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里的青春记忆
〔原创声明:本文系振委会推文,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https://www.techfm.club/wp-content/themes/CorePress/static/img/loading.gif)
2001年,一部热播剧集让F4的画片风靡校园,成为学生们课间争相传递的宝贝。同科组里,一位男老师悄悄地准备了一份特别的礼物——厚厚的CD,用彩纸精心包装,并系上了蝴蝶结,据说是送给那位温柔美丽的女护士,只是后来的故事如何,我们无从知晓。
路边小店反复播放着那时的神曲,那时刚毕业不久的我伴着歌声匆匆往返于党校和本校之间上课。
学校的老师基本上都是本地人,所以一下班都回家了。刚开始我在校内学生食堂吃。那时的我刚毕业不久,其实还没有摆脱学生气,甚至还没有学生大气和成熟。这样更好,扎人堆里不显眼,心情放松。
食堂饭菜多样,却也藏着惊喜。有一次,我点了一份豆腐,竟意外地发现其中夹杂着铅字的报纸碎屑,这让我瞬间联想到了豆腐坊里,那些用报纸包裹着、散发着豆香的豆腐被运到市场各处,师傅们在大锅大灶上忙忙碌碌,夹杂报纸碎屑也在所难免。
后来经常去校外的小吃摊,校门口小夫妻的手抓饼档口,三下五除二一个饼胚完成,撒上葱花和白芝麻粒,抹上菜籽油和盐,卷起又擀开,炭火烧的正旺,她不停翻动,用筷子抖撒饼胚,手法及其娴熟。咬上一口,香喷喷、热腾腾,软糯可口。
有时候经过母子俩的小馄饨摊,那是在路边临时搭建的简易房,里面狭长、昏暗,几张桌凳,母亲做,儿子拉风箱。母亲右手拿筷子在肉馅里挑出一点,再点到馄饨皮上,左手一捏,眨眼一竹篦就摆满了,一个个皮薄如纸,在撒着紫菜虾皮的汤碗里,如一尾尾小鱼儿,一碗下肚,暖意涌上心头,驱散了些许冬日的寒意。
有一次在街道找饭馆,看见本校的学生进进出出,我们也跟着进去。这是一个敞开的院子,里面有几间房屋,屋里有点昏暗,摆着整齐的桌凳,饭桌上放有几颗大蒜,有一次性的木筷,有开瓶的陈醋,我们找个位置坐下来,我们就低下头刨蒜头,等着吃这里的水饺,其实是一盘干饺。尽管馅料不那么细腻,还没有老家的辣椒水,可是饺子个大馅足,蘸着当地盛行的醋蒜汁,或者直接就着大蒜吃,也能吃得饱腹,尽兴而归。
我们也是那一家知名拉面馆的常客。店主是一位身材高大,方脸的老人,50多岁的样子。他家的厨房敞开着,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对面的师傅揉面拉面的全过程。面条在钢板上弹跳着,被抻扯拉伸,那声音震耳欲聋,每次吃饭前我们都要经受一次,真是一种精神折磨,多年后却也成为了我们回忆中的一部分,如此响亮。
有一次,我吃完拉面出来时,天空飘着蒙蒙细雨,发现露天下的自行车座上竟蒙着一个塑料袋。是谁这么好心?我好奇地四周搜索,当回头望去,只见店主老人透过玻璃窗正对着我,微笑不语。
如今听着这首歌,回想起当年那些画面,感觉时光并未走远,它一直在那里等着我。
如今,当这首歌的旋律再次响起,那些画面依旧在脑海清晰如初,仿佛时光从未走远。
![](https://www.techfm.club/wp-content/themes/CorePress/static/img/loading.gif)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