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务虚笔记》我发现自己过去误会了爱
郑重声明: 文章系原创非首发,首发平台公号,帐号:爱上一卷书,文责自负。
01
我觉得所有的文字都无法表达我对写下《务虚笔记》的作家史铁生的敬意。任何世俗的语言都难以表达出我内心感受到的震撼。
我好像忽然又从一本书中读懂历史,读懂自己,读懂很多往事,一时间思绪飞扬。
只有聚精会神读完一本书或者半本书,当你领会到一本书的奥妙时,不再是将目光仅仅局限在所谓的金句上。
文学小说作品里,很多看似不引人注目的词语、段落,在文中的呈现是美的,有逻辑的,带给人视觉享受。同时,会让人听到声音,碰触到实体,美若只是空洞与肤浅不会带给人太多思考。而《务虚笔记》恰恰是一本很有深度的作品,体现在任意篇幅当中。
若我爱极了一个人,我想我在那一刻无法当即说出一句完整的话来,就像当我恐慌到了极致,也会惴惴不安起来。我爱极了一本书,也是同样的心情,既欢喜又忐忑。因为喜欢所以紧紧攥在手心,像是童年时第一次得到爸爸给的一张五块钱纸币,心花怒放的同时完全不知道该怎么花。因为过于高兴,所以内心微微颤动,不知所措了起来。
我得到零用钱尚且可以用不知所措和高兴来形容,但是在阅读《务虚笔记》的时候却远不止这样,更多的情绪掺杂在其中,可能是因为时间和空间会转换人的立场和观点,自然也会影响人的情绪。
我不可能永远是那个满足于糖果的女孩,而《务虚笔记》初看里面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剧情线会让人误以为与电视剧里颠来倒去的狗血剧情差不太多。实际上,还是差很多,多得足够让人一边擦眼泪,一边叹息,一边笑,一边沉默,一边手不释卷,一边迫不及待放下书。
他到底不会让人一直停留在情绪的层面,不会让人过度沉浸于里面的爱情故事,因而忘记了它们背负着的真正枷锁——命运。
命运用那张无形的网将所有人物编织到了同一个社会背景下,而史铁生既是他们的创作者,也可以说史铁生就是他们的一部分,我们对照自身,书中代表人名的每一个字母背后可能是你也可能是我。
这就是史铁生厉害的地方,从来不是在试图限制什么,也未曾实质性改变什么,他在用一支笔,凭借他微弱的力量,在一个充斥着歧视和偏见,存在爱和希望的世界上,用自己的生命在书写、在表达自己的态度。
02
以前我对史铁生真的认识不够,我无法在课外沉下心读他的书,我觉得那个时候的自己内心极为浮躁,更相信自己的直觉,我们会有一种刻板印象觉得残疾可怜,对于残疾人我们仅仅是觉得可怜。绝大多数人都是讲求公平的,他所有的语言都像是在说——虽然我残疾,但是我是身体残疾,但是有的人是心灵残疾,谁更值得可怜呢?他会这样反问。如果像这样的一个人还需要可怜的话,我们每个人都是可怜至极。这也是我改变我固有思维的一个契机。
特别需要注明的是:书里面的人物价值观不等同于我本人的价值观,目前我所收获对读书的心得在于——一本本的书为我带来广阔视野,但绝不是让你沉浸在书中无法自拔,也不仅仅是让你哭让你笑,那都只是个过程,关键在于掩卷之后,你是否会因为一本书陷入沉思,有没有因此真正领悟到什么。
回溯高中时期,我最喜欢的事情有两件:其一,抓住空闲时间与朋友辩论;其二,与朋友一起趁着晚自习之前去篮球场投篮解压。
读到《务虚笔记》画家Z与教师O之间后面的对话让我想到了辩论的趣味。也许作为书中呈现出来的对话,一定经过将他们创作出来的作家史铁生的修改编辑,尽所有可能将逻辑把控住。为前后文情节服务。
但是我不由地想到从前,我们两个学生没有什么记录的相机,也没有作家将我们写在文章里,所以具体的对话我早已忘记,但是有一点我可以确定,两个人求同存异,很多时候我们意见相左,各自有各自的观点,虽然以现在的眼光看当时的自己,也许我的很多观念早已经在不自觉当中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但是我仍为当年那个勇敢表达观点的彼此所感动。因为这样的时刻于我只有一次,将来也许会有,但青春不会重来。
后来的人生当中成群结队也好、踽踽独行也罢,我再也没有心情与人辩论,失去了辩驳欲。再也没有那样偶然的契机形成一场不带什么目的的对话。
我很清楚书中Z和O之间的对话其实无疑是价值观的对峙,如果以现代人的眼光来分析,Z是经过童年创伤和社会毒打后的人,在他眼里世界并不平等,他追求艺术的成就,并非像WR一样打着拯救他人的旗号,他想要得到的是身份认可,企图追求艺术的至高境界,在他眼里爱情排在事业之后,他自私但是从不掩饰自私。
而O是一个与Z截然不同的人,以现代人的眼光来说,她就好比是没有真正经历社会毒打,还在校园里的学生,这也较为符合她在这本书里的设定——学校历史老师。她是一个爱情至上的女子,经历过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最终对方为了权力舍弃了她,后来她嫁给了自己的丈夫,但是她遇到并爱上画家O,于是她与丈夫离婚,与O结婚。
那么问题来了,因为价值观念上的差异,她陷入了自我怀疑当中,她所信奉的人人平等,爱情是无价的,在O的言行里被逐个击破,变得不堪一击。
作家在这对人物设计里,尚且没有安排现实的种种因素,仅仅是价值观念的差异已经使他们南辕北辙了。
此外,我特别理解医生F对女导演N的爱,相比于诗人L或者画家Z亦或者O、WR,我不由敬佩起他们来,他们相爱但是各自分开生活,再也没有打扰过彼此。但是终生相爱。我知道,结局已定。还有其他人物的感情纠葛,但是不能一一列举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读读这本书。
另外一方面,我特别欣赏T和HJ的相处模式,无论如何,我很清楚T从一开始就不是那种对爱情特别敏感之人,她的存在有合理性,毕竟这世上并非人人都是恶人,并非人人都是义薄云天之人,总有那么些人,利己爱自己,尤其是读了史铁生的书之后,我对这样的人有了更深的理解。
以现实的价值观念来看,我当然更倾向于T和HJ的相处模式,因为两位都是平权主义。都是实用主义。至少T绝对是。也许女人大多在爱情或者婚姻里倾向于被征服和崇拜他人,但是这都需要耗费太大的力气了。人与人之间只有站到了相对平等的位置上,才能过日子。
《务虚笔记》里有太多让我觉得值得一读再读的地方,其中最让我感动的一幕是史铁生在二十二章《结束或开始》接近结局的地方说将N或者Z的母亲送到南方。其实,他是现实当中再也无法做到了。于是在他擅长的文字的王国里,竭尽全力做到了,这是让我最动容的一幕。
03
作为一个高度敏感的人士,我很长一段时间误认为自己感情充沛,这其实是一个误会。爱,这个词汇,仿佛谁都可以说上两句,我们每个人生来都有爱的能力,于是,我们便一直自以为是下去。
实际上,知道爱,和真正领会爱区别之大,大到我当下无法用简单的言辞表述出来,但是无疑《务虚笔记》较为全面地表达出来了。
很多人在讨论爱,爱这个主题逐渐变得泛滥,但实际上,爱是什么呢?它既是形而上学的范畴,又可以辩证论之,是人无法用一个概述将其简单定义的。
爱也是组成一个人在苦难和不幸面前濒临崩溃或者已经崩溃过后,活下去的信念。它甚至不是任何一段社会关系,可以说爱包含了社会关系,但爱本身是构成了一个人的根本。
我以前写过一段话:事物意义是需要人赋予的,文学承载了许多被忽略的社会问题当中人真实的体验、挣扎、感受。文学宛如一叶舟,生活可能会一叶障目,打个比方,如果你只知李白风光霁月的一面,那不是文学。文学是一个人亦能看到李白“轻舟已过万重山”的那种境界背后的辛酸苦难,以及繁华落尽之后,他壮志未酬,直面凄惨寂寞的命运。文学容纳了苦难。
现代“文艺”可以演绎出来,但真正的文学从不做作,就像急湍的溪水流过河道,筛去了沙石,有几个瞬息的清澈见底。
既然文学容纳了苦难,那么又是什么支撑着文学呢?我以为是爱。
不要质疑爱,更不要亵渎爱。但凡质疑、亵渎发生时,爱便消失了。
通读完史铁生《务虚笔记》这篇小说,我恍然大悟,这个故事里的人物命运跌宕起伏,既是在写某段历史也是在写人的所有情感。归根结底,他还是在写爱,只是有人舍弃了,有人坚守着。真正的爱不会因为死亡隔绝。史铁生将爱写到了另外一种高度上,无论是曾经背叛爱的人还是被爱伤害过的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遗失的美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