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东风:组建文艺队的难忘历程

      1951 年的正月初一,围剿大明山土匪的战斗激昂地拉开了序幕。马头镇小陆村的匪首杨奇、韦增广、书显宗、韦显祖先后被擒获,逃窜的散匪也纷纷被歼灭。上级毅然决定:3 月 8 日召开东四乡庆祝剿匪胜利大会,这号称是一场规模宏大的十万人大会。

      在当年的春节期间,各村早早地就开始着手组织农会以及妇女秧歌队。然而,蒋廖村由于属于匪区,初二全村的男性成年人集中到了培群村进行集训,一直到正月十七日才结束。等他们回乡后,才开始组织农会,并开展各项活动以准备迎接剿匪胜利大会。农会把组建秧歌队和儿童团的艰巨任务交给了我。要知道,我们的时间比起别村足足推迟了半个多月,一切都得从零开始,真可谓是困难重重。但村民们那满含期望的眼神,农会给予的信任和那沉甸甸的重托,让我根本不容推脱。

      那时,我和陆宗英结婚刚好十多天,她对于秧歌舞的技艺相当熟练。而且蒋廖的几个屯里新婚的外村新娘为数不少。这不正是一股绝佳的“东风”吗?何不借此东风快速组建秧歌队!

      如今的青年们大多是先恋爱后结婚,而在解放前,青年们却是先结婚后恋爱,并且未生孩子不落夫家。元宵节过后,这些新娘们将陆续回娘家。这稍纵即逝的时机可万万不能错过。于是,我向农会提出建议:以农会的名义挽留外村的新娘,等庆祝会后再回娘家。让我欣喜的是,新婚的新娘们积极响应,热情高涨地接受了农会的意见,纷纷加入了秧歌队。

      随后,农会干部蒋金陵不辞辛劳地找来死牛皮,蒋生隆也费劲地找来大空心樟木段,将其扯撑成大鼓。还请来画手蒋春茂在鼓帮上精心绘制了双龙戏珠的精美图案。各个屯都有铜锣,大家精心挑选出响声最清脆悦耳的。

      农会的妇女主任黄新琴果断指定陆宗英、梁秀明担任教练,她们每日不辞劳苦地带领队员们认真演练。而儿童团这边,则由我负责教练打花鞭和跳舞演唱。大家齐心协力,全力以赴,紧密锣鼓地为迎接剿匪胜利大会的召开做着充分的准备。

      三月八日,大明山地区剿匪胜利大会在小陆隆重召开,东四乡(罗波、陆斡、两江、马头)的群众纷纷踊跃参加,号称十万人的盛大集会。各村都以妇女秧歌队、儿童团作为礼仪队,群众紧随其后有序入场。据说二塘、雷江那些较远的村子,凌晨三点就不辞劳苦地整队出发赶赴会场。

      上午 10 时,大会正式开始,解放军炮兵向大明山发射了十发迫击炮弹作为激昂的礼炮,各村的文艺队锣鼓喧天,齐鸣作响,欢呼声、口号声此起彼伏,如汹涌的波涛,响震大明山谷地。我们村新制的大鼓,声音洪亮,远比别村从道公那里借来的小鼓要响亮得多。我们村的秧歌队由来自多个村的精英组成,那精彩的表演令人刮目相看。我们村的儿童团更是与时俱进,除了新颖的打花鞭,还巧妙地插入了儿童团员扮演民兵抓土匪的精彩地脚剧,赢得了众人的称赞,叫好声不绝于耳。

      农会领导交付给我们的任务,我们不仅按时完成,而且完成得极为出色。那一刻,我内心的自豪之情如汹涌的浪潮,难以平复。

      这段经历,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力量。在困难面前,大家齐心协力,勇往直前,最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它也成为了我人生中一段无比珍贵的回忆,时刻激励着我在未来的道路上,无论遇到多大的挑战,都要坚定信念,奋勇前行。

版权声明:
作者:ht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88726.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