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锁野蛮老师分享课听后感
本文是分享课结束后的【复盘作业】
柳老师为了提升大家写作水平,在写作这条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用心良苦,精心策划并组织了各种炎精彩粉呈的活动,邀请了各位大咖线上分享。
晚上出场的是封锁野蛮老师,有幸听了封锁野蛮老师(以下简称冯老师)的分享课,很精彩,我从头听到尾,并且作了摘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冯老师的分享是不疾不徐,深入浅出,形象生动,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感谢冯老师的倾情分享并期待下次分享。
冯老师分享的写作干货涉及5点,具体如下:
1-日更素材,从哪里获得?如何积累写作素材?
2-如何坚持日更?笔耕不辍?
3-读书方面,有哪些更好的建议?读哪些书更能提高写作水平
4-如何写出优秀文章,能被伯乐推荐?
5、如果感觉江郎才尽了,没有了写作的灵感,那就要读书充电。
冯老师的分享,有概述,有详述,还有旁征博引,不仅授人以鱼,还授人以渔,真是受益匪浅。
从身边的人和事入手
针对写作素材,冯老师建议从身边的人和事入手,比如家人,这是找准写作的切入点。相对来说,发生身边的人和事,我们更熟悉,也更有感受,写起来,内容也更多。
刚开始写时,我们的目标是先完成,不管多烂,先写出来,写出来就是突破,就是进步。作者海明威曾说过:"-切文章的初稿都是狗屎,话虽然糙了些,说的却是事实。
要知道,初稿写得不满意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大多数作家的初稿都不尽人意,99%的好作品都是修改出来的。
把想办法把自己脑海中、心中的想法先写出来,让其跃然纸上,然后再完善,有的放矢。比如自己,以前写作文章总是很痛苦,很煎熬,写的过程中搜肠刮肚、绞尽脑汁,内容不够,还要东挪西凑。自从来到简书后,坚持日更已有100多天,在这100多天里,我最大的收获是解决了无法下笔的东西,只要是自己经历过的事,往往能写出1千字左右的文章,如果再努努力,字数还可以多一些。
文章的内容以碎碎念为主,缺乏深度和广度,这是我接下来要努力的方向。前两天看到一篇文章《一个女人的“史诗”:农民作家卢树盈 从卖水果到山花奖》,,至今印象深刻,主要讲究农民作家卢树盈如何从卖水果的摊贩,如何一步步成为作家,并在2024年获得了山花奖(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是中宣部批准,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主办的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
卢树盈一个小学文化,从一个水果摊贩一步步走到现在成为作家,她的执着与坚持值得我们学习,更值得我们敬仰。她的写作之路不平坦,在3年时间里写了100多万字的废稿,才在《百家故事》里发表了第一篇故事。
冯老师特地强调,在写身边的人和事时,要注意情绪导向,传递正能量,起着鼓舞人心的作用。尽量朝着积极向上的角度,因为文章写出来最终是给大家看的,。
写作生活化,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冯老师认为写作要生活化,并且将一件件小事无限放大,我认为很有道理。冯老师分享过程中,素材是信手拈来,能感受到他深厚的文学素养,让我想到观约而博取,厚积而薄发。
冯老师举的例子是比如去买菜。你为什么要买个萝卜而不是白菜?为什么是猪肉而不是牛肉?这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呢。那么比如说买了白菜,那么我们有没有思考过,比如说白菜是怎么培植啊?最早的那一棵白菜是什么人搞出来的?是什么人发现这个东西可以吃啊?是什么人都在吃?……
采用发散思维后,可以由点及面,展开后,内容有了,深度、厚度问题也在不知不觉中迎刃而解。
因为在文章过程中加入了写作者的思考,进行了艺术加工,就高于生活。那么在文学创作上,这就叫做文学创作呢,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样的文章,它有叙事,有情感,也有自己的看法,有血有肉,是一篇好文章!
不为失败找借口,只为成功找方法。冯老师被伯乐推荐12多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还有其他一些感受,受限于能力和水平,加之肚中墨水不够,无法准确、完整地表达。
文章最后,用两位作者的话作结尾吧。
余华曾说:“写作没有捷径,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写”,让写作变成你的生活。
席慕蓉在《我的选择》中写道:“人的一生,总该有些坚持”。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