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 件真迹×48 年创作×10 个硬核理由:吕克·图伊曼斯中国首展为何值得一看?

1. 具象绘画的救世主

吕克·图伊曼斯是当代最重要的画家之一,被誉为“具象绘画的救世主”,以其冷静克制的色调,对现成图像的挪用与改造,以及对历史、政治与日常生活的深刻反思而闻名。

吕克·图伊曼斯

在摄影和视频逐渐成为主流、具象绘画逐渐式微的时代,图伊曼斯凭借独特的创作手法和叙事感,成功让人们重新关注绘画的独特魅力。

2. 中国首个全面回顾展

展出作品将近 90 件,时间跨度 48 年,从最早的学生时期作品《手》(1975),到 2023 年的《侍者》,展览大致按照时间线展开,全面展示了艺术家创作风格和关注点的演变。

左侧《手》,右侧《侍者》

3. 筹备时间长

这个展筹备时间有十多年,最大难题在于展品来自数十个机构及大量私人收藏,甚至有些是吕克·图伊曼斯本人亲自去借来的。

《凶手》,私人收藏

4. 艺术家亲自策展

吕克·图伊曼斯对中国艺术家有很深远的影响,在他首次来华时,惊讶地发现许多人都认识他,原来大家都曾阅读过一本盗版画册,封面正是下面这幅作品。

因此,图伊曼斯特别将这幅作品纳入本次展览。值得注意的是,单从图片上看,这幅作品的尺寸并不容易察觉,实际上它非常小。

5. 真实伪造

吕克·图伊曼斯的一个特点就是他的画作很多都是根据已有图像来创作的。

《鹅》这幅作品是参照艺术家儿时卧室中一副挂画创作的。

《老大哥》则取材自他电视上观看的美国真人秀《老大哥》。

有时,艺术家还会在作品中留下线索,暗示这些图像并非完全真实。例如《内陆》中的明显折痕,暗示其来源可能是一本书籍。

6. 褪色美学

看了上面几张画作,可能会发现,吕克·图伊曼斯非常喜欢用低饱和度的色调和类似摄影的“褪色感”。

下面是我拍下的部分作品,可以看到,没有什么艳丽的色彩,但就是让人感觉非常的高级。

7. 模糊的距离感

吕克·图伊曼斯经常通过模糊处理主题,制造一种距离感。

比如下面这副《弗兰德知识分子》,整个轮廓都被故意模糊处理,又缺乏目光的凝视,剥夺了他身上任何的身份指向性。

《侍者》同样如此,如果不看标题,我们很难猜出这个人的具体职业,人物也是背离观众的,看不清人物的任何面部特征。

8. 中国主题

展览特别展出了多件与中国相关的作品,如《朝阳》(2003)和《深圳》(2019)。图伊曼斯曾策划中比艺术交流展,对中国文化的独特观察使其创作兼具东方视角与西方叙事。

《朝阳》画的是上海,在画面中可以看到东方明珠,创作于 2003 年,取材自《金融时报》上的照片。可以和现在的上海做个对比,能明显地感觉到这 20 多年的发展。

《深圳》创作于 2023 年,取材自视频的一帧。可以看到画面中有视频播放器的播放按钮,这又体现了前面提到的“真实伪造”。

9. 观展手册

在展厅入口处,观众可免费领取观展手册。手册介绍了许多作品的信息,帮助观众边走边看,深入理解展品。

10. 免费导览

去的时候正赶上免费导览,一天共有三场,我去的时候正好是 11 点那一场。讲解内容丰富,很多信息是手册中没有的。整个导览持续了近1个半小时,收获了大量知识。建议大家有机会一定要参加。

版权声明:
作者:dingdi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91648.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