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流放地》:在卡夫卡的小说中,读到人生境遇的另一个复本

荒诞、象征、希望、梦幻、绝望是弗兰兹.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小说的调性;孤独、异化、权力等方面是小说的主题。较多作品并未完成,行文节奏简洁、快速,让人意犹未尽。

他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德语作家之一。加缪、马尔克斯、萨特等文学大师都受其影响。

写作,是卡夫卡对紧张父子关系的逃离,也是他思考世界探寻自我的方式,但并不试图给出解决问题的答案。他,只想找个思想的出路。

或许,写作和思考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奖励。

卡夫卡,焚稿。木心曾笑谈,可以介绍林黛玉与卡夫卡相识。如今,我们能阅读他的诸多文学作品,是得益于挚友对他遗嘱的违背——将遗作编辑后出版。

卡夫卡的每部作品都好像是一幅表现主义的画作。事实上,他深受当时表现主义、克尔凯郭尔哲学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影响。

如若,配以表现主义画作一同欣赏卡夫卡的小说,或许能更深入地抵达小说的寓意。

《在流放地》讲述了一个有关权力与服从之间的故事。隐喻着卡夫卡对殖民统治和暴力的声讨。

《乡村医生》在深夜出诊所遭受的各种困境和离奇的故事,直到故事结束都让人有种无可奈何之感。

经典之作《变形记》中的主角萨姆沙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一直靠他养活的父母、妹妹从惊骇、无奈到唾弃。

最后,萨姆沙在离群索居中,因孤独、饥饿而死。父母妹妹如释重负,三人去旅游。

人的孤独、社会/人性的异化,自我的丧失,跃然纸上。

《致科学院的报告》是一只猿猴向人类作的人猿生涯的报告。猴子被人类捉住,为了不被囚禁在动物园,不被猎奇和展览,开始模仿人类的行为举止,将自己驯化成人类。

最后却发现,自己完全丧失自我,天性被泯灭,变成了一个不是自己的存在,进入了一个更大的牢笼——成为人类。

猴子说:“我要的不是自由,我要的只是出路。”然而,出路亦是牢笼。

卡夫卡的创作方式在文学中被称为“卡夫卡”式:

人物和故事是现实世界的变形和扭曲,情节在生与死、梦幻与现实、神力和救赎中自然切换。人物拼尽全力与外力/权力对抗,唯一的结果——失败。

或者从另一层面上说,他的创作也是一种黑色幽默,一种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类听天由命地接受生活中不完美的无奈、惶惑和顺受:

一直向往明天,一直向往自由,却一直找不到出路。

卡夫卡的寓言小说,有现实意义,也有永久的意义。经典,永流传。

版权声明:
作者:dingdi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89129.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