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
《这才是心理学》中,谈及心理学理论的应用时,作者列举一系列心理学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应用例子,其中就包括“找到了为什么孩子讨厌上学这一古老谜题的答案”。
作为一个七岁孩子的父亲,这个问题自然吸引了我。循着这句话的脚注 Willingham,2010,我们找到了《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教育心理学的经典作品。
个人感觉,不仅是对孩子,对所有以终生学习为目标的学习者,这都是一本值得翻阅的书。而书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话,就是今天这篇文章的标题:[[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
曾在知乎看到一个问题,大意说:为什么读了很多书,但好像什么也没有记住?
相信这个问题也曾经困扰过不少人。
我的答案是,要么这些书你确实看进去了,但他们已经内化成你的一言一行、所思所想,在潜移默化中浸透了你;而另一种情况,则是囫囵吞枣、匆匆翻过,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没有内化成自己的知识,所以,只能“如看”。
“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说的大抵就是这个意思,即知识需要通过深度思考才能转化为长期记忆。
而正如威林厄姆所言,尽管人类天生具有好奇心,但思考本身是缓慢、费力且不可靠的过程。大脑更倾向于依赖记忆和经验解决问题,而非主动的、深度的思考。
因此,学生不喜欢上学的原因之一就在于,课堂任务若超出其认知负荷,会触发“逃避思考”的本能。
关于这一点,还有不少有趣的研究和理论。
比如由心理学家Susan Fiske 和 Shelley Taylor 在 1984 年提出的[[认知吝啬]]理论,指出由于人类的大脑资源有限,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倾向于使用启发式(heuristics)或直觉来快速做出决定,而不是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分析每一个细节。
当然,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丹尼尔·卡尼曼及阿莫斯·特沃斯基在《思考,快与慢》中提到的两种思维模式:[[System 1思维]](直觉)、[[System 2思维]](理性)。
系统1思维是快速且自动的(例如骑自行车);而系统2思维是缓慢且深思熟虑的(例如做填字游戏)。
与“认知吝啬”观点相似,《思考,快与慢》也指出,人类天生倾向于节省认知资源,尽可能避免使用系统2的深度思考。
这并不难理解。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系统1能够提供快速、简单的答案,因此人们更愿意依赖它,即使这种答案可能是错误的。
这就是我们大脑的神奇之处。我们的认知就像夜空中的星星(有点夸大,其实应该没有星星多),零散而稀疏,但大脑却能用这些星星连成星座,绘制出一幅完整的图景。即使有些地方是空白,我们也会用想象去填补,让它变得连贯而有意义。
这也很好的解释了[[邓宁-克鲁格效应]],很多人,也包括我自己,为什么明明那么无知,却又那么自信。
认识到了人类大脑“好逸恶劳”的天性,那么如何让“学生”爱上学习且能够通过思考记忆呢?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给出了很多具备可操作性的方法,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找书来翻阅。
在我看来,核心观点与“必要难度”理论倒是有些相似。
[[必要难度]](Desirable Difficulties Theory)由心理学家 罗伯特·A·比约克(Robert A. Bjork)及其妻子 伊丽莎白·L·比约克(Elizabeth L. Bjork)提出。该理论认为,在学习过程中,适当增加一定的困难或挑战,反而能够促进长期记忆的形成和知识的深度掌握。
简言之, 适度增加知识的存储难度,可以降低长期的提取难度。
每个人每天都接触到无数信息和知识,也会有意无意的记录不少信息和知识,可能是在浏览器的收藏夹里,电脑的文件夹里,笔记软件的一条条笔记里。
但如果仅仅是满足于“捕获”信息,缺少理解、转写、回顾、输出等流程,这些信息和知识,只能在无人知晓的角落吃灰。
我的经验通过Obsidian(笔记及知识库管理应用) 浏览器插件捕获重要信息,然后阅读、总结,结合自己的理解制作记忆卡片,并通过 Obsidian 的 Space
在这一的过程中,结合Obsidian 的双链功能(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及自己的思考,进行输出,这包括跟朋友们分享以及写作。
比如这篇稿件,涉及《这才是心理学》、《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思考,快与慢》等多本书籍,以及认知吝啬、系统 1 和 2 思维、必要难度等多个概念,通过完成这篇文章,我也完成了学习过程的输出部分。
细心的你可能发现,为什么稿件里很多一些地方又[[]]的符号,这不是笔误,就是我在 OBsidian 中写作这篇稿件时引用的双链内容。
嗯,这就是[[费曼学习法]]:的核心假设:如果你无法用简单的语言清楚地解释一个概念,那么你对这个概念的理解还不够透彻。
你看,又多复习一个概念。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