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很巧合的历史事件,后来被证实并非巧合?最离奇的二战间谍案。
嘘,敌人正在监听,不要大嘴巴!
间谍的耳朵无处不在,公园、酒吧、火车站,任何有大嘴巴的地方,狡猾的弗里茨总是在窃听。
二战期间,有一场横跨三年的数次“巧合”,其死亡阴影把英国情报机构吓得两度濒临崩溃……
1944年,诺曼底登陆风险巨大,如果失败,将损失数万士兵,下一次进攻还得等到第二年。为了出其不意,行动被严格保密。
致命泄密,死亡倒计时下MI5疯狂追猎
1944年5月2日至6月1日,《每日电讯报》填字游戏像匕首一样,接二连三刺向盟军心脏。
- 5月2日:第17行 - 4个字母,谜面提示:美国的一个州;答案:犹他Utah——美军第4步兵师登陆点代号。
- 5月22日:第3列 - 5个字母,谜面提示:密苏里河畔的红皮肤战士;答案:奥马哈Omaha——美军第1步兵师“血色海滩”代号 。
- 5月27日:第8行 - 8个字母,谜面提示:大人物;答案:霸王Overlord——诺曼底登陆的总行动代号 。
- 5月30日:第11行 - 8个字母,谜面提示:这丛灌木是苗圃革命的中心;答案:桑葚Mulberry——绝密浮动港口的代号 。
- 6月1日:第15列 - 7个字母,谜面提示:不列颠尼亚与它持有相同的东西;答案:海王星Neptune——海军登陆的行动代号 。
次日凌晨,编辑字谜的学校校长伦纳德•道伊被破门声惊醒。四名特工将他押往伦敦的地下审讯室。
特工A(晃动电击枪):解释‘桑葚’的提示,苗圃革命是什么意思?
道伊(颤抖):只是字面意思...桑树常被用作树篱......
特工B(甩出照片):看看这个!——照片显示道伊的办公室废纸篓里有纸的灰烬。
特工A将电击枪抵在道伊的脖子上:怎么解释海王星?
道伊(几近崩溃):上帝作证,海王星是行星!
经过彻底调查,特工们得出结论,道伊不是德国间谍,字谜与情报传递无关,只是纯粹的巧合。
1958年的BBC镜头前
黑白电视荧幕上,道伊校长扶了扶眼镜,慢声说道:他们问我从哪儿知道这些机密.......我说那些词只是从学生作业里随手摘抄的,完全是巧合。
他们把我家翻了个底朝天,同时还抓捕了我的同事(另一位字谜编纂者),同样对他进行了严审。
最终,他们决定不杀我们。如果D - Day失败了,我想他们可能会改变主意。
记者追问:但您烧毁过一些东西,对吗?
道伊(瞳孔骤缩):战争期间谁没烧过废纸呢?
在头条、知乎、搜狐的自媒体文章里,这起事件只是一则有趣的轶事,但在本文中,它是一根串联“巧合”的线索。
读史追问
常看我文章的读者都知道,问,追问,再问,继续问,是我的拿手功夫……所以,我在故事展开时,将同步解开多数人不会深究的以下四个疑问:
1. **读史追问1**:报纸天天有字谜游戏,英国情报机构为了监控字谜需要多少“能人”,才能顾得过来?
2. **读史追问2**:这些监控字谜的“能人”从哪儿招募来的?
3. **读史追问3**:英国情报机构为啥能够如此快速地锁定《每日电讯报》和校长道伊?
4. **读史追问4**:诺曼底字谜接二连三撞对了5次,巧合真的能够穿透铜墙铁壁?
幽灵招募
1942年1月13日,《每日电讯报》一则填字游戏引起了MI5的特别注意。
- 第1行 - 6个字母;谜面提示:战场上的歌舞团;答案:Troupe(部队)。
- 第4列 - 两个词,5个字母 + 3个字母;谜面提示:秘密通道;答案:Short Cut(捷径)。
- 第9行 - 6个字母,谜面提示:沉默的树篱;答案:Privet(女贞树,暗指加密)。
军情五处闪电突袭报社,深入审查这些词汇是“巧合”,还是传递情报。
一番功夫后,挖出了并非“巧合”的秘密:大水冲了龙王庙。
这个游戏是英国情报破译中心布莱切利园自导自演的“能人”选拔秀:凡12分钟解谜者,皆被视为密码天才。
被视为“幽灵的耳目”原来是自己人。档案显示,当日解谜的32名平民全被秘密招募,其中5人后来破译了“恩尼格玛”机。
我前面提到的“读史追问2”,有了合理解释。
“水冲龙王庙”为后续监控报纸字谜埋下“神经兮兮”的种子:如果德国人也用同样手段来传递情报,该怎么办?
死亡预言
1942年8月18日,《每日电讯报》填字游戏中出现一个敏感词:“迪耶普”。
24小时后,盟军突袭法国迪耶普港口的行动惨败,6000士兵血染海滩。
英国战时办公室派遣加拿大的哈斯丁斯、爱德华王子团的特威德默尔勋爵,共同调查此案是“巧合”,还是传递情报。
500多名特工再加上“幽灵招募”到的“能人”,共同组成专案组,24小时轮班筛查全英86家报刊的字谜。
专案组耗费3000多工时,对比了1940 - 1942年所有填字游戏。于是,我上面提到的“读史追问1”,也有了答案。
最终结论:这是一个简单而不愉快的“巧合”。
据事后分析,填字游戏在突袭行动的前一天出现,德国人就算获悉情报,也不可能在半天之内组织防御,如果是间谍传递情报,它至少应该提前几天。
黑名单
专案组长特威德默尔勋爵抱怨:“我们就像在沙漠里找一粒特定的沙。”
情报机构的高层只听不语,肚里却在悄悄嘀咕:上一次水冲龙王庙,“巧合”是我们自己演戏;迪耶普字谜虽说确实“巧合”,但说明字谜能够很轻松地传递消息。
如果监控力度稍减,下一次“巧合”可能就是灭顶之灾。
先找个小本子记下来,把《每日电讯报》列入黑名单。这就是我上面所提“读史追问3”的答案。
随后,英国情报机构征召了语言学教授、密码学家、甚至象棋冠军,构建各种“字谜关联算法”。
英国情报机构把监控报纸上字谜游戏当成了一项崇高事业,认认真真,日日巡查,月月不息。
四十年后的报纸专访
1984年,《每日电讯报》登载了一篇报道,主角是校长道伊的学生罗纳德•弗伦奇,部分内容如下:
1. 校长道伊从未向外透露的是,为了获得编撰字谜游戏的灵感,他偶尔会在布置的作业里,让学生们用英语单词填写纵横表格。
2. 在当地有一个军事营地,驻扎着加拿大和美国大兵。这个营地是法国小孩的最爱,时不时就能得到糖果和食品。
3. 弗伦奇当时14岁,几乎所有业余时间都和大兵们泡在一起,听他们叨叨,看他们喝酒,为他们跑腿。
4. 在D - Day前几周,大兵们总是在议论这些词(行动代号),美军中士拍桌:等到了奥马哈,老子要第一个踹开德国佬的碉堡;加拿大通讯兵炫耀:没有‘桑葚’港口,登陆部队全得喂鱼。
5. 弗伦奇把听到的词汇记在小笔记本上,回家轻轻松松地完成校长道伊布置的作业。
6. 被英国情报局调查后,校长道伊悄悄找来弗伦奇,直截了当地问他那些词汇是从哪里来的,并要求查看笔记本。
7. 当校长打开笔记,嘴巴就震惊得一直没合拢,对着弗伦奇大喊大叫,要求他必须、立刻、马上、当场烧掉小本子。
8. 校长的怒火夹杂着国家安全的严厉训诫,被盟军监禁的威胁则吓坏了弗伦奇,让他怕得要命。随后,校长让弗伦奇摸着圣经发誓,绝对保密此事。
直到40年后,已近半百的弗伦奇违背了他一直遵守的誓言。
至此,上文提到的“读史追问4”也有了答案,其实是士兵的大嘴巴惹了祸。幸运的是,没有德国间谍在监听,巧合根本就穿不透铜墙铁壁。
严防死守字谜游戏,是否神经兮兮?
二战期间情报传递手段多种多样,但通过字谜游戏成功传递情报的可靠案例,极其罕见。唯一与字谜关联的就是本文的数个“巧合”。
有传闻称,法国抵抗组织曾用报纸字谜传递集会地点或破坏指令。仅专家考证,无可靠档案或证人证实。抵抗组织更多使用死信箱、密语广播,如BBC的私人讯息等传统手段。
那么,为何字谜未被广泛用于情报传递呢?
1. **效率低下**:字谜需通过公开媒体发布,难以精准控制接收对象,且编译、破解耗时过长,不适合瞬息万变的战场情报。
2. **风险过高**:若敌方察觉规律,可能反向破译或散布虚假信息,导致情报网暴露。
3. **技术局限**:二战时期的密码学已高度专业化,如恩尼格玛机、紫密,字谜的隐蔽性和复杂性远不及机械加密。
换句话说,字谜传递情报仅仅出现在文学与影视的演绎中,如小说《填字游戏间谍》《奥马哈谜案》。所谓“巧合”全都是人为虚构。
综述
历史上总有一些事件与巧合相遇,有的巧合是擦肩而过,有的巧合改变了历史轨迹。巧合有两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在大多数情况下,巧合只是巧合,偶然发生而已。
第二种解释,“巧合”被定义为偶然同时发生但似乎有某种联系的事件。因此,每个巧合都能找到某种解释。
依你看来,历史上的巧合真的都是巧合吗?还是总有一天,曾经的巧合其实都能找到某种解释?
历史的每粒尘埃,是否都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你是否觉得所谓的巧合,都是提前埋下的伏笔?
也许,历史从无巧合,只有未被识破的机关和被忽略的线索。
最巧合之事,往往藏在阳光下的游戏里。
——摘自MI5 1944年机密备忘录,后被道伊校长偷偷裱在书房里(巧合的虚构)
——END——
【关键词】二战、诺曼底登陆、迪耶普突袭、英国情报局(MI5)、伦纳德・道伊校长、罗纳德・弗伦奇、特威德默尔勋爵、字谜游戏、填字游戏、情报传递、情报监控、间谍、巧合、犹他(Utah)、奥马哈(Omaha)、霸王(Overlord)、桑葚(Mulberry)、海王星(Neptune)、能人选拔、幽灵招募、恩尼格玛机
版权声明:
作者:lichengx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88441.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