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讨论
只是和老陈简单聊了几句,老陈马上打电话喊来两个人一起讨论。
老陈是市首席技术专家,也获得过部里面的科技人才称号,一位不折不扣的技术专家。老陈找我交流,源自一份技术方案的内审。老陈专注于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研究,随着技术发展,老陈也越来越意识到空间信息和数字化技术的重要性。山城掀起数字建设浪潮之后,我也趁着热潮,转向数字技术领域,成为单位为数不多,甚至是唯一具有数字技术职称的人员。一方面老陈有业务需要,一方面我稍微有点数字技术的专业背景,两人交流起来,就有很多话题。
老陈年龄其实比我还小一岁,已经是荣誉满身,却没有一点架子。交流时,老陈让我主讲一下测绘和数字技术的新进展。面对老陈这样的大专家,我心里还是没底,有些忐忑。刚上来讲时,我还有些磕磕巴巴。讲到实景三维技术时,老陈不住地点头:"这就是我们需要的技术,我们一直还停留在传统技术阶段,精度和效率都无法满足地灾应用。"
得到老陈的认可,我也兴致大起。顺着实景三维的技术路线,自然而然地引到空间计算上来。空间计算被米国专家称为下一代人机交互接口,客观来讲,米国专家的认识具有强的指向性。过去人机交互主要靠键盘鼠标等输入设备,后续升级为语音甚至视频,形式上有提升,但是对于关键的空间信息,主要还是依赖人为判断,或者是测量之后,再人为录入,存在环节多或者不准确的问题。空间计算能够基于客观情况,实时动态计算,继而支撑具体业务场景。米国各大厂商,已经推出很多产品,更有一本空间计算的书籍,在去年年会上得到院士的推荐。空间计算的话题一展开,我化身为知识的搬运工,不仅输出空间计算的理念,同时还融入北京大学任教授的网格计算,进一步解决大数据时代空间计算的效率问题。
刚抛出网格计算的概念,老陈连忙挥手表示停止,呵呵一笑:“不好意思,宴会,稍微打断一下。我觉得网格计算很有用,我请两个技术人员一起来讨论下。”
两个技术人员,我都接触过。一位是无人机专家晓虎,一位是监测专家康博士。两人加入讨论之后,讨论的角度变得更加丰富。晓虎认为网格计算,能够解决业务面临的多源空间数据融合的难题。过去,他需要切换不同的系统,使用不同的数据,通过网格融合之后,像是把各种数据打包到一个集装箱内,用户只需要根据位置,调用对应的集装箱,就可以很方便的使用。康博士则是提出不同的意见,他没有明说,不过,里话外透露出一种嘲讽的意味。很明显,他的态度里,认为网格计算都是在玩噱头,和以往的图层概念,并没有根本上的不同。在我深入解释之后,康博士总算听进去一点,同意找个地方做个试验。
一番技术碰撞下来,总算有所收获。新生事物的成长,总是螺旋式的前进路线,新技术也不例外,希望会有所提升。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