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总是“一蹶不振”?可能是你的思维模式出了问题!
在人生的旅途中,你是否也曾陷入这样的困惑:为什么人与人之间会有如此巨大的差距?为什么有些人面对挫折时一蹶不振,而另一些人却能在困境中逆风翻盘?人类的能力究竟是与生俱来的,还是一直可以培养的?这些问题如同顽固的气泡,长久地萦绕在我的脑海中。直到我翻开《终身成长》这本书,这些疑问才逐一被解开。
成长并非偶然,而是一种选择,是通过持续努力和不断挑战自我,逐步解锁内在潜能的过程。这本书将为你开启一段发现自我、拥抱无限可能的旅程。你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踏上这段旅程!
1. 我的“小挫折”故事:一个轮子引发的思考
先让我分享一个自己的小故事。有一次,我们一家人去旅游,还没到机场,行李箱的一个轮子突然掉了。家人顿时陷入烦躁,因为掉落的轮子靠近拉杆,使得行李箱极难拖动。一个人的烦躁很快传染给了其他人,大家的情绪都变得低落。
这时,我对他们说:“没关系,幸好只掉了一个轮子。如果四个轮子都掉了,我们岂不是只能提着行李走了?现在至少还能拉,只是相对困难一些。我们坚持一会儿,等到了有行李箱卖的地方,换一个新的就好。”听完这番话,大家的心情似乎舒缓了许多,也渐渐恢复了欢笑。
这就是思维模式的力量。如果当时我们都陷入“怎么这么倒霉”的抱怨中,这次旅行恐怕会变得索然无味。
2. 两种思维模式的差异:你是“玻璃心”,还是“钢铁侠”?
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人?他们一旦遭遇挫折和失败,就会沮丧地说:“我是个失败者,这辈子就这样了。”然而,也有一些心态积极的朋友,他们会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我们要从失败中总结教训,才能不断成长、不断进步。”这两类人分别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
这两种思维模式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又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固定型思维模式:被困在“能力的牢笼”里
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坚信自己的才能是固定不变的,他们总是试图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证明来展示自己的能力。他们喜欢给自己贴上标签,比如“我是失败者”“我太笨了”,这种思维会让他们深陷挫败感和无力感之中。
成长型思维模式:在挑战中不断进化
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则相信,人的潜力是无限的,能力可以通过努力培养。他们从不给自己贴标签,即使面对挫折感到沮丧,他们也会勇敢地迎接挑战,朝着目标努力奋斗。
3. 思维模式与领导力:是“救世主”还是“引路人”?
吉姆·柯林斯在《从优秀到卓越》一书中提到第5级经理人,他们具有双重人格:平和而执着、谦逊而无畏。他们将公司的利益置于首位,而不是只考虑个人利益。这些特质正是优秀领导者的体现。他们在面对失败时,能够直面自己的错误,勇于承认不足并努力改进。
而固定型思维模式的领导者往往只关心“个人是否伟大”。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要么加速公司的衰败,要么让公司跌出一流行列。
成长型思维模式的领导者:杰克·韦尔奇的启示
通用电气的杰克·韦尔奇是典型的成长型思维模式领导者。他经常与一线员工交流,倾听他们的想法;他鼓励领导者与团队分享成功,而不是独自邀功;他是一位引导者,而非裁判,摒弃了个人英雄主义。
固定型思维模式的领导者:那些“一言堂”的老板
然而,固定型思维模式的领导者则恰恰相反。他们自视为救世主,极力证明自己的伟大,永远将个人利益置于公司利益之上;他们习惯于责怪他人、找借口、打压批评者和竞争者。
4. 思维模式与人际关系:是“玻璃渣”,还是“糖炒栗子”?
在人际关系中,思维模式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在友谊还是爱情中,不同的思维模式都会对伴侣或朋友之间的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
两性关系:从“完美主义”到“共同成长”
在两性关系中,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一切都可以通过努力培养,他们选择更多地理解和原谅。他们相信,健康长久的关系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通过不断的鼓励让彼此共同成长。而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则渴望即时的、完美的、永恒的和谐相处。一旦他们感到受伤,往往缺乏愈合创伤的能力,甚至会试图伤害那个让他们痛苦的人。这或许是我们在新闻中经常看到分手情侣选择报复对方的原因之一。
友谊:是“捧杀”,还是“一起飞”?
在友谊中,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会给予朋友智慧和勇气,肯定彼此的优点,促进双方共同成长。而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则将自己的自尊建立在优越性之上,对他人的财富和成功心生嫉妒。
5. 如何改变思维模式:从“我做不到”到“我可以试试”
人的思维模式是否一成不变呢?一个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能否通过后天的努力去改变呢?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该如何改变呢?让我们踏上通往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旅程:
第一步:接受
学会接纳自己,拥抱我们的固定型思维模式。拥有这种思维模式并不可耻,每个人的性格中或多或少都带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影子。
第二步:观察
当我们面对挑战时,固定型思维模式往往会出来搅局。留心观察什么情况会触发固定型思维模式,什么事情会激发它。
第三步:命名
给自己的固定型思维模式人格起一个名字。比如,每当我面临巨大挑战时,我的“安妮”就会出现,她让我内心焦虑、恐惧。
第四步:教育
在接纳了自己的固定型思维模式,了解了它的触发因素,并为它起了名字之后,接下来需要做的是教育它。比如,我会对我的“安妮”说:“我知道我可能会失败,但我愿意尝试。你能对我耐心一点吗?即使失败了,我也可以卷土重来,并且我会从失败中汲取成长的养分。”
6. 写在最后:成长是一场永不落幕的旅程
培根曾说:“思维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这充分说明了思维模式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如果你常常因为失败和挫折而烦恼,如果你也渴望拥有成长型的思维模式,《终身成长》这本书或许能为你提供帮助。
在你的成长道路上,你是如何应对挫折和失败的?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进步,一起成长!
版权声明:
作者:congco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91336.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