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民营经济从“安心谋发展”到“大显身手”

2025年2月17日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是继2018年后时隔6年再次举行的最高规格民营经济专题会议。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复杂多变、民间投资连续两年负增长的背景下,这场座谈会不仅释放了稳预期、强信心的政策信号,更以“科技赋能”“法治护航”“政策落地”为核心,为中国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擘画了新蓝图。  

政策定调:从“延续性”到“战略性”的升级。座谈会强调民营经济已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政策支持“不会变、也不能变”。与2018年座谈会相比,此次会议更凸显战略高度:一方面,将民营经济定位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力量,要求其通过科技创新引领经济转型;另一方面,首次明确提出“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以法律形式固化政策承诺,消除“运动式治理”的隐忧。  

这种政策升级呼应了当前经济转型的迫切需求。2024年数据显示,民间投资下降0.1%,民营企业虽贡献了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但创新动能仍需进一步激发。座谈会将“科技含量”作为关键词,参会企业从高端制造向人工智能(如DeepSeek)、新能源(如宁德时代)、半导体等领域扩展,体现了国家引导民企向产业链高端攀升的战略意图。  

破局关键:从“政策出台”到“落地生根”的攻坚。尽管近年来支持民营经济的政策密集出台,但“融资难融资贵”“拖欠账款”“准入壁垒”等老问题仍制约政策实效。座谈会上,“抓落实”被反复强调,直指政策落地的三大痛点:  

一是执行机制缺位。部分地方政府存在“重国企轻民企”的惯性思维,政策执行易打折扣。对此,清华大学白重恩建议将民营经济支持成效纳入地方考核体系,并建立政策容错机制,破除“不敢为”的顾虑。二是法治保障不足。民营企业合法权益保护仍存短板。座谈会提出集中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等行为,并推动建立申诉与问责机制,旨在通过法治化手段稳定民企预期。三是要素获取不均。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如能源、交通)虽已向民企开放,但实际参与度仍低。国家发改委黄汉权指出,需进一步打破隐性壁垒,通过公平竞争激发民企投资活力。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期。民营企业座谈会以“政策延续性+法治化保障+创新驱动”的组合拳,为民营经济注入强心剂。但要让民企真正从“安心谋发展”转向“大显身手”,仍需在政策执行中破除“最后一公里”障碍,将“纸面红利”转化为“市场活力”。唯有如此,民营经济方能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坚实支柱。

版权声明:
作者:dingdi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92478.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