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篡魏:司马懿和他的夺权同盟》:司马懿不是一个人在奋斗

读书时期,笔者和小伙伴在宿舍都是非常喜欢三国杀的,而大家都是比较希望抽到的是司马懿这个文将,毕竟用他打仗还真是足智多谋,你也可以说是奸诈,毕竟《三国演义》的偏颇有目共睹。而按照历史的角度而言,他的存在和“三国全归司马懿”的成功是有着另外的一种有意义的人生。于是就有了《军师联盟》《虎啸龙吟》这样以他为主角展开,见证曹魏兴衰的历史电视剧。

关于与司马懿的历史书也有很多,而最近由专注两汉、三国、两晋及南北朝历史的研究和写作的握中悬璧,为大家讲述了司马懿隐忍而机智的一面。而更重要的事,见证了通过司马集团与曹魏的博弈,终也见证了曹魏的兴衰,以及魏晋禅代的历史故事。

此书一共分为十二章,都是按照时间的顺序讲述额司马集团如何篡位的故事。首先在第一章就讲述了司马懿的危机,那就是在魏明帝托孤后,看似司马懿获利,其实也是曹爽的获利,于是司马懿的危机就是在明帝后,将是与曹爽展开一场血雨腥风的政治斗争。而是我们就看到了《党争》,历史是留个忍辱负重而心思缜密而机智,识时务的人的,这个人就是司马懿,因为在党争过程,他洞悉了敌对势力曹爽的弱点的,据《汉晋春秋》:“费祎进兵据三岭以截爽,爽争崄苦战,仅乃得过。所发牛马运转者,死失略尽,羌、胡怨叹,而关右悉虚耗矣。”就是见证了曹军兵败损失惨重,而在司马懿看来,有这个战争也知道曹爽集团的短板,那就是军事无能,缺乏逆风作战的勇气,面对曹爽的性格缺陷,所谓知己知彼,这为司马懿在两者的博弈中有了整体的作战部署。

于是就有了第三章的全书的高潮部分了,那就是高平陵之变,在这件事件之前,机智的司马懿为了降低曹爽的戒心,就装作病重,终也在正始十年正月甲午日(249年2月5日,趁着曹爽兄弟及其亲信们皆随同少帝曹芳拜谒位于高平陵的魏明帝之墓之际,司马懿以郭太后名义下令,关闭了各个城门,率兵占据了武库,发动政变,诛杀曹爽,独掌曹魏大权,拉开了魏晋禅代的序幕。

或者,说到这里按照大众目光看是有点《三国演义》的说法,那就是后世多将“三国尽归”的归因于司马懿的隐忍奸诈。但在此书中,作者引经据典,在《三国志》《晋书》等史料后,发现了一个经常被忽视的细节:高平陵政变当天,有三个不引人注意的身影出现在司马懿身边:太尉蒋济、司徒高柔,以及太仆王观。一个隐秘的线索由此浮出水面:司马懿父子的篡魏,背后很可能有一个夺权同盟,上到曹魏元老,下到民间死士。是的,这就是此书的亮点,也是中心思想,那就是司马懿的成功,是有着他的隐忍和机智的一面,还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他情商高,懂得如何报团取暖,一举将曹魏出掉,个中的原因就是他找了与他有共同诉求群体的敏锐洞察。

除了高平陵政变,我们还可以在第四章《接管曹魏的政治资源》知道,司马懿为了巩固新政权,就成功拉拢了名士夏侯玄成为新政权的管理大臣,这个也是他逐渐凝聚起一个有着共同诉求的群体之一。如果你往下看,也还可以看到第五章的《淮南三叛》也是司马懿拉拢人心,聚集共同诉求的群体的铁证,只不过都是在他的牵头去实施和巩固自己的政权罢了。

而在第六章《司马懿的最后一战》我们就读到了司马懿在魏国的嘉平三年(公元251年)亲自出征平定了王凌的叛乱的事迹,也讲到了司马懿之死,嘉平三年(251年)秋八月戊寅,司马懿在洛阳病逝,时年七十三岁。谥曰文贞,后改谥文宣。天子素服临吊,并且追赠相国、郡公。连他的敌人毌丘俭也将他定义为国之柱石,赞曰:“故相国懿,匡辅魏室,历事忠贞,故烈祖明皇帝授以寄讬之任。懿戮力尽节,以宁华夏。”那为什么后世对他的评击会差呢,作者也分析了是司马懿的后世篡魏了,另外就是司马懿是背信弃义和杀戮过重也是事实。

后来在第七到第九章的《司马师的功业》《权臣之路》《淮南二叛》则都是讲述了司马师在新城之战击溃诸葛恪,平定毌丘俭、文钦之乱的功绩。也是因为这些民间死士,说明了司马氏凭借对人心的敏锐洞察,又凝聚了一个有着共同诉求的群体之一。综上,因为司马氏有着共同诉求的群体:上到曹魏元老,下到民间死士,促成了魏晋禅代。

第十二章《禅代的前夜》其实就是我们大家所熟知的这个歇后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的故事,出自《汉晋春秋》,讲述了三国时期魏国权臣司马昭的野心故事。在最后的司马集团和曹魏的博弈中,曹髦之死宣告了最后一支反司马势力的覆灭。也标志着魏晋禅代终成定局。

该书以司马懿及其家族篡夺曹魏政权的历史事件为背景,揭示了司马懿背后强大的同盟力量。作者给司马懿撕掉了反派的标签,给广大读者来全新认知司马懿的成功不是他一个人在奋斗的结果,也并非靠个人的隐忍,而是通过凝聚一个有着共同诉求的群体,逐步实现政治目标。此书通过强有考据的学术性和通俗性来成书,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完整的、鲜活的魏晋禅代故事,让读者在学到历史知识之外,我们以史为鉴,也还能从中学到一个人的成功是离不开团队合作的精神,也离不开对人心洞察的能力,这两项都是我们能走向成功的重要指标。

版权声明:
作者:zhangche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92283.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