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随聊“2025年春晚”

【网图,侵删】

文:春悦


2025年央视春晚在万众瞩目中落下帷幕。这场被誉为“全球华人年夜饭”的文化盛宴,在收视率上依然保持着惊人的数据。但是,在这些光鲜的数字背后,社交媒体上的讨论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态势。据舆情监测数据显示,晚会播出期间相关话题阅读量突破50亿次,但正面评价占比仅为58%,较去年下降15个百分点。这种评价的分化,折射出春晚在创新道路上遭遇的困境与挑战。在我看来,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内容创新:形式大于实质

2025年春晚在节目创新方面可谓煞费苦心。语言类节目数量创下新高,达到8个,占总节目时长的35%。然而,这些节目的质量却参差不齐。小品《智能生活》试图通过人工智能主题展现科技发展,却因情节生硬、笑点尴尬而饱受诟病。相声《新说老话》虽然在形式上融入了现代元素,但内容缺乏深度,被观众评价为“新瓶装旧酒”。

歌舞类节目的创新尝试同样存在争议。开场歌舞《春到福来》虽然视觉效果惊艳,但内容空洞,被网友戏称为“华丽的空壳”。新加入的虚拟偶像表演环节,因技术故障导致画面卡顿,严重影响了观赏体验。这些问题的出现,反映出节目组在追求形式创新的同时,忽视了内容质量的把控。

技术创新带来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AR技术的过度使用也引发争议,有观众反映“特效太满,看得眼花缭乱”。这些现象表明,技术创新必须以提升观众体验为目标,而不是单纯追求技术展示。

文化表达:传统与现代的割裂

2025年春晚在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上出现了明显偏差。戏曲节目《梨园春色》虽然采用了全息投影等新技术,但过度追求视觉效果,导致传统戏曲艺术的精髓被掩盖。民乐演奏《国风雅韵》的改编过于现代化,失去了传统民乐的韵味,引发专业人士的批评。

现代文化元素的融入也显得生硬。脱口秀节目《新年新说》虽然邀请了当红网络红人,但内容缺乏深度,被评价为“迎合年轻人而失去春晚特色”。虚拟主持人“小春”的加入本是一大亮点,但因互动生硬、台词模式化,反而降低了节目的亲和力。

文化表达的失衡还体现在节目编排上。据统计,晚会中传统文化类节目时长占比不足20%,而流行文化类节目占比超过40%。这种比例失衡导致晚会失去了应有的文化厚重感,也引发了关于“春晚是否正在失去文化担当”的讨论。

观众体验:互动与期待的落差

2025年春晚在观众互动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首次推出的“全民参与”环节,通过手机端实时互动,让观众能够影响节目进程。但由于技术准备不足,导致互动环节频繁出现卡顿、延迟等问题。据统计,有超过40%的参与者反映互动体验不佳。

观众的期待与节目实际效果之间的落差更加明显。根据晚会前的网络调查,观众最期待的是高质量的语言类节目和感人至深的家国情怀表达。但实际呈现的节目却过多追求形式创新,忽视了内容深度。特别是压轴节目《盛世中华》,因过于注重场面宏大而缺乏情感共鸣,被观众评价为“空洞的华丽”。

……

2025年春晚的诸多不足之处,折射出传统文化节目在新时代面临的深刻挑战。创新是必然选择,但不能以牺牲内容质量为代价;技术是重要手段,但不能成为炫技的工具;年轻化是发展方向,但不能失去文化根基。未来,春晚需要在创新与传承之间找到更好的平衡点,在追求形式创新的同时,更加注重内容质量的提升。只有这样,春晚这一文化品牌才能在新媒体时代焕发新的生机,继续担当起传播中华文化、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使命。

版权声明:
作者:倾城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89088.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