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故事(12)

管仲的故事一连说了十几天,确实精彩异常。

之前的故事中,齐桓公想干啥,都问问管仲,然后管仲提出自己的想法,齐桓公就会听从或照做。

但,真实中,一个主意出来,君主不可能这么顺从地听谏。

历史上有很多君主听从大臣的建议后做成功的故事,也有大臣反复劝谏但君主不听,结果导致行动惨败甚至亡国的故事。

齐桓公执政初期,并不听从管仲的建议,吃了两次败仗;齐桓公执政后期,不听管仲的临终遗言,执意亲近易牙、竖刁与开方,结果,被活活饿死,死后六十七天无人收尸。

齐桓公执政后期的故事以前已经讲过,今天讲一个他执政初期,不听管仲建议,执意攻打鲁国,吃了败仗的故事。

齐桓公执政第二年,他又想打鲁国,管仲不同意:主公你刚继位,应该国内修政治,国外团结他国,等待时机再动才是上策啊。

鲍叔牙却说:乾时一战,鲁国已吓破了胆,我们只需再战一把,他就服帖了,我们可以对鲁开战,并且要速战。

齐桓公听了很高兴,关键时刻还是老师支持他啊。

然后,齐国倾尽全国之力,以鲍叔牙为主将出兵攻打鲁国,意在一战成功。

于是齐国和鲁国就有了一场“长勺之战”。

结果怎样呢?齐军败,鲁军胜。历史上以弱胜强的战例,长勺之战是其中一例。

而鲁国为啥能胜?中学课本有篇课文叫“曹刿论战”,详细说过始末,帮大家再复习一下这故事。

在长勺之战前一年,鲁国与齐国在乾时会战时吃了败仗。

鲁庄公感到齐国定会举兵来袭。于是,加强了军队的训练,还疏浚了曲阜以北的洙水,以此作为天然屏障,保卫国都的安全。

听到齐国大军压境的消息,鲁庄公就开始发动群众:若谁有退敌高招,不论身份地位,尽管来讲。

君主如此姿态,还真招来了一人:曹刿,一个住在曲阜郊野的普通村夫。

曹刿来时,村子里的人都笑他:国家大事,那是吃肉的人该管的事,你去凑啥子热闹?

曹刿却不以为然,说:吃肉的那些人,没有见识,他们不懂如何救国。

鲁庄公见到他,问:先生,有什么指教啊?

曹刿问道:主公靠什么应战呢?

庄公笑了笑:你看吧,我不吝啬华衣美食,只要能为国家做贡献的,我都会赏赐他们。

曹刿说:小恩小惠又普及不到老百姓,他们是不会听从于您的。

庄公又说:我祭祀祖宗神灵,好东西一样都不少,又不虚报瞒报,诚实守信,神灵也该降福的。这些小信用未必能感动神灵。但是,大小案件,我即使做不到明察秋毫,也必定会合情合理的予以处置。

曹刿笑道:这还差不多,主公尽到了人君的本职,可以和齐国决战了,小民希望能跟随主公作战。

就这样,鲁庄公带着曹刿上了前线,并将鲁军驻扎于长勺,因为此处进可攻退可守。

齐军这边呢?鲍叔牙与诸将因为经历过乾时之战,情绪上都志在必胜的样子。

于是,擂鼓约战,展开猛攻。

鲁庄公看齐军来势汹汹,拿起令旗正要下令迎战,曹刿急忙拦住:主公,暂时不可啊。

鲁庄公于是命令鲁军监守阵地,只让弓弩手射箭。

齐军受到鲁军弓箭的阻挠,只得后撤。稍作休整,鲍叔牙下令第二次击鼓,展开进攻。

鲁军这边呢?曹刿仍劝鲁庄公不要迎战,继续固守阵地。

齐军发起猛烈进攻,但攻不进鲁军阵内,只好退回原地。

没多久,鲍叔牙第三次下令击鼓,再次展开进攻。

曹刿对鲁庄公说:可以了!

于是鲁庄公令旗一挥,鲁军潮水般涌了过去。鲁庄公亲自擂鼓,鼓声震天响。

鲁军将士听到鼓声,个个如猛虎下山,瞬间将齐军冲得七零八落。

鲁庄公见势,异常兴奋,想带头趁胜追击。

曹刿说:不可以。然后跳下车子,看了看齐军的车辙印迹,又跳上车子向远处望了望,说:可以了!

鲁庄公疑惑,这家伙,奇奇怪怪的,搞啥名堂呢。

长勺一战,鲁军勇猛异常,大败齐军。一雪乾时之辱,国势为之大振。

打胜回宫,鲁庄公感觉像做梦一样,这仗赢得不真实啊。

就招来曹刿问原因:你来说说,我们鲁军怎么就胜了呢?不应该啊!

曹刿笑着回答:作战嘛,确实靠勇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就有些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失了。对方的勇气消失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大国军力是不容易估计的,别看他们败了,难保不会杀出伏兵。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痕迹混乱了,看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知道他们是无序逃跑,那是真的败了,所以才下令追击。

由于这场胜仗,曹刿被鲁庄公重用。

同样,由于这场败仗,管仲被齐桓公信任。齐桓公认识到管仲的正确和自己的错误,开始重视管仲的建议。

版权声明:
作者:ht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92625.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