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立政德 躬身力行创实绩
新时代的领导干部如何树立正确政绩观?这个问题的答案,既镌刻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长卷中,也书写在新时代改革发展的壮阔征程里。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从焦裕禄“生也沙丘,死也沙丘”到黄文秀“将生命定格在扶贫路上,”正确的政绩观始终是跨越时空的精神坐标。站在新的历史方位,领导干部更需以史为镜、以民为本,在经世致用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答卷。
民为邦本:在枝叶关情中校准政绩坐标
孔子曰:“政者,正也。”这个“正”字的根基,在于以百姓心为心。北宋名臣包拯主政端州时,面对闻名天下的端砚,立下“不持一砚归”的誓言;明代海瑞赴任淳安知县,仅带一老仆、两书箱,粗衣蔬食而抚百姓。这些清官廉吏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政绩从来不是玉石金箔堆砌的虚华,而是百姓心中那杆秤称出的分量。
新时代的政绩观,正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绽放光芒。当十八洞村的石爬专老人用布满老茧的手在选票上按下红手印,当悬崖村村民顺着钢梯走下“天梯”拥抱新生活,这些生动的实践印证了老子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领导干部当深悟“治国有常,利民为本”的哲理,把群众家门口的积水坑、看病难的挂号单、老城区的旧管网,都当作检验政绩的试金石。
功成于实:在知行合一中锤炼政绩成色
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哲学命题,在政绩观上恰是破除虚妄的清醒剂。战国时期西门豹治邺,既破除“河伯娶妻”的迷信,又开凿十二渠引漳水灌田,用“一时之痛”换“万世之利”。这种求真务实的品格,恰如《盐铁论》所言“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道出了政绩观中最珍贵的实践品格。
当下个别地方出现的“盆景式调研”“打卡式走访”,本质上是对“知行合一”的背离。而塞罕坝三代人将荒漠变林海的绿色传奇,福建宁德“弱鸟先飞”的脱贫实践,则演绎着“道虽迩,不行不至”的实干哲学。这启示我们,真正的政绩不在总结报告的溢美之词中,而在工厂车间的机床轰鸣里,在田间地头的丰收笑颜中,在科研实验室的彻夜灯火中。
计利长远:在时空坐标中延展政绩维度
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分层筑堰法”测量地形,体现了古人治水的远见卓识。这种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在今天的雄安新区建设中得到新的诠释:先植绿后建城,先地下后地上,用“千年大计”的定力对抗短期政绩的诱惑。这正应了《吕氏春秋》所言“利虽倍于今,而不便于后,弗为也”。
面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课题,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积二十年之功,绘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壮美画卷;在科技创新领域,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代代科研工作者甘做奠基人。这些都在诉说着:领导干部当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像接力赛跑那样,一棒接着一棒跑,一茬接着一茬干。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领导干部当以“我将无我”的境界,涵养“政如农功,日夜思之”的勤勉,秉持“治不必同,期于利民”的智慧。当我们把政绩的种子播撒在人民沃土,把奋斗的足迹镌刻在时代征程,定能收获经得起历史检验、对得起初心使命的累累硕果。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