愉群翁往事之:时代落幕,记忆永存



现在很多年轻人的新房里,喜欢放一台留声机,且不说它在当前的实用功能,单单是它的年代感,就让人感觉很时髦了。二三十年代的老电影里常能看到留声机,上面是一个金色的喇叭,放上唱片,当唱针放在唱片上时,唱片开始转音乐就起来了,老电影中留声机中的歌就是:夜上海,夜上海,或者是夜来香,夜来香……

看到现在的留声机,一些被岁月尘封的记忆,随着这个老物件的出现,逐渐清晰起来。留声机的再次面世,将我带回到了那个充满烟火气的七八十年代的乡村广播站。在现实生活中第一次见留声机,就是在愉群翁广播站里,叫电唱机或唱片机。不同的是,电唱机上面没有喇叭,一个小箱子,打开就是放唱片的盘,还有唱针,那个小箱子应该是一个音箱。

乡村广播站的历史应该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时,乡村广播就像一颗刚刚萌芽的种子,在祖国广袤的农村大地上悄然生根。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国家十分重视农村的宣传和教育工作,于是,有线广播站便应运而生。

到了七八十年代,村镇广播站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发展得如火如荼。就像一棵茁壮成长的大树,枝叶愈发繁茂。从线路铺设来看,那时候愉群翁的广播线路十分简陋,多是利用电话线,电话和广播共用一根电线,不仅广播时间受限,信号也不太稳定。后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投入的增加,开始推进专线化建设。将一根根电线杆立起,把专线从县城延伸到乡镇,再从乡镇延伸到各个村庄。

在那个信息传播相对匮乏的年代,乡村广播站就像一扇通往外界的窗户,为愉群翁乡民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内容,极大地丰富了大家的生活。在七八十年代的愉群翁,广播是愉群翁村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就像一位忠实的伙伴,时刻陪伴在大家身边。

五一公社人民广播站,现在是自办节目时间……

生活在七十年代的愉群翁人,大都太熟悉这个声音了,每天的清晨七点三十分、中午十三点三十分、下午十九点三十分,愉群翁十字路口的大喇叭里就会传出庄严的国歌声,然后就是中央广播电台的新闻联播、新疆广播电台的新闻转播,还有愉群翁广播站的自办节目……

这是愉群翁,那时候叫五一公社的广播站开始广播了。因为广播时间很特殊,早上刚好醒来的时候,可以静静地躺着听上一会儿,这个时候天刚亮,整个愉群翁都是安静的,所以广播里的声音很清晰,那时候,我最喜欢等到所有新闻播放完毕后的音乐,二十分钟的音乐节目播放结束后,我们就要起床、吃早饭,然后去上学了。

上学路上有时候可以听到自办节目内容,内容无非是表扬好人好事,本公社发生的新闻事件,我们是好奇五一公社广播站的播音员,是谁那么幸运呢,可以当五一公社广播站的播音员,小伙伴们无比好奇这件事。于是有一天下午放学后,刚好广播开始播放了,我们几个人结伴去看个究竟,在当时的人民政府办公室长长的走廊尽头,看到广播站几个字。

一个大窗户上拉着厚重的窗帘,可能是为了隔音,我们扒门缝、扒窗缝使劲往里睢,这时候过来人把我们哄走了,据官方消息灵通的同学说,公社广播站的播音员是从县上来的,非常漂亮的一个女人。这我们毫不怀疑,因为那么甜美的声音一定是从一位漂亮女人的口中发出的吧。

走在路上,我们几个又开始猜测广播里的词,因为在路上,那大喇叭的声音回声太多,听的不是很真切,一个说现在是报纸纲要;一个说是报纸摘要……那时候国际新闻天天会说:加沙河西岸……这又是什么东东,我们几个猜来猜去,应该是一条加沙的地方,和一个叫西岸的地方……然后再听……

快到家的时候,音乐节目开始了,那时候最喜欢听印度尼西来民歌《船歌》,我们就聚在路口喇叭下静静地听……那时候我们都是小学生,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一日三次的广播节目也会让我们快乐半天。

后来,五一公社广播站要招一名播音员了,那时候我们还很小,但心里还是很激动,一天天就讨论这事,谁会是这个幸运的人呢。

结果我一个表姨刚好高中毕业了,各方面条件都不错,就前去报名,那时候不说应聘,然后填了一大堆表格后,天天县上来人考察政审,结果又说是家庭成份问题卡住了。因为是我的表姨,我当时就有第一手消息,后来,表姨不服气,找了上面的领导,进行了播放考试,最终的结果是皆大欢喜,我的表姨进了当时的五一公社广播站,成了一名播音员。

从此,我的关于广播站的好奇心终于得到了满足,我经常去给表姨作伴,因为晚间广播会到很晚,家里人就让我去给她作伴,有时候她值夜班,我还可以住在那里。

我这才近距离接触到了那些高大上的播放设备,还有很大的老旧录音机、留声机、麦克风等。每天时间一到,值班播音员就打开机器转播县广播局的内容,自办节目的时候,才能用到五一公社的播音员,对着麦克风,读那些通讯员投来的稿件,或者用留声机放音乐,叫自办音乐节目。

看的时间长了,我也开始尝试着写通讯,当年还沾沾自喜,觉得我在投稿了。那几年,五一公社的家家户户、每个人都是无比的熟悉我表姨的声音:五一公社人民广播站,现在是自办节目时间……然后是维吾尔语的播音员接着播……

后来我毕业后,也在乡里工作过,和广播站有过交集,亲手放过转播,也制作了自办节目。打开电唱机,放上自己喜欢的唱片,冬天的夜晚,一边听着电唱机里播放的音乐,一边坐在火炉边上烤着火,旺旺的炉火烤红了我青春洋溢的脸,炙烤着我年轻的心。

九十年代以后,随着电视、电话、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迅速普及,乡镇广播站逐渐走向了衰落,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慢慢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电视以其生动的画面和丰富的节目内容,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电话让人们的沟通变得更加便捷高效;互联网更是开启了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让人们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在这些新兴媒体的冲击下,广播站的声音渐渐被淹没,曾经热闹的广播站变得冷冷清清,随之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乡镇广播站在那个特殊的时代所发挥的作用,却永远不会被人们遗忘。它是时代的见证者,见证了中国农村在七八十年代的发展与变迁;它是文化的传播者,将知识、信息和娱乐带给了广大农村群众,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它更是情感的纽带,连接着每一个村庄和每一户人家,让大家在广播声中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和力量

今天,当我回首那段岁月,广播站的声音依然在耳边回响。它承载着我的童年回忆,那些在广播声中度过的清晨、午后和夜晚,充满了纯真和欢乐;它也承载着老一辈人的青春岁月,他们在广播的陪伴下,辛勤劳作,为生活努力奋斗 我的表姨一直在五一公社广播站工作到退休,她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都贡献给了农村广播事业。

多少年过去了,我们的生活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更新、替换、灭绝、新生,五一公社人民广播站,成为了愉群翁一代人的共同记忆,那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一段人生的记忆,也是我青春的记忆。此刻,当我坐在电脑前,敲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好象听见了旧时光的回响!


愉群翁往事之:父亲与土地愉群翁的墓园愉群翁往事之:曾经的民办合同制教师

版权声明:
作者:lichengx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89927.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