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在文教(下)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东坡先生对食的热情与文教人说的“做吃做吃,先做后吃,懒做没吃”的道理一脉相承。一个在讲春光美食好;一个在讲秋收桑榆晚,相得益彰。

      有道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壮士易举有剑之师”。有了文教生产的好食材,加上母亲的巧手制作,才有了一道道精致的美食。每逢佳节倍思亲,总有一款佳肴是你喜欢的。

      文教的佳肴包括了肉食、素食、海鲜和甜食四大类。它既是粤菜家属中的一员,又自立于粤菜之外,独木成林,称之“琼菜”。

      “琼菜”最耐人寻味的菜肴有:拼盘杂锦菜;“龙虎凤”火锅,白斩鸡鸭鹅,干煸小山羊,香煎小黄牛,蛤仔搅酸笋,豆芽炒青葱……,以及甜食中的:粿子汤,子叶松,椰子饭,三角劳,京果、糖贡等上百个品种。每个品种都是咸庶有度,童叟皆宜。夏吃火锅冬吃凉,早吃米饭晚吃粥。不分时令的撩拨着众人的味蕊。

      如此美食,虽有天宜,也离不开母亲的“早起五更鸡”和父亲的“荷锄戴月归”。更离不开哥姐们的“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也没有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有道是:“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食之计在于勤”。唯勤能创造食物、吃出新的境界。

      春节过后,转眼又是春暖花开。随着万物复苏,韮菜又发新芽。母亲又开始思考新的一年生产应该怎么搞了。该种什么?能种什么?怎么样的种法?母亲总是做到胸有成竹。她始终记住了外婆对她说的那些话:“三月鸡仔过年肥;春播一粒种,秋收万担粮;勤能致富,俭能持家”。而奔波于田野之上。

      阳春三月,莺飞草长,春帷初开,又到了鸡仔孵化期。为了母鸡能孵出优质的小鸡,母亲总是精心挑选鸡蛋。挑选鸡蛋的方法很特别。就是躲在门后借着太阳的光线,选出有暗圆形黑影的受精蛋,放进鸡窝里让母鸡坐窝孵化。每只母鸡每次孵化都控制在十五个蛋以内,以提高孵化率。

      此方法简直像《物理学》里的光学实验,简单实用、十拿九稳。关键还能无师自通。小时候我总是站在母亲的身旁,看她反复的选鸡蛋。总觉得母亲的方法有点不可思议。长大后才明白,母亲的方法其实是很“物理”的。高手在民间。

      孵化三周之后,小鸡破壳出窝了,听到窝内的吱吱声,母亲便小心翼翼的将小鸡从窝里取出来,放在太阳底下凉干它的羽毛,然后将碾碎的小米粒给它喂吃。这时母亲就会自言自语的说“鸡仔落入米碎坛,好好吃吧,迟早要被人宰的”。

      经过母亲日复一日的细心照料,小鸡慢慢的长大了。一周过后,母鸡便带着小鸡到园里啄吃去了。大概三十周以后,年关将近时,“鸡青年”就可以关进笼子里育肥了。被育肥后,它的命运就到头了。再然后就是天涯共此时,敬神敬祖先,肥肉进入众人口了。

      为了春节的“年糕贡果”,为了端午节吃粽子,为了七月半的椰子芋糒。为了制作更好的节日佳肴。母亲还要计划着春播糯稻,夏种芋头,秋收花生,冬收芝麻和白露霜降摘椰子。 一年四季母亲总是为生计忙着。忙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秋收时,母亲会选出饱满的稻谷,将其晒至半干后煮熟再晒干,然后收藏于土坛子里,待到春节前,先将其在磨笼上脱壳,然后用细沙子在大口锅中将其爆成米花,添加一些脱皮花生,再用红糖熬制糖浆做成糖贡。甜甜蜜蜜的过大年。

      聪明的母亲还会用地瓜、节仔米和山果来酿造她的美酒和甜糟。每逢佳节或但凡喜事,母亲总会拿出她的佳酿来待客。并喜上眉梢的告诉客人,这酒是自己酿的,不含酒精,大胆的吃(喝)。既满足了客人的口福,也挣足了自己的面子。那句“临行喝妈一碗酒,浑身是胆雄纠纠”的戏词唱出了母亲劲酒的“三碗不过岗”。

      文教人饮酒也是比较绅士的,一般都是主随客便,量力而行。酒局上的格调基本上是“小酌怡情,大酌伤身,微醺恰好。不因酒而误大事”。一句话就是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不卑不亢的为客人夹菜吃肉,善待他人之时也善待自己。让客人抹嘴称赞,也让自己过好每一天,过好每一年,过好一辈子。

      “庖童呼我食,鸡肥鱼鲜香,鲜鲫吃丝脍,美酒碧涧羹”,这就是我所认识的“吃在文教”。美哉。

                              林道津

                  二〇二五年正月初一于文教

版权声明:
作者:zhangche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91454.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