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如何有利的用书中的观点说服听众-典故
【典故】
如何有利的用书中的观点说服听众
简单的回顾一下上节课的内容。上节课我们聊了类比这个讲书技巧可以把听众熟悉的东西比作你想要讲解的内容,让听众轻松的理解到你的意思。
那这节课呢,我们将要向大家介绍新的讲书技巧,叫做典故
一共分三个部分,典故的来源、典故的使用以及使用典故的注意事项
【什么是典故】
典故一般是指诗文当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一般呢,是具有教育意义的,也是大众耳熟能详的
典故的来源,典故的来源大致有 3 类
第 1 是源自于民间的故事、传说、习俗、神话或者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些事件,比如说嫦娥奔月、夸父追日等等
第 2是来源于一些历史书上或者文学作品里面的故事和人物。比如啊,古代有一个诗人叫谢灵运,他说世界上所有的人的才华加起来如果要有10斗,曹植一个人就占了8朵,他自己呢,有一斗,天下人共分一斗。后来人们就称这些才华出众的人为才高八斗
第 3 个来源呢是来自于像佛经圣经一样的一些宗教书上的故事。比如说,替罪羊这个典故就来自于圣经。比喻那些代替别人承担过错的人
【使用典故有什么好处呢】
因为典故具有强大的传播力,在讲述当中引用典故可以瞬间拉近讲述人和听众之间的距离,同时呢,还能增加自己讲述内容的说服力,更容易获得别人的认同
2008年五月,俄罗斯新任的国家元首梅德韦杰夫到北京大学演讲,面对礼堂里面有600多名的师生代表,他阐述了对未来俄罗斯和中国战略合作的关系的设想和希望
他演讲期间不断的引经据典,比如说他就提到论语里面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还有老子的,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后面这句话有点难理解,说的就是假如我稍微有认识,那么在大道上行走,唯一担心的就是走了邪路。那梅德韦杰夫就是要传递一个思想,高等学府培养了一代代学者和思想家,他们肩负着科学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创造新成就的责任。那当时呢,梅德韦杰夫机场引用了典故的演讲,赢得了北大学子们一阵又一阵的如雷般的掌声
你看在舞台上,想要在听众心里留下一个好印象,除了外在的形象之外,个人的文化素养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文化素养需要通过语言来体现,那典故的使用就能够提升自己的语言魅力,显示出表达者的博学
那如果呢,你是去分享一本学习的书籍,也可以去提到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这句话。那这句话呢,是来自于王阳明的传习录,他的意思就是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他这样的一个意思,其实也就是在强调学习需要知行合一。在前面举的例子里面,呈现的都是跟典故相关的一些词语,基本上不用太多的解释。这个普罗大众呢,一听就明白是什么意思。既形象生动,又能够很好的说明要表达的内容。那同样的,我们在讲述的过程中,如果碰到一组词一句话很难向听众解释清楚,那么也可以反过来去引用一些典故故事,把这些难解释的抽象的内容更好的去传达给我们的听众
比如在中学语文课本里面就有这么一则故事,说的是四川边远地区有贫富悬殊的两个和尚都想到南海朝圣复合上呢,几年间一直是打算去雇船顺江而下,一直到南海。但是一直在各种筹划,最终呢,也没有去成这个穷和尚,却凭着一个用来装水的瓶子和一只讨饭的钵,那一路化缘步行到达了南海,并且圆满返回。那这个典故背后所蕴藏的道理就是,坚韧不拔的毅力,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定信念才是成功的关键要素。如果不发挥这种主观能动性,没有这种毅力和信念是很难成事的。那对于一个有志之人,逆境困难艰苦,正是磨练的好机会
你看,类似这样的典故故事其实有很多,你只要平常用心的去收集,就能在需要时候随取随用了
【使用典故的注意事项】
那关于典故的使用,这里还有 4 点需要做提醒
第 1典故的引用要短小精悍,只要能够说明问题就可以了,不要为了用典故而用典故
第 2 在使用典故的时候,要做到表述准确,避免出现一些低级错误,不然就弄巧成拙了。如果你不确定的话,可以先去查询好资料再引用,以免词不达意。比如,经常会看到有人用老子说的天地不仁用来表示无情无义的意思,用诗经里面的七月流火来形容天气很炎热。那这些呢,其实都是对典故的一知半解,都是错误的,都是随意套用。如果让内行人听了以后,不免贻笑大方
那第3典故的使用要注意场合和听众。如果你使用的典故别人听不懂,反而就造成了听众的理解负担,还不如干脆不讲
第 4 典故如果是文言文引用的时候,就可以把它翻译成大家都能够听得懂的白话文
这就是我们需要注意的 4 个点
我们来小结一下。我今天讲了典故,这个讲书技巧,典故一般指的是大家都知道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
古为今用,用典故可以上一个价值,让咱们的讲书变得更有趣、更有亲和力、更可信,也显得更有文化素养
使用典故呢,我们需要做到短小精悍,表述要准确,注意使用的场合,以及翻译成听得懂的白话文
下节课我们将会聊一聊另外一个讲述技巧-时事
我们下节课再见,谢谢观看
(16-典故)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