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坚持信仰还是保全生命?
![](https://www.techfm.club/wp-content/themes/CorePress/static/img/loading.gif)
01
坚持信仰还是保全生命?
如果给你这样的一个选择,你会如何抉择。
古代就有这样的一个人,在信仰和生命面前,选择了信仰。
他就是魏晋时代的嵇康。
在历史上,不靠诗词,不靠爱国情怀,仅靠精神就就能后人铭记至今的真不多。
02
每当提到古代名士嵇康,我的内心总是会震撼。
他在魏晋就是一位一线超级明星,拥有无数女粉和男粉。
嵇康是地道的美男,身高七尺八寸。各种名士必备的才艺他样样精通,琴棋书画,还会养生。他的一曲《广陵散》名动天下。
嵇康年轻狂傲不羁,对各种礼法不屑一顾。他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意思是越过所有的条条框框,去活得自由一些,只要活出精彩的自己就好。不要装,千万别累着。这是他的信仰。坚如磐石,甚至可以不要性命。
他曾上山找孙登大师,孙登大师对他说,“你性情刚烈而才貌出众,能避免祸事吗?”
为什么才华横溢的名士在当时会掉脑袋呢?
03
政治从来不会放过文人。魏晋南北朝时期,曹魏政权衰落,司马家族当权。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昭家族是广为后人诟病的家族。
司马家族掌权之后,为了巩固政权想出一招,广招天下名士入朝为官。
那些识相的和趋炎附势的儒生们趋之若鹜;那些不愿归顺的也给了司马家族打击报复的把柄。一举两得。够狠。
司马家族真狠呀。
嵇康呢。
他的祖上是跟曹操打过仗的。他又是曹魏宗室的女婿,心向曹魏。以他这样正直的性格,是不可能叛变去归顺这样的一个政权。
但他的性情还是太刚烈了。不会像阮籍一样婉转拒绝,也没有像山涛一样与世沉浮,入朝为官。
无奈之下,他只好隐居在竹林,每日在柳树下打铁、弹琴驱散自己的愁苦和郁闷。
朝廷中声名鹊起的钟会是嵇康的粉丝,非常想要结识他。
有一次钟会为了彰显自己的身份。他特意穿着华服,驾着马车,带了一群名士一起来拜访嵇康。
但嵇康连招呼也不打,继续与向秀一起埋头打铁。他抡锤,向秀拉风箱,旁若无人。
当时,整个世界只剩下叮叮当当打铁的声音。
气氛尤其尴尬。
钟会就要掉头而去,嵇康瞟了钟会一眼,问“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这话里是有含义的。
钟会也答得很好,“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然后带着大队人马愤怒地离开。
嵇康连头都没抬一下。
他就是这样的直接漠视,所谓的权贵。
因为这件事,钟会怀恨在心,这也为之后 钟会(hui)的谗言陷害嵇康,埋下了伏笔。
04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嵇康像隐士一样独善其身,而山涛则广结良缘和兼济天下。二人是朋友,但山涛懂得入世,不能免俗。
他升了官后,也举荐嵇康去做官。嵇康得知这件事之后不但没有一丝感激,反而恼羞成怒。并写下《与山巨源绝交书》。
在这篇书信中,他陈述了自己自由散漫的性格。讽刺了司马政权的血腥统治。直接表明自己的政治态度。向世人宣告,与当权挑战。
但你以为他是真的想跟山涛绝交吗?
非也。
表面上与山涛决裂关系,实际上不想让自己牵扯到他。以保全他不死。
他知道,作为名士,一旦被统治者利用,只能死路一条。
哪怕自己会落下“不知好歹”的骂名,一切都不重要了。
但,这样直接的挑衅,司马昭怎么忍得了。
05
公元262年,钟会终于有了一个机会陷害嵇康,当权者司马昭把给嵇康直接判了死刑。当时,因为嵇康的名气大,当局说只需要他写一封保证书,保证不再冒犯朝廷他就可以出去。但他非常固执,一个字也不写。既然你宁死不屈,那就把你杀了吧。司马昭也想趁机除掉这个烫手的山芋。
这是中国文化史上最黑暗的日子之一,那日的太阳也是黑色的吧。
在洛阳城外的一个马市。车马滚滚,尘土飞扬。乌云蔽日,乌鸦聒噪。刑场上,挤满了人。
三千名太学生,浩浩荡荡,集体请愿,联名上书,请求朝廷赦免他,放过这个当今时代最牛的文人,并要求让嵇康来太学任教。
但他们太天真了。
司马昭看到嵇康的这个影响力,更是忌惮,自然不能放过。
行刑前,嵇康站在刑场上,神情淡定。突然起风,他的长发和长袍一起被风吹起。
他看了看自己的影子,知道离行刑的时间还早,于是他要了一把古筝,低眉信手续续弹,一曲《广陵散》令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高亢、凄凉,阴风阵阵。
曲终,他对断头台下为他请愿的三千太学生,感叹说:过去有人要跟我学这支曲子,我没有答应他,现在《广陵散》要成为绝响了。
他用音乐完成了自己生命最后的乐章。
06
嵇康一直知道自己反对什么和追求什么。在他面前,独立人格和意志比生命更加宝贵。他再死前都在向司马家族挑衅地宣告,绝不会向他们屈服和妥协。
嵇康的生命虽然短短四十年,却留给我们一笔非常宝贵的精神遗产,《广陵散》和名士的高贵。风采卓然的命运在这里停止了。
嵇康的死去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结束,但魏晋风骨永存。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