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思 005 | 内容平台需要变革,但资本不同意
前言
这个选题是和大家讨论 B 站内容推荐的时候想到的,仔细思考了一下,发现现在主流的、面向大众的 UGC 内容平台,不管是图文创作还是视频创作,都存在一个共性:它们没有做到绝对的“以读者 / 观众为中心”。
为什么?因为内容的创作者,希望自己的内容被更多人看到;内容的消费者,读者或是观众,希望用更少的精力获得对自己有价值的内容,但又有一部分人需要关注当下的热点事件作为社交中的谈资。创作者需要流量,读者需要在信息洪流中筛选自己需要的内容,二者相互矛盾。
在绝大多数平台中,创作内容的成本是远大于消费内容的,创作者是平台中的稀缺资源,所以为了保证平台有足够的创作者来产出内容,维持平台的活力,只能给用户推荐更多的内容,从而让创作者获得数据上的激励,再结合平台本身给予的金钱奖励、发展机会等,让现有的创作者留下来,让新的创作者加入。
是吗?
不,平台背后的大手——资本,正在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
少数人的困境
如果你是一个内容平台的工作人员,有一天,你收到了一条反馈,读者说自己喜欢在这个平台上阅读科普类的内容,但信息流中总是有娱乐内容。
你会建议他怎么做?
浏览各个平台的经验告诉我们,没有刚开始就懂你的平台(如果有,那是你的数据被卖了),多看一会,多点点赞,推送的内容就会逐渐切合你的喜好。
为什么 App 会了解你的喜好?
假设所有内容都只有两对属性,一对是娱乐 / 专业,一对是浅明 / 深入,你的喜好同理。
想象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娱乐 / 专业是 x 轴,浅明 / 深入是 y 轴,每条轴范围在 -10 到 10 之间,最偏向娱乐的内容为 -10 分,最偏向专业的内容为 10 分。
通过某种方式对内容进行打分,例如某条内容娱乐 / 专业属性为 8 分,浅明 / 深入属性为 -5 分,这样它在二维坐标系中就有了一个坐标,(8, -5)。
再对你进行打分,得到你的喜好坐标为 (6, -4)。
利用我们初中学过的公式,可以很轻松地计算出这两个点之间的距离,距离越小,代表内容的调性和你的喜好越接近。
再添加 100 条内容,分别计算每条内容坐标与你喜好坐标的距离,按从小到大排序,把前十条内容推送给你。
这就是你看到的内容。这是一个最简单的推荐系统。
真实的推荐系统中有更多的维度,更多的文章和读者,更复杂的逻辑。
你的点击、阅读、互动、“不感兴趣”,都是对自己喜好坐标的微调。
但创作者的数量是有限的,内容的增长也是有限的,当你的喜好足够小众,对应领域的创作者和内容不足以填满你的信息流时,算法就只能给你推荐不太符合喜好的内容了。
除非...
- 有人开发一个充满你喜好内容的平台
- 平台吸引更多相关领域的创作者入驻
- 你自己写文章给大家看
让我们把钱纳入考量。
对于一些相对“大众”的小众领域,例如程序开发,有足够的动力(盈利空间)让资本开发这样一个平台,但当你的喜好足够小众,没有人愿意长期为爱发电,用金钱换取少数陌生人的欢乐,人是逐利的。
第二个想法本质上和第一个相同,只不过是在大众平台中增加了一个小分区,用更多内容填充这个分区,从而为少数读者带来更好的体验。
吸引作者是要钱的,你需要优化平台的创作体验,告诉他们有很多人想看你的内容,向他们承诺发多少篇文章给多少钱,未来还能出书赚版税...
对,你还可以自己写文章,如果有这个想法,建议马上开始,很多人的写作之路就是从这里起步的,或许你能用自己的坚持让喜欢的内容“破圈”,变得不再小众。
当观众有了选择权
上文讨论的是一个假想的平台,是大众内容平台的缩影。接下来,我们聚焦于一个实例——国内视频平台哔哩哔哩。
有必要为不了解这个平台的读者铺垫一下,该平台最早是日本二次元文化爱好者的聚集地,后来由于自身独特的广告投放方式(不在视频开头和中间插入广告),以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兴起,逐渐转型成为了大众平台,该平台中上传视频的创作者称为“UP 主”。
该平台中内容是分区的,UP 主可以在投稿时进行选择,平台也会要求内容必须投稿到正确的分区,例如关于人工智能的科普内容归属于科技区。
但一个视频只能归属于一个分区,如果某个视频中,作者讲解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游戏中的应用,并且视频中包含大量游戏片段,这个内容应该归属于科技区,还是游戏区?
目前平台中主流的看法是按照视频立意,也就是想要传递给观众的内容。作者引用游戏作为例子,目的是讲解人工智能技术,应该归属于科技区。
现在有一位观众,他关注的是人工智能技术中大语言模型(类似 ChatGPT、DeepSeek)的应用,这条引用游戏作为例子的内容可能就不太符合他的喜好了。
B 站的推荐系统显然不能满足他的需求,搜索功能也无法过滤某一个内容标签: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可能很多人已经想到了:
- 允许一条视频选择多个分区,甚至取消分区改成内容标签
- 允许用户完全控制内容推荐,并开发更完善的搜索功能
这样这位观众可以将自己的内容推荐设置调整成“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标签,并屏蔽“AI 超分辨率技术”(游戏中较为典型的 AI 应用)标签,从而获得更贴合自己需求的信息流。
既然这种方案大家都能想到,B 站员工自然也想到了,他们为什么没做呢?
可能会有读者从技术角度分析,分区逻辑历史久远,很难进行更改,这些高级搜索功能很复杂容易出问题,而且需要更强大的服务器支撑。
手握资本的决策者是这样想的:
大家已经习惯了“内容不合喜好 - 刷下一条 - 看到喜欢的内容 - 点开”的逻辑,为了节省几秒钟的时间,为了切合一小部分对内容获取效率有极致需求的人的喜好,投入不成比例的人力物力,是注定无法收回成本、无利可图的。
而运营是这样想的:
如果分区变成标签,UP 主会为了让自己的视频获得更多流量而“缝合”内容,乱打标签,这样我们的运营成本会大幅提高,而且会损害更多人的体验,弊大于利。
这样一想倒也合理...
不,明明给予用户自定义信息流的自由,会让用户把更多时间花费在这个平台上,明明可以用更好的激励措施鼓励 UP 主深耕少数领域,明明可以通过算法规避故意选择无关标签的问题,为何不为?
明明可以让“短视频 App 刷一天”的现象减少,明明可以让创作者获得更多的展示机会,明明一千个人眼中对同一内容有一千种评判,内容本不应被分区限定,为何不为?
天下众生皆为利往。
若羔羊可以开口说“不”
我们无法完全控制自己看到的内容,那面对我们注定不喜欢,注定无法从中获取价值和快乐的内容,我们可否拒绝?
当网络上充斥着“大语言模型将重塑生产力”的论断时,是否有少数人认为大众站错了队伍?
当球星科比遇难后 B 站处处可见玩梗取笑时,是否有他的忠实粉丝对此无奈叹息?
当社会热点事件接连占据我们的注意力时,是否存在一群人,他们不想要花边新闻,不想看讨伐、争论、谣言、道歉、反转,只想在自己的小天地收获难得的掌控感?
不是所有人都生于这个互联网爆发式增长的年代,但好像所有人都在被快节奏的世界同化。
作为互联网原住民,他们知道有一种古老的东西叫做 RSS,知道在那个年代没有生态壁垒,没有私域流量,我们可以自由控制自己看到的内容。
作为 70 后、80 后,他们知道在那个年代,不是所有事情都需要新闻报道,不是每场公关、恋情、代言都值得登上微博热点,只有最重要的,可能改变我们生活的,才能出现在报纸头条。
作为 Z 世代,我们的网瘾、沉迷游戏,并非个人所为,并非家庭教育不当,并非短视频平台上声讨原生家庭的声音所能评判。
我们正沦为待宰的羔羊。
我们能说“不”吗?
我们无法抗拒精心设计的算法推荐内容的诱惑,无法抑制身为人的本能冲动,无法逃脱无穷无尽的奖赏循环。
我们甚至已经失去了反抗的念头。
结语——让变革发生
当你可以自由控制自己的信息流,“信息茧房”不再由大众声音所定义,你可以自由选择是否吸纳与自身喜好不相关的信息,拥有离开人群的能力与勇气。
当每一次互动源自内心所想,没有“求关注”、“求三连”,大拇指回归到它最原始的,表达赞赏的含义,评论被激烈却友善的讨论填满,无论实名与否,你的观点代表你自己。
当创作者不再为流量、收益不择手段,不再有操纵内容的产品评测、难辨真假的阴谋论、追不完的风口,为表达而创作,自认可而创收。
当资本被用于创造普惠的价值,不再有跳转限制,不再有“已停止访问该网页”,不再有“复制口令到 XXX 粘贴”,优秀的产品获得用户,自然选择,适者生存。
那会是一个更好的世界?更坏的世界?
更有凝聚力的世界?更难以共情的世界?
总好过永不发生。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