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视角看《空城计》
京剧中有三个著名的折子戏,《失街亭》《空城计》和《斩马谡》,合称《失空斩》。这三折戏是根据《三国演义》编的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出征受挫,最终全身而退的故事。其中最令人玩味的是《空城计》这一出戏。
《空城计》大致的内容是,公元228年,诸葛亮率蜀军进攻魏国,刚开始进展顺利,但是随着战线拉长,后勤补给日渐困难。司马懿找准时机,袭击了蜀军的补给要道街亭,马谡不听王平的劝告,一意孤行,导致街亭失守。遂使蜀军首尾不得相顾,并且使诸葛亮指挥中枢暴露在司马懿的大军之下。司马懿率领15万大军进逼诸葛亮中军所在的西城。而此时,诸葛亮所在的西城只有不到2500名老弱军士驻守。
面对司马懿的大军压境,西城中的众人皆大惊失色,诸葛亮却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地实施了空城计。他首先传令下去,将旌旗全部隐藏起来,让军士们各守卫在城上巡哨的岗棚,如有随便出入城门及高声讲话的,立即斩首。然后,他大开四个城门,每个城门安排 20 个军兵,扮作百姓,打扫街道。而他自己则披上鹤氅,戴上纶巾,带着两个少年携带一张琴,来到城头上,凭栏而坐,焚香操琴。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看到如此反常的景象,都不敢轻易入城,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亲自飞马向前观望,只见诸葛亮在城楼上笑容可掬,焚香弹琴,城门内外仅有二十余名百姓低头打扫,旁若无人。司马懿深知诸葛亮一生谨慎,从不冒险,如今城门大开,必定有重兵埋伏。于是,他不顾儿子司马昭的质疑,下令全军撤退。就这样,诸葛亮凭借着 “空城计”,成功地吓退了司马懿的大军,为蜀汉军队赢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
这是大家都看到的故事。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思考一下,就会发现这个故事漏洞极多。比如,司马懿如果担心有诈,为什么不派一部分先锋精锐前去试探进攻呢?只要一试探,诸葛亮的所谓空城就可以试出来了。如果我们再深想一步,又会有一个新的问题——连我们都看出来的问题,司马懿是一个极善打仗的统帅,连我们这样的小白都能看到,都能想到的,他会看不出来吗?
如果,我们再仔细分析一下故事的大背景,我们也许会对空城计这个故事有一个完全不同的解读。公元228年,曹魏的皇帝是曹叡,刚刚登基两年,顾命大臣四个人中曹真、曹休是宗亲,司马懿、陈群是外臣,且为世家门阀的代表。是一个有内,有外的巧妙的权力制衡的政治安排。按照《三国演义》小说的情节(注意这个情节与史实不符),司马懿率领雍凉十数万精兵与蜀汉诸葛亮抗衡,这既是情势所迫的人事安排,又是一种权力的平衡。更直接点说,如果没有蜀汉诸葛亮军队的威胁,曹叡是不会把这样一支精兵交给一个外人司马懿手里的。这就形成了一个权力结构,即司马懿的军权依赖于外敌诸葛亮的强大。如果司马懿一举消灭了诸葛亮这个巨大威胁,那么他所掌握的权力结构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条件。这也就意味着司马懿将失去军权,而在与曹真、曹休这两个宗亲顾命大臣的权力争斗中,一旦失去兵权,可能会给自己和整个家族带来灭顶之灾。
还有另外一层结构,就是家族私利与国家利益的矛盾结构。我们可以发现,如果按上面的权力结构的逻辑,一旦消灭掉诸葛亮这个强敌,司马懿的权力结构就不复存在。这就导致司马懿的家族利益实际上和曹魏的国家利益是矛盾冲突的。这就增加了一层复杂的利益结构矛盾。那么面对这种利益结构矛盾,当私利和国家利益出现冲突时,人性的结构又在选择时起了重要的作用,即在人性结构中,私利肯定是大于国家利益的。所以,司马懿必然从私利的角度出发,选择保住诸葛亮,从而保住自己的兵权,而不是从曹魏的大局出发彻底解除蜀汉诸葛亮的军事威胁。
理解了权力结构、利益结构、人性结构这三重结构在这个故事当中的作用。我们是不是可以做出另外一番解释,即诸葛亮和司马懿都对这个三重结构心知肚明,所以,达成了某种默契,在西城共同演出了一场空城计的戏,给曹魏的皇帝曹叡看。这样诸葛亮保全了自己,从而得以从容撤军。司马懿虽然丢了面子,但是退了敌,还保住了军权,从本质上看,完成了任务,也没有什么损失。这才是真正的共赢!
版权声明:
作者:congco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91018.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