一种能力,零基础到精通只需要三天,养成习惯只要21天……
这些,只是谎言。
相信谎言,就是不相信自己。
一次又一次地验证自己的谎言,一次又一次地错过自己。
把自己淹没在各种各样的谎言里,最后,所得不过是两手空空而已。
年底,回望自己这一年,好像忙碌了很久,好像做了很多,但又好像什么都没做,什么都没有。
如今读书也成了重灾区。
帮别人读书,成了美谈,成了获利的关键。
当然也能学到很多知识,当然,我承认。
也能掌握很多道理。
甚至比自己阅读,比自己理解到更关键的内涵。
这是因为,通过他人的视角,我们能够看见自己所没有看见的东西。
通过别人系统化的咀嚼和分析,我们能够理解到更加深刻的内涵。
这是学习的必要性。
对此,他们是老师,我们是学生。
但学生不能只听老师的讲解,还应该自己动动手,动动脑子。
否则,自己的脑子不长智慧,总是依赖他人的智慧、理解,最后就会萎缩,矮化。
甚至退化成一个无法思考的人。
到那时,很快就会被他人带偏。
你会被你的仰慕者,带到一个你永远无法抵达却不断前往的世界里,而那个世界并不属于你。
你只是被迫抬升。
而不是真正掌握。
公众号,小红书,是验证你学习成果的地方。
他人的总结、思考,是给你启发的地方。
深度解读,也只是书中的一部分。
但对你来说,这些是不是必须,是不是极其重要,属于后话。
因为,每个人阅读,其实都是从书本中去寻找和自己紧密关联的知识、内容,那些是能够促使我们真正成长,真正改变的地方。
而一旦我们踏足他人的思考,就会陷入到一种自我不足的茫然。
为什么我想不到,为什么我没有理解。
这些也很重要,那些也应该掌握,记录。
从而变成知识的奴隶。
开始死记硬背。
真正必要的知识,是在你学习的过程中,和你融合被你掌握,进而促进智慧的增长,达成更好的理解和行动。
许多觉得很重要的知识,都会被你忘记。
许多看了又看,想了又想,每一次遇到却仍旧感到困惑,仍旧想要去记住,去理解的东西,必然也不属于你。
就好像,大数据总是推荐给我们许多东西。
那些东西大部分都是我们提到过,关注过,甚至有的已经加入了购物车。
但其实,你真正需要的,就那么几个而已。
就好像,家里攒了许多东西,看起来很有用,都收纳在不被关注的角落里,但其实,那些东西,你一年也不会打开一次,三年五年过去,也不会再想起来。
知识也是这样。
绝大部分的时间,都花费了你不需要的知识上。
美其名曰是在学习,在精进。
但从结果上来看,不过是浪费时间,浪费精力而已。
短视频嘛,类同于此。
绝大部分都只是消遣、娱乐而已。
时间多了没处花。
三分钟热度,烧坏了脑。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