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 电影观后感

        饺子导演的第一部哪吒电影,横空出世的熊猫眼造型征服了很多人,那种桀骜不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豪情,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儿童,都能被感染。

      第二部电影保持了第一部宏大气势,哪吒的倔强、内心柔软。敖丙英俊,重情重义。申公豹戏份增加,合理黑化。水与火、冷与热、虚伪与真诚、表象与真实的矛盾冲突也呈现出来了,爱情(李靖夫妻)亲情(哪吒、申公豹、敖丙与家庭)、友情(敖丙与哪吒)三线交叉,家国情怀(陈塘关)与热点时事(天元鼎上的美元标志)也有升华和体现。作为贺岁片,可以了。

      只是小时候那个小小的疑惑,还是没有解开。

      哪吒为什么要这么决绝地剔骨剜肉还父母?

神话里,哪吒出世,是灵珠子转世,神话原型是印度神话夜叉神多门天王三太子。

哪吒不像孙悟空,他有父母,父亲托塔天王,他在母亲肚子里孕育三年,生下来有道人赠乾坤圈和混天绫,复活后获得火尖枪和风火轮。封神演义里,他在神仙榜上大名鼎鼎。西游记里,他的父亲是牛魔王,他最终被观音菩萨降伏。大多数人的童年记忆里,哪吒闹海是经典一幕,天生神力、无所畏惧、翻江倒海。

神话里的逻辑是清晰的,唐五代时期,析骨肉还父母是彰显佛教脱离凡俗肉体的修行过程。宋元时期,又融入了道教内容。一方面,体现谢罪赎罪,另一方面,藉此获得重生。《封神演义》与《西游记》的故事,使哪吒的形象越来越具象化。

70年代动画片里的哪吒,斩断了与父母情义,跟随师父重塑涅槃后的自我。孩子们看到那一幕,还是很震撼的。哪吒从此被赋予更多的反父权、抗霸权的意义价值。

饺子导演的《魔童降世》里,父母是守卫、保护哪吒的,弥合了神话中粗暴的亲子关系,核心价值开始指向自我的成长、修复,对抗的是申公豹台词里的成见。而《魔童闹海》里,在父母关爱下的哪吒,从台词里看到抗争的缘起跟龙族类似:一味退让并不能换取生存空间。这本身与哪吒电影第一部的形象就有了较大的落差,母亲不想哪吒被申公豹胁迫而甘愿自我牺牲的情节,增加了哪吒抗争的悲剧性,却不能合理体现哪吒的成长变化。整体情节还是以哪吒外表炫酷,内心温柔的人设立足,稍显单调。

《魔童闹海》在申公豹和无量仙翁身上增加戏份,弥补主角人设的这种缺陷,使主题指向更宏大的族群、家国,使得人物的反抗有更大层面的价值内涵。天元鼎上的美元,无量仙翁发的绿牌,都使大家会心一笑,与现实衔接。

如果说,《魔童降世》共情的是年轻一代的成长,从他人评价、自我怀疑的内耗中解脱,那么《魔童闹海》更多的是在表现个人与民族生存空间,家国情怀。

版权声明:
作者:cc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88525.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