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梯山石窟

祁连巍巍,河西走廊,丝路咽喉,文明交汇。武威城南,天梯山耸立,悬崖峭壁,洞窟星罗。斯乃天梯山石窟,肇始于北凉,历千载而弥新,汇东西之精粹。今余登临,感怀古今,遂作赋以颂其盛。

一、登临天梯,仰望石窟

夫天梯山者,祁连余脉,巍峨耸峙,势若登天之梯。攀援而上,悬崖峭壁,洞窟错落,宛若星辰。仰观石窟,雕梁画栋,飞檐斗拱,古朴庄严。窟内佛像,庄严肃穆,慈悲庄严,令人心生敬畏。

二、溯源北凉,缅怀蒙逊

北凉蒙逊,雄才大略,崇佛弘法,开窟造像。公元四世纪,凉州之地,蒙逊亲临,主持开凿,天梯山石窟始成。其母仙逝,蒙逊悲痛,造大像以寄哀思,祈佛佑以安魂灵。斯时也,凉州之地,佛法昌盛,石窟艺术,蔚为大观。

三、凉州模式,独具匠心

天梯山石窟,艺术独特,号为“凉州模式”,开中国石窟艺术之先河。其大佛窟,气势恢宏,释迦牟尼造像,高达二十六米,巍然屹立,令人叹为观止。窟内壁画,色彩斑斓,线条流畅,描绘佛传故事、本生故事、经变画等,内容丰富,形象生动。

1. 大佛窟与造像艺术

大佛窟中,佛像庄严,雕刻精细,面容慈祥,姿态优雅。衣纹流畅,质感逼真,展现了古代工匠们高超的技艺和虔诚的信仰。佛像面部表情,慈悲庄严,凝视众生,传递着无尽的慈悲与智慧。

2. 壁画艺术

壁画内容,丰富多彩,佛传故事,本生故事,经变画等,应有尽有。色彩运用,鲜艳夺目,红色、蓝色、绿色、金色等,交相辉映,绚丽夺目。线条流畅,细腻入微,描绘人物、动物、植物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3. 建筑结构

天梯山石窟,窟型多样,中心塔柱窟、大像窟、佛殿窟等,各具特色。中心塔柱窟,窟内中心设塔柱,四面开龛,供奉佛像,空间层次分明。大像窟,窟内设大佛像,气势磅礴,令人心生敬畏。佛殿窟,窟内空间相对较小,但装饰精美,壁画和雕塑内容丰富。

天梯山石窟,汇东西文化之精粹,融佛教艺术与汉地文化于一体。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既有西域风格的飘逸,又有汉地风格的细腻。佛像的面部表情和姿态,既体现了佛教艺术的庄严,又融入了汉地文化的审美观念。

天梯山石窟,历经千年,风雨侵蚀,兵燹战乱,屡遭破坏。然历代有识之士,悉心保护,传承不绝。1958年,甘肃省人民政府决定修建水库,为保护石窟,敦煌研究院和甘肃省博物馆对洞窟进行整体搬迁,保存文物。1992年,国家文物局和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原址原位”保护并恢复天梯山石窟。经过多年努力,石窟保护与修复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洞窟得以重见天日,焕发新生。

天梯山石窟,河西走廊之瑰宝,中华文化之明珠。其历史悠久,艺术精湛,文化底蕴深厚,是研究中国早期佛教艺术的重要遗址,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见证。

登临天梯,仰望石窟,缅怀古人,感慨万千。愿天梯山石窟,永葆青春,辉煌永驻,成为后人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窗口,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天梯山石窟

天梯山高倚祁连,

石窟千载隐云烟。

北凉蒙逊开灵境,

古韵丹青绘佛缘。

大佛庄严凝瑞气,

壁画绚丽映苍天。

东西文化交融处,

岁月长歌共流传

版权声明:
作者:玉兰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90469.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