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述而篇(3)|孔子说忧虑
[原文]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译文]
孔子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听到义却不能身体力行,有缺点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忧虑的事。”
[解读]
修:指培养。
之:连词,作用是把主谓结构变成偏正结构。
讲:研究,讨论。
徙:迁移。此处指靠近义、做到义。
是:指示代词,在判断句中充当主语,指代“德之不修”到“不善不能改”这段话所讲的事。
春秋末年,礼乐崩坏。人们不修养仁德,不讲求学习知识,听到正义的呼声不能及时前去伸张,不好的行为也不能自觉地加以改正。对此,孔子万分忧虑。
[读后启示]
道义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基石,它指引着人们的行为,促使人们遵守公德、私德和职业道德,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道德德性是需要不断调整修炼而成,学问也是同理,世界不断的变化,一切也都不断地改变,无论是德行还是学问知识,都是如此。
孔子忧虑世间的不完美,慨叹世人不能自见其过而自责。
完美型人格通常对自己和周围的事物有很高的标准,追求卓越和完美。
他们非常关注细节,对任何小问题都可能感到不安,喜欢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
这类人对自己的责任和义务非常清楚,有强烈的责任感,总是尽力履行自己的承诺。
完美型人格的道德观念很强,他们遵循自己的价值观,有强烈的道德和伦理观念。
他们善于分析和批评,对自己和他人都有很高的要求。
由于对完美的追求和对他人的批判,完美型人格可能会显得内向和孤独。
完美是相对的,生活中很多事情无法达到绝对的完美。学会接受不完美,可以减轻压力,提高生活质量。
完美型人格常常给自己施加很大的压力,需要学会放松和减压的方法,如冥想、运动、旅行等。
由于内向和孤独,完美型人格可能不太善于表达自己的情绪。要关注自己的情绪,学会释放和处理负面情绪。
尽管完美型人格可能感到孤独,但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学会与他人分享和沟通,可以减轻孤独感。
追求完美可能会让完美型人格的生活变得单调,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可以丰富他们的生活,缓解压力。
完美型人格具有很多优点,但也需要注意自己的缺点。学会接受不完美,关注自己的情绪和与他人建立关系,可以让完美型人格的生活更加健康和幸福。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