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降关羽
《三国演义》这部文学巨著的影响力太大了,甚至被有些学者誉为“千古奇书”。在这本书里,不仅战争场面描写得精彩绝伦,语言艺术的运用更是登峰造极。
今天,我们抛开历史,来说一说《三国演义》的语言艺术。在小说和影视剧里,很多“斗嘴”的名场面让人大开眼界,大呼过瘾。比如,诸葛亮舌战群儒,刚刚出道就以一己之力怼得东吴群臣瞠目结舌,最终成功促成联吴抗曹。再比如,贾诩向曹操表达对立嗣的建议。
演义里关羽土山约三事,说的就是张辽成功把心高气傲的关羽感动了,最终关羽提出三个条件,投降。
这里我还是按照以往的惯例,简单介绍一下事件的背景。当时,曹操攻打下邳,关羽和刘备、张飞失散,被曹军围困。曹操是个爱才惜才的人,要想实现宏图大业就得招揽人才,所以根本没想杀关羽。早年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等英雄事迹,曹操亲眼所见,十分认可关羽的能力。特别是吕布死后,关羽几乎没有对手,同时关羽为人正直,忠心耿耿,不可多得。曹操以为,一旦把关羽收降,战胜袁绍的希望就又加大了。
而今天的主角张辽,和关羽私交深厚。吕布被曹操打败之后,张辽忠心护主,不服曹操。就在曹操忍无可忍之际,关羽直接给曹操下跪,并以自己人格担保,才使张辽得以保全性命,继而受到重用。换句话说,张辽与关羽很有交情,这是对话和谈判的前提。
张辽到底说了什么,怎么说的,才把心高气傲的关羽说动心了呢?我曾试想过,如果换成我,面对天下无敌、宁死不屈的盖世英雄,我会怎样去说呢?
“关将军,曹丞相这里有高官厚禄,要啥有啥。你跟了他吃香喝辣,还有地位。丞相平定天下是早晚的事,到时候你的功劳肯定非常大,丞相肯定不会亏待你,何乐而不为呢?跟着你大哥刘备东逃西窜,连个地盘都没有,事业前途更没有,再说丞相喜欢你很久了,赶紧离开他投奔丞相吧,别犹豫了……”
我要这么说,关羽能接受吗?肯定不会。要么血战到底,拼到最后,被杀;要么含恨自尽,保存名节和风骨。这样,我们就没机会看到后来的二爷镇守荆州、擒于禁斩庞德、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二爷也不会获得今天的地位了。
张辽同样作为一代名将,绝不仅仅因为武艺超群,更重要的是他识大体,顾大局,情商高,懂谋略。劝降谈判的时候,张辽一个人上山,没想和关羽交战(尽管张辽与精疲力尽吃不上饭的关羽交手未必落下风)。他先是叙旧,谈感情,表达对关羽之前跪地相求救自己的感恩之情,顿时消除了关羽的抵触情绪。这一点,从关羽对张辽的称呼就能看出。自从吕布死后,关羽看谁都是“匹夫”,连一流高手颜良、文丑在他的眼里,不过是“插标卖首”、“土鸡瓦犬”。面对张辽,他称其为“文远”,不说其名而言其字,这是交情深厚的好兄弟才会如此交流。
当时关羽心知肚明,曹操派张辽劝降就是因为张辽和自己有私交,但他还是铁了心慷慨赴死,成就大义。但这个“大义”,是他自己认为的“大义”。接下来的对话,才真正展现了张辽的语言艺术。他对关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对方的视角和立场出发,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换位思考,一下子击中了关羽的内心。这说明,张辽能够看穿人性,知道对方心里想什么,需要什么,于是这事就好办了。
张辽不卑不亢,对关羽说道:“你若战死,将有三大罪过!如果你一意孤行战死沙场,有负当年桃园结义、誓同生死的盟誓。你死了,你大哥和三弟怎么忍心活下去?刘备死了,怎么复兴大汉基业?此为第一罪;刘备托付家眷给你,你若战死,两个嫂子成了俘虏咋办?后果你应该能想到。你有负大哥重托,对得起他和嫂子吗?此二罪也;你武艺超群,威震天下,又熟读《春秋》,精通历史,不帮助大哥匡扶汉室,却逞一时之勇非死不可,这不是匹夫行为吗?这是第三个罪名”。
张辽此话一出,关羽呆若木鸡,句句都说到自己心坎里了。自从跟了大哥刘备,一心除暴安良,恢复汉室,自己这么死了实在是太憋屈了。何况,文远说得没毛病啊,自己死了不要紧,对不住大哥和嫂子,岂不成了不忠不义之人?软肋一旦被击中,心理防线瞬间崩塌。随后,张辽又劝关羽可暂时投降曹操,一来可以保住刘备家眷,二来不违背桃园盟约,第三还能留有用之身,将来立大功。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关羽也别无选择了。他思来想去,也提出了三个条件:第一,降汉不降曹,面子不能丢(事实上,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为实际掌权者,但他毕竟是汉臣);第二,让曹操不要打两位嫂夫人的主意,并且方方面面还得好好对待(曹操喜欢人妻,地球人都知道,否则也不会在张绣叛乱的时候痛失长子和典韦将军。至于为什么喜欢人妻,有深层次原因,后面有机会我再讲);第三,一旦知道大哥刘备的下落,立刻离开曹操,即使千山万水、刀山火海,也要找到刘备,永远追随刘备。
这三个条件,哎,特别是最后一个,弄得曹操哭笑不得。他心想:好你个云长,你跟了我,心思却不在我这。刘备一出现你立刻就跑了,我更需要你,而且我不要面子吗?最终,还是张辽跟曹操说了一番话,让曹操转忧为喜。张辽说:“丞相,刘备现在生死未卜,说不定早牺牲了,大哥一死,关羽自然也就死心了。再说,人心都是肉长的,丞相对关羽厚礼相待,重重封赏,总有一天他一定会被打动,死心塌地为丞相效命的”。这话,说得真漂亮。
于是,关羽归顺曹操。不得不说,曹操真是爱才,对关羽绝对是真爱。上马一锭金,下马一锭银,美女伺候,天天酒宴,搞得曹操阵营的元老将领们心生嫉妒,觉得关羽不识抬举。而关羽虽然不为所动,却也并非无情无义高冷之人,其实对曹操的恩情都铭记在心,后来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为曹军打败袁绍立下了汗马功劳,算是报答了丞相。但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始终挂念着大哥和三弟,当听说刘备的下落后,立刻封金挂印,辞别曹操,即使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也要与大哥相会。即使曹操送的新衣服,关羽都要套在里面,因为外套是大哥给的。唯一接受的礼物,就是曹操送给他的当年吕布的赤兔马,不为别的,只为骑这匹马能更快地与大哥相聚。
面对关羽,曹操除了遗憾不能拥有,更多的是钦佩他的忠义。
作家塞林格曾说,不成熟的男人会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成熟的男人会为它卑贱地活着。
三国演义里好多将军,头一扭,不投降,就被杀了。关羽也想英勇的死去,最后他却选择卑贱的活着,至少此时此刻他觉得投降是屈辱。张辽的真诚、接纳、共情能力都是教科书式的。
死亡并不是逝者的话题,而是生者必须面对的现实。虽然人不能 “ 经验 ” 死亡,但却不得不一次次通过他人 “ 体验 ” 死亡的恐惧和伤痛。
认识它,直面它,并从中习得生存之道,是每个人人生必修的课题。
自杀不过是 “ 一种纯粹虚幻的救赎,替代了对这个世界的苦难的真正救赎。
人们之所以轻易地选择死,就是因为死要比生更容易。死亡不过是脆弱心灵的肉体毁灭,但是却将自我的存在推向了荒谬和虚无。
死是一种逃避,却不是一种解脱。而生是一种责任,只有承担起 “ 生 ” 的责任,才能最终获得心灵的自由。
在人生的整个旅途当中始终笼罩着死亡的阴影,人们时刻都承受着突然袭来的死亡威胁,时刻都感受着死亡的恐惧和焦虑。死亡是人生的最基本的境况,是生命存在的最本质状态。 通过对死亡的认识,去发掘生命存在的价值,给生命存在注入新的活力,并在有限的人生中最大限度地展现生命的价值。
![](https://www.techfm.club/wp-content/themes/CorePress/static/img/loading.gif)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