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重走沉湖北干渠
阳春三月,我返乡回老家时,途经百里沉湖,路过军垦四号桥,站在北干渠道上,远远望去,往事历历在目,那些已逝的记忆陡然间被激活起来,在欣赏沉湖春天的美景时,再次体验了自己在此工作多年所收获的喜悦。
漫步沉湖北干堤,清新的空气与麦香扑鼻而来,夹杂着泥土的芬芳,阵阵春风吹过,我的心情十分愉悦。
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参加工作的第一站,是干驿区大湖公社(机构改革后就成了大湖乡政府),在这里一干就是近二十年。在我四十多年的工作生涯中,有一半的时间在这里工作,大湖真可称得上是我的第二故乡。
我是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农民的儿子,在党组织的关心培养下,全心全意为党为人民工作。在这里一直分管农业和水利工作,而且时间最长,对这片土地和人民群众有着深厚的感情,在平平淡淡的生活和平平凡凡的人生中,靠自己尽心尽力的工作,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爱戴。在基层工作的缎练,也得到了组织上的认可,成为了一名正式的国家干部,我的成长与进步,也确实离不开这片土地和人民。
大湖乡地处沉湖之滨,过去是十年九涝,是有名的七十二垸。每逄雨季,四水到塘,一片汪洋。沉湖本来就是一个自然湖泊,湖区面积达200多平方公里,其中80%的面积都在天门境内,大湖乡上万亩农田就在其中。春天里湖水清澈见底,蛙鸣阵阵,小鸟欢唱。夏天湖面宽阔,水草丛生,南风轻拂,荷香阵阵。夏秋时季,莲菱满湖,鱼虾成群,船只交织,稻花飘香。冬季里,湖水隐退,荷枯草黄,人们下湖捕鱼捉蟹,采挖莲藕,尽享丰收的喜悦。
到了六十年代未,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军垦农场,落实党中央的五七指示,同三十万天门人民一道,围湖造田,修渠筑路,就形成了现在的北干渠,中干渠,南干渠,并且还修建了沉湖五七泵站,百里沉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是沉湖一带的农田,仍然是地势低洼,几条干渠堤身矮小,北干堤沿岸海拨高度均为25米,地面与堤面落差为3米,属整个沉湖的锅底,防洪的压力仍然很大,那时候排涝的设施基本没有,我在这里工作的那些年,几乎每年都上北干堤排涝抢险,少则半月,多则一个月,蒋金福同志,他是本地人,对这里的海拨高度等情况了如指掌,为了彻底根治水患,提出了很好的治理方案,党委一班人及时釆纳了他的建议,痛下决心为民造福,加高培厚防洪大堤,新建了提水泵站,采取建拦水闸,实行等高截流,分断排水等措施,先后分三年,带领人民群众苦战了三个冬春,将北干堤海拨高度25米高,加高到26米高,27米高,最后一次达到28米高,堤面宽度为4米,举全乡之力,新建提水泵站十七座,总装机流量达到1180千瓦,每秒排水量达14立方米,做到了日降雨200毫米,排涝无忧,彻底根治了大湖的水患,十年九涝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人民群众高兴地说,低洼农田变粮仓,旱涝保收有保障,感谢恩人共产党,年年丰收都念郑书记。
当我再次来到北干堤上走走看看时,心情难以平静,过去的经历,记忆犹新,终身难忘。
怎能忘在北干堤的那些年,和老百姓一起风餐露宿,那时的党员干部总是冲在第一线,任劳任怨。
怎能忘,风里雨里排涝抢险的那些曰日夜夜,老区长蒋方坤只身堵口,不幸遇难,为党为民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沉湖驻军十一连全体指战员,涉河渡水帮助老百姓抢险筑坝,谱写了一曲曲军民如水情的战歌。
怎能忘,那些年党委一班人,团结战斗,克服了经济上重重困难,举全乡之力,修建泵站和拦水闸,废寝忘食,呕心沥血。
怎能忘,那些年用电,部队给予的大力支持,在沉湖水位居高不下时,快要破堤的紧要关头,人民解放军总是舍弃农场保农民,在第一时间拉闸限电,方便群众,百姓的利益至高无上。老百姓永远不会忘记基地的首长苗政委,园林场的蔡连长,供电所杨晓治班长,陈志祥等诸多同志与邓远祥的紧密配合,友好帮助和无私的奉献。洪水无情人有情,这么多同志在大湖人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忆。一想到这些,我的心情就久久不能平静,现在的幸福生活,农业的年年丰收,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呀。
站在北干堤上,我感慨万千,现在的北干堤,是堤高厚实,面宽跑车,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整个湖区是天蓝水清,植物茂盛,远看成方成块的农田,处处都是蛙声阵阵,麦浪起伏,豌豆花开,油菜花香,河渠沟塘纵横,水网密布,经络畅通,泵站林立,环境优美,农业兴旺,好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丰收景象。
写到这里,我赋诗一首。
北干堤上丛林盛,
鸟语花香复艳阳。
阵阵蛙鸣犁水响,
畦畦豆荚菜花黄。
农田万亩田园化,
鸣笛机车行对行。
百姓家家添福字,
丰年瑞兆谷盈仓。
随笔感言,写于武汉
郑汉兵,
2022年三月。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