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读一点鲁迅:《鲁迅杂文集三闲集-述香港恭祝圣诞》

首先需要说明,此“圣诞”不是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那个耶稣诞生日,而是“文宣王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圣诞”的意思。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夏正八月二十七,西历九月二十八日。

孔老夫子一生困顿、奔波流浪,他的政治主张无人赏识,“累累若丧家之狗”(语出《史记·孔子世家》),没想到身后却威名日重。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降,历代帝王出于维护自己统治地位的目的,不断对其进行加封。

起初是汉文帝时期加封为“褒成宣尼公”,最后是满清顺治时期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香港庆祝孔子圣诞时也使用了他这个名头。这并不代表历代帝王多么地尊崇孔子,不过是扯过儒教的大旗,吹捧“仁义礼智信”,维护自己的统治罢了。孔子和他的儒家学说没有错,错的只是这些“拉大旗作虎皮”的统治者。

辛亥革命以后,随着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兴起,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等新文化运动主将的大力宣扬之下,内地“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日益兴盛。相比之下,香港文坛却仿佛是一潭死水。港英政府为了用中国传统文化麻醉、奴役殖民地人民,文化上执行“尊孔复古”政策。比如,报纸上的新闻报导一直使用文言,称呼当时的港英政府总督英国人金文泰为金制军(制军是满清时对总督的称呼),以及盛大庆祝孔子诞辰等等,这些都是“尊孔复古”的体现。

1914年10月,康有为曾这样记述过香港孔诞的盛况:“近在香港、新加坡举行圣诞之典,全港商店停市,乃至各国银行也停市一日,衢道人家,莫不张灯结彩,饮酒欢呼,于是典礼大盛矣。”

本文中,鲁迅以致编者信的形式,假托华约瑟之名,详细记录了香港恭祝孔夫子圣诞的热闹场景,同时在信中摘录了一篇香港孔圣会的启事,本文刊登在“来函照登”栏目内,题目是编入选集时作者所加。鲁迅依旧保持了他嬉笑怒骂的风格,文字似褒实贬,正话反说。表面是宣扬香港恭祝孔子圣诞的盛大场景,实则是讽刺这种“尊孔复古”的开倒车行为。

文宣王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圣诞,香港恭祝,向称极盛。盖北方仅得东邻鼓吹,此地则有港督督率,实事求是,教导有方。侨胞亦知崇拜本国至圣,保存东方文明,故能发扬光大,盛极一时也。”从字面上看,无一句不是褒奖,不过鲁迅将他的揶揄藏在了字里行间。

接下来,鲁迅摘录了香港超然学校恭祝圣诞的对联,嘲讽意味就更加明显了。男校门联:“本鲁史,作《春秋》,罪齐田恒,地义天经,打倒贼子乱臣,免得赤化宣传,讨父仇孝,共产公妻,破坏纲常伦纪。堕三都,出藏甲,诛少正卯,风行雷厉,铲除贪官悍吏,训练青年德育,修身齐家,爱亲敬长,挽回世道人心。”女校门联:“母凭子贵,妻藉夫荣,方今祝圣诚心,正宜遵懔三从,岂可开口自由,埋口自由,一味误会自由,趋附潮流成水性。男禀乾刚,女占坤顺,此际尊孔主义,切勿反违四德,动说有乜所谓,冇乜所谓,至则不知所谓,随同社会出风头。

这一年是1927年,辛亥革命已经过去了16年,五四运动也过去了8年,香港的学校门联还是什么“纲常伦纪”、“三从四德”、“母凭子贵,妻藉夫荣”,一股落后腐朽的封建气息扑面而来。不需要多做议论,这样一副对联就很能说明问题。

孔圣会的启事也是同样的迂腐、怪诞。一上来就是“迩来圣教衰落。邪说嚣张。礼孔之举。惟港中人士。犹相沿奉行。至若内地。大多数不甚注意。盖自新学说出。而旧道德日即于沦亡。自新人物出。而古圣贤胥归于淘汰”这样的陈词滥调,感觉就像一个拖着长辫子不肯剪掉的满清酸腐文人在之乎者也地哀叹旧日荣光的不再。

启事的结尾更是荒唐。“本会定期本月廿七日演大尧天班。是日演《加官大送子》,《游龙戏凤》。夜通宵先演《六国大封相》及《风流皇后》新剧。查《风流皇后》一剧,情节新奇,结构巧妙。惟此剧非演通宵,不能结局,故是晚经港政府给发数特别执照。演至通宵。”前面还在义正词严地慨叹人心不古,后面就用《游龙戏凤》、《风流皇后》这样风流、活泼的曲目来招揽生意了,转变之快,实在让人瞠目结舌。

这也难怪鲁迅摘录完这则启事后,忍不住点评一番:“全系国粹,足以发扬国光……请君今日来看《假面新娘》以证孔子之言,然后知圣人一言而为天下法,所以不愧称为万世师表也……嗟夫!乘桴浮海,曾闻至圣之微言,崇正辟邪,幸有大英之德政”。

全文没有一个字在批评,但每句话都足以令鼓吹“尊孔复古”者汗颜,鲁迅的文字艺术可见一斑。

版权声明:
作者:Alex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89732.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