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爱真的无私吗?
“养儿防老,积谷防饥。”这句源自南宋末年陈元靓的智慧,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大地上延续至今,尤其是在老一辈人的思想中根深蒂固,然而,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当智能与便捷成为生活常态,我们是否还应死守着这份传统观念不放?
诚然,将儿女留在身边,以期老有所依,是人之常情。但社会的车轮滚滚向前,现代社会的子女们正背负着前所未有的生活压力和经济重担。他们或许心有余而力不足,难以时刻陪伴在年迈的父母身旁。因此,作为现代家庭的父母,我们应当勇敢地挣脱旧有观念的束缚,放弃依赖子女的想法,积极筹备自己的老年生活,学会独立面对生老病死。
当你学会独立,不再将养老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子女身上时,你会惊喜地发现,会自然而然的生出对子女的感恩之情,他们以自己的存在,提醒着我们生命的美好与爱的力量。他们的笑容、他们的成长,让我们这些父母感到人生是那么的踏实,那么的有力量。
此时,我记起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致我们终将远离的子女》,它正好阐释了这份情感: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但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
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总是认为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但在“养儿防老”的旧观念下,这份爱是否已经被蒙上了一层功利的色彩呢?当我们试图用自己的观念去约束孩子,用孩子的成功来满足自己的虚荣时,这份爱还能称之为无私吗?真正的无私之爱,应当是在我们心中建立起对孩子深深的感恩之情,无论他们是否优秀,我们都能因他们的存在而充满希望与骄傲。我曾见证过一对父母在孩子18岁生日时赠予他一份特别的礼物——六本厚重的笔记本,里面详尽记录了孩子成长的足迹,从困惑到进步,点点滴滴。这需要何等的坚持与深沉的爱!这样的爱,无疑是无私的。
让我们摒弃那些陈旧的观念,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迎接老年生活。学会独立,学会感恩,让这份无私的爱成为连接我们与孩子之间最坚固而美好的桥梁。唯有如此,当我们步入暮年之时,方能无愧于心地说:“我曾给予他们最纯粹的爱,而他们,也以各自的方式,回馈了我生命中最宝贵的幸福。”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