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是心

——老师是谁还要说吗?铁锤啊,铁馒头啊,顶门针啊

禅道之“”是梵文的意译,禅学把所有能识知、能了知的自然现象,都归于“心”这个概念的范围中,山僧以文学的方式说“若要识此人,有个真消息。无相满虚空,有形没踪迹。”山僧举拄杖说“拄杖是体,灯笼是用。”换个现代概念,“意识”好伐?

“见色便见心,灯笼是色哪个是心?”
“汝不会古人意。”
“如何是古人意?”
“灯笼是心。”
——《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四

当然,佛法中的“意识”又是一个专用名词,别有用处,被归纳在“识蕴”中。
那么,广义上的“心”,作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的“组合”,从这些繁琐、错综的理论中,我们理清一个头绪——这个“组织”的司令部,就是“脑袋”就行了。于是乎高僧出了一个谜,“已是和头没却了也,诸人鼻孔在什么处?”
谜底还要说吗?鼻孔者,心也。道谓众妙之门、玄关一窍。
只有经过亲修实证,我们才能一眼洞穿丹道与禅宗的对标映射:
内丹讲的道窍,在禅学里怎么说?像灯笼啊鼻孔啊带有明暗、开阖和动静等特征,常被用来隐代“”,喏:“人人有个鼻孔,唯有善权无鼻孔。为甚么无?二十年前被人掣落了也。”
嗯,把“掣落”换一个同义词来:
高僧曰“自从一吃马师蹋,直至如今笑不休”还要解说吗?
高道曰“从来仙道无多法,打破虚空只一拳”还要解说吗?
蹋者,踢也,踹也。

雪里梅花初放,暗香深夜飞来。
正对寒灯独坐,忽将鼻孔冲开。
——憨山《山居》

才沾心性不离心,隐隐犹从妙理寻。
何似劈开空一片,为君直扎顶门针。
——汉月《示童野鲁居士》

乾坤阖辟无休息,离坎升沉有合离。
我为孚庵明指出,念头复处立丹基。
——莹蟾子《为孚庵指玄牝》

曹溪一水分千派,照古澄今无滞碍。
近来学者不穷源,妄指蹄洼为大海。
雪窦老师达真趣,大震雷音椎法鼓。
狮王哮吼出窟来,百兽千邪皆恐惧。
或歌诗,或语句,叮咛指引迷人路。
言辞磊落义高深,击玉敲金响千古。
争奈迷人逐境留,却将言相寻名数。
真如实相本无言,无下无高无有边。
非色非空非二体,十方尘刹一轮圆。
正定何曾分语默,取不得兮舍不得。
但于诸相不留心,即是如来真轨则。
为除妄相将真对,妄若不生真亦晦。
能知真妄两俱非,方得真心无挂碍。
无挂碍兮能自在,一悟顿消穷劫罪。
不施功力证菩提,从此永离生死海。
吾师近而言语畅,留在世间为榜样。
昨宵被我唤将来,把鼻孔穿放杖上。
问他第一义如何,却道有言皆是谤。
——紫阳真人《读雪窦禅师祖英集》

注意张伯端的契歌,他用了倒装句式:
被我”即“我被”。
杖上”亦隐代“”也,“把鼻孔穿”指“打开”。
吾师”是谁要说么?
吾师就是铁锤啊!
吾师就是铁馒头啊!
吾师就是顶门针啊——老子曰“万物并做”嘛。
噫,“雪窦禅师”只是个隐代嘛:
隐代真人说:“道自虚无生一气。”
隐代通微说:“无孔铁锤当面掷。”
隐代汉月说:“为君直扎顶门针。”
昨夜,“吾师”唤我虚室相见,迎面就是一记重锤,当下我见势不妙顺势躺平。参吧。

落魄江湖数十秋,逢师咬破铁馒头。
十分佳味谁调蜜?半夜残灯可着油!
——张三丰《金丹诗》

雪里梅花初放,暗香深夜飞来。
正对寒灯独坐,忽将鼻孔冲开。
——憨山《山居》

有定上座到参,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下绳床,擒住与一掌,便托开。定伫立。傍僧云:“定上座何不礼拜?”定方礼拜,忽然大悟。
洪州水潦和尚,初参马祖。问曰:“如何是西来的意?”祖曰:“礼拜著!”师才礼拜,祖乃当胸蹋倒(一脚将之踹倒)。师大悟,起来拊掌呵呵大笑曰:“也大奇,也大奇!百千三昧无量妙义,只向一毫头上,识得根源去。”礼谢而退。住后,每告众曰:“自从一吃马师蹋,直至如今笑不休。”
——《五灯会元》卷三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道德经》第十六章

万物”为用,“一物”乃体——所谓“万物”,即“一物”也:
尔时,吾人收敛浮华,归于静笃,凝神于虚,养气于静。于恍恍惚惚、杳杳冥冥时,“一物”返还根源,复本归真。在这个位置,就能够洞察到万物生死循环的规律,及自然界的基本法则——认识并顺应自然法则,就是智慧的表现……
嗯,“一物”由下至上谓“迎面”、谓“升”也;从上而下谓“灌顶”、谓“落”也。不外乎(“动机”)循环往复之道。
于是,经历了虚空粉碎的“”,实质就是脑袋,是脑袋“粉碎”了——人从此就不在脑袋中生活了;从此“跳出三界外”而“止于至善”。丹派曰“委身潜绝境,万事付之天。”
绝境者,无人之境,隐代“”也。

“如何是大茅境界?”
“不露锋。”(不露锋芒。)
“何为不露锋?”(为啥?)
“无当者。”(无物可挡。)
——《五灯会元》卷四

打破鸿蒙窍,都无佛与仙。
即非心外妙,不是口头禅。
尽日优游过,通宵自在眠。
委身潜绝境,万事付之天。
——莹蟾子《自得》

在“一滴之水投入大海”之后,在“芥纳须弥”之后,在“一口饮尽西江水”之后,前后之“”顿时不同矣。易曰“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曰“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佛说“海水有尽,滴水无尽。”
脑袋”开窍的一瞬间,即心境在豁然开朗的一瞬间,“君子豹变”——众人扛着看似同样的脑袋,但是圣人和凡夫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打开了本心,有了一体同观的“神通”。

版权声明:
作者:dingdi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89958.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