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说,这些职业不能被替代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01
大年初八,开工大吉!今天一早,朋友圈就是一片喜气洋洋的开工气氛。
朋友发来消息,问我上班没?
我回了两个字:还没。
朋友随即发来一个问号,看着这个耐人询问的问号,我赶紧解释,休假在,就只差明明白白地跟她说,我还有工作呢,放心啊。
人到中年,稍有不寻常,就容易引人遐想。尤其是在开年这个节骨眼儿上,可不是容易让人产生误解么?
不过这个短暂的对话,却让我忍不住想到工作这件事。
最近一两年很流行的话是:
“我一定要努力工作,不能让老板去给别人打工”
“只要老板对我不放弃,我就坚决不会抛弃老板”
“但凡有老板让我一直给他打工,我绝对对他死心塌地一辈子。”
几句话就道出了当前打工人内心的担忧。
02
可是,对于中年人而言,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当下,在目所能及的不远处,是不是还有工作可做?是不是还能找到工作?确实是一件让人挺担心的事。
虽然开工了,但大家对手中的饭碗还能吃上几时,多少有几分忧心忡忡。
那有什么办法呢?
我突然想到,借用现在大火的DeepSeek,看看他的深度思考大模型,能给出什么答案。
于是,我丢给它一个问题:什么职业是人工智能不能替代的?
它经过21秒的深度思考,给了我这样一个超长的答案:
看完有没有给到大家一些新的方向和灵感?
如果正好是做这些领域的,可能大家就很开心,啊,我正好在正确的赛道上。
但倘若不是在这些赛道,怎么办,会不会更焦虑,觉得自己过往多年寒窗苦读,加了无数的班熬的发际线后移,这些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
如果你这样想,那就是焦虑太过了。
03
人工智能确实很强大,但是不是就代表你过往的所有知识、经验、经历完全废了?
答案显然不是。
为什么?
因为人工智能的发展会进一步强化自身知识、经验和经历的作用。
举个例子,我学新闻出身的,以我现有的知识,加上这些天对各种AI工具,包括文心一言、通义千问、Kimi、豆包、DeepSeek等的摸索和学习,我得出的一个结论是:
对于人工智能,你提出的选题好不好、发出的指令清不清晰、给到的关键词够不够精准、要求的资料来源是否权威、你的文学素养、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够不够,甚至于你自己有没有知识和能力去辨别它给出的信息的准确性,都非常重要。
这也决定了你用这个工具之后,最后输出的成果的质量。要不然,就很容易出现“人工智障”,而不是人工智能。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前几天,娃问我一道英语题,his的对应词是什么?这是四年级小学生的英语寒假作业题目。
我觉得应该是her,但是有点拿不准,主要是对“对应词”这个意思拿不准。于是求助了不同的AI。
kimi告诉我是hers,豆包告诉我是her,DeepSeek分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名词性物主代词、主格、宾格、反身代词等不同情况,最后给了我一个长长的总结。
那么问题来了,答案是什么?
这个最后的判断,在我。因为我不可能让娃把这一大篇分析写上去。
从这个角度来说,未来,你使用AI的成绩其实就是你个人知识储备、个人经验经历的综合呈现。
所以千万不要觉得我的过往所学没用了,非常焦虑。相反,我们需要的是放下焦虑,思考如何在我所学的知识基础上,借助AI产出更好的产品,创造更大的价值。
说到底,AI是工具,我们要学会如何使用它,如何驾驭它。
就像有一把刀,有的人想到的是做饭,有的人想到的是作战,不同的人会让同一个工具产生不同的功用,发挥不同的价值。
关键在于,掌握这个工具的你,本身有什么。
所以,2025年开工第一天,与其焦虑被替代,倒不如好好想想,如何持续学习、高效学习,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你的效率助手,帮助你在新的一年取得更好的成绩。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