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爱国小说《生死场》读后感
1934年,民国四大之一才女萧红创作了一部文学小说《生死场》。
这是一部优秀的小说,如果说《呼兰河传》是萧红对自己童年的难望回忆,那么这部《生死场》就是在民国时期抗日时的悲愤感慨写照。
故事的开始,二里半的老媳妇丢了羊,那羊最后却自个寻回路来。而传染病的传播,让整个村子都陷入了死气沉沉的氛围之中。日本子的兵来了,把二里半的婆子、孩子都残杀了。赵三的媳妇也因儿子枪毙受激服毒自杀,没死成,她还活着,与丈夫赵三裂了关系。至于年纪轻轻的小寡妇金枝别了母亲首次上都市,遭到都市女人的冷嘲热讽,她做着织工,一次不幸落入男人的恶手之中,毁了清白。她先前的丈夫对她不仁,再加上这次恶浪使她说着,以前恨日本兵,现在恨男人。她回了家,最后准备做尼姑。赵三在五月节献羊宣誓,为救亡国,死不怨气。接着,出现了革命军、义勇军、爱国军……但是那些年青的小伙子做军也没个下落,多半丢了性命。在最后的描述,是二里半跟着李青山远行,似乎是去革命军。他的老羊舍不得主人,二里半自然也舍不得,然而他没打动留下,把这羊交给赵三去养,最终还是要去的。
故事极短,仅有一百来页,却真实反映出当时日本兵的侵略给村民带来的极度痛苦和悲凄下场。
《生死场》的深刻寓意其实远不止真实反映日本兵的恶残面孔,更折射了和平的重要性,我们现在能如此安逸的生活,是因为我们身处和平家园,几乎没有真正见过战争侵略,也没有真正体会过侵略后的茫然凄苦。因此,我们更应该珍惜和平。这部作品反映了作者萧红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在左翼评论家的话语体系中,《生死场》被视为表现底层民众的乡土文学和对日本侵略者痛恨的抗日文学;《生死场》被归为反帝反封建的抗日爱国文学。
当然,书中的小寡妇金枝的人物形象和经历描述并非毫无意义,上文提到过她说的“以前恨日本兵,现在恨男人”以及从她被男人们的“掌控”经历来看,其实萧红是想描述当时女人在男权社会逐渐“死去”。当时的女人地位远不如男人,因此表明当时社会的败落。
总体评价,《生死场》是部优秀的抗日爱国文学小说,非常值得去阅读。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