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解读|第四十回 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

《红楼梦》第四十回,刘姥姥进大观园,贾母在大观园连摆两场盛宴,金鸳鸯三次宣告牙牌令,场面特别欢快热闹。这一回里,家具的精巧、建筑的宏伟、园林设计的巧妙、摆饰的别致、服装的华丽,还有贾府的美食、佳酿、玩乐,全都一一展现出来了。

大观园里真是匠心独运,设计了水道,人们可以坐着船游园,就像是在画中游一样。家里还有专门的驾娘来撑船,真是让人眼界大开!作者笔下的荣华富贵,跃然在了纸上。

宝玉一听有好事,立马就跑了进来。只见琥珀站在屏风前,急得跟猫抓似的,说:“快去吧,贾母正等着你去商量事呢!”贾母想找她最心爱的孙子宝玉来商量怎么筹办这个宴会。

宝玉一到上房,就看见贾母正和王夫人、众姐妹们围坐在一起,商量着怎么给史湘云还席。宝钗替湘云做东,请大家吃了顿螃蟹大餐,现在轮到湘云来回请了。

宝玉灵机一动,说:“我有个好主意!既然没有外客,咱们就别那么拘谨。吃的东西,谁爱吃什么就做什么,别提前定好样数;座位也别按桌席排了,每人跟前摆一张高几,上面放一两样自己爱吃的菜,再加个什锦攒心盒子,自己想喝什么就自己倒,这样才有趣!”

古代大户人家吃饭非常讲究,圆桌一摆,座位要按辈分分主次,儿媳妇们还得站在旁边伺候。宝玉觉得这样太没意思了,就想破破这个规矩。他说:“就别按桌席坐了,每人跟前摆一张高几,多自在!”

《红楼梦》中,主人喝酒的时候,都是下人忙着倒酒。宝玉却希望每人面前放一个“自斟壶”,就不用丫头们忙前忙后了。这感觉,就像现在的自助餐一样,轻松又惬意。宝玉觉得,既然要玩,就要玩得开心,别那么多礼数束缚着大家。其实,作者心里也盼着人性的自由,觉得有些礼教与规矩,太死板。

贾母一听宝玉的主意,立马就乐了。别看贾母是一家之主,其实她也不喜欢繁文缛节。按理说,她应该不允许这么没规矩的,毕竟刘姥姥也算是外客。贾母却觉得这个孙子的建议特别有趣。看来贾母心里也藏着一个没完成的青春梦,所以她总是鼓励孙子、孙女们去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

于是贾母吩咐厨房:“明日就拣我们爱吃的东西做了,按着人数装好盒子。早饭也摆在园里吃。”他们打算在大观园里摆早饭,然后一整天都在里面玩乐。

中国古代的戏剧和小说里,凡是游园的时候,都是人性解放的时候。花园就像是一个与儒家文化不同的天地,是老庄思想的乐园,让人心旷神怡。

李纨为游园备船

商议间,天色已晚,掌灯时分,一夜无话。次日清晨,天边刚泛起鱼肚白,众人便起了床,这日天气格外清朗,阳光明媚。人都到齐了,地点也选得恰到好处,加上这好天气,大家的游兴高涨。

李纨清晨第一个起身,瞧着老婆子、丫头们忙活,扫着满地的落叶,就像给大地换新装,又擦抹着桌椅,预备着茶酒器皿,一切显得井井有条。“扫落叶”这一景,不觉间点出了秋天的韵味。

就在这时,丰儿带了刘姥姥和板儿走了进来,丰儿是王熙凤的贴身丫头,刘姥姥夜里就住在王熙凤家。丰儿一开口便说:“大奶奶,您可真忙!”

李纨笑着回应:“我说你昨儿急着要去,却没能去成,今儿可算如愿了。”刘姥姥也笑着答道:“老太太留我,让我也来凑个热闹。”

丰儿手里拿着几把大小不等的钥匙,说道:“我们奶奶说,外头的高几恐怕不够用,不如开了楼,把那些收着的东西拿下来使一天罢。”想必大家都知道,以前的仓库多半建在楼上,人们住在一楼,二楼全是库房,取东西时还得用梯子。

丰儿接着又说:“奶奶原该亲自来的,因和太太说话,就请大奶奶开了库房,带着人搬东西。”库房平时都是这些儿媳妇、孙媳妇管着的。李纨便命素云接了钥匙,又吩咐婆子出去叫几个二门上的小厮来帮忙。李纨站在大观楼下往上看,指挥着人上去开了缀锦阁,一张一张地往下抬东西。

小厮、老婆子、丫头们一齐动手,忙得不亦乐乎,一口气抬了二十多张茶几下来。“缀锦阁”和“大观楼”,都是库房,一些精巧的食器都放在缀锦阁里,大观楼放大件家具。富贵人家东西真全,简直能开间超市了。光看李纨这边的库房,茶几就搬了二十多张下来,让人应接不暇,眼花缭乱。

李纨嘱咐道:“大家小心点,别慌慌张张的像鬼赶似的,仔细碰了那些细雕花的牙子。”说着,又回头对刘姥姥笑道:“姥姥,你也上去瞧瞧。”刘姥姥一听,心里非常兴奋,拉着板儿就登梯上去了。她大概非常好奇,想看看有钱人家屋子里到底藏了些什么贵重物品。

一进库房,只见里面乌压压的堆着些围屏、桌椅、大小花灯之类的东西,刘姥姥虽不大认得,只见五彩炫耀,各有奇妙之处。她不禁念了一声佛,便下来了。刘姥姥进去后,被眼前的东西惊得说不出话来,只能用“乌压压”三个字来形容库房里东西多。乡下人看到这些东西简直是大开了眼界,让人心醉,刘姥姥忍不住念了一声“阿弥陀佛”。

大家不要忘了刘姥姥的重要性,有她在,才能热闹起来。因为贾府里的人不觉得新奇,刘姥姥是个陌生人,她眼里的一切都充满了惊喜。

之后,大家锁上门一齐下来。李纨又说:“恐怕老太太高兴,干脆把船上的划子、篙桨、遮阳幔子都搬下来预备着。”大观园一盖好就备了船,因为有水道方便。

众人答应着,又开了库房,一一搬了下来。李纨又命小厮传驾娘们到船坞里撑出两只船来。这“驾娘”,就是专门负责驾船的女性,她们平时可能不怎么忙,游湖的时候出来划划船。

刘姥姥博众人笑

李纨正忙着安排事,见贾母带着一群人浩浩荡荡地进来了。赶忙迎上去,笑盈盈地说:“老太太今儿高兴,这么早就过来了。我还以为您还没梳洗,正摘了菊花准备送去。”

贾母每天梳洗完毕,儿媳妇、孙媳妇们都会挑园子里最好的花送去问安,贾母也会高高兴兴地戴上。

说着,碧月早就捧过来一个大荷叶形状的翡翠盘子,里面满满当当盛着各色折枝菊花。贾母挑了一朵大红的簪在鬓上,老人家就喜欢这大红大绿的,看着喜庆。

贾母正戴着花,一回头看见了刘姥姥,忙笑着招呼:“过来,我也给你戴上花。”话音刚落,凤姐就拉着刘姥姥过来了,笑道:“让我来打扮打扮你老人家。”说着,就把一盘子花横七竖八地插到了刘姥姥头上。贾母和众人都笑得合不拢嘴,刘姥姥也笑道:“我这头,真是修了福了,今儿个这么体面。”众人都打趣说:“你还不快摘下来摔她脸上,你被打扮成了老妖精了。”

其实,刘姥姥心里明白,知道大家在捉弄她。可她,非但不生气,反而感恩戴德地说:“我这头怎么修了这么大的福,还有人帮它插花呢。”人生有时候就是这么奇妙,换个心态就能乐在其中。刘姥姥想,既然大家是来玩的,那就索性玩个痛快。

她还笑道:“我虽老了,年轻时也是风流人物,爱个花儿、草儿的。今个老风流一回才好!”大家都以为是凤姐捉弄了刘姥姥,其实刘姥姥也乐在其中。对她来说,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贾家的一点小恩惠就能让她家日子好过些。她走的时候,可是带走了好几车的东西,光是皇宫里的料子“软烟罗”就带了一整匹,这可是贾家放了四代都舍不得用的好东西。

说笑间,一行人来到了沁芳亭。丫环们抱了个大锦褥子来,铺在栏杆榻板上,生怕贾母靠着硬。贾母倚柱坐下,又让刘姥姥也坐在旁边。刘姥姥,一个乡下的穷老太太,在贾家这样的官宦家里,却能跟贾母像朋友一样坐着聊天,一点阶级辈分的感觉都没有。大观园让人忘了身份地位,所有人都回归了本真。

贾母笑着问刘姥姥:“你觉得这园子怎么样?”刘姥姥双手合十,念佛说道:“我们乡下人到了年底,都爱进城买年画。”

乡下人一年到头辛辛苦苦,到了过年,家里总得贴张年画,图个吉利,也让家里看起来富贵、喜气、漂亮些。这些年画,内容多半和戏剧有关,都是先手工刻在木板上,再印刷出来,因为能大量印,所以卖得特别便宜。

说起来,天津的“杨柳青年画”,苏州的“桃花坞年画”,都是出了名的。

刘姥姥接着感慨:“我们平时闲聊,都说要是能去画里的世界逛逛就好了。心想那画儿里的景都是假的,哪有这真地方美。谁知我今天一进这园子,比那画上还强十倍呢!要是有人能照着这个园子画一张,我带回家给他们瞧瞧,死了也值了!”

在乡下人眼里,最美的就是画里的世界,刘姥姥到了大观园,才知道原来还有比画里更美的地方!“死了也值”,就是说死也瞑目啦!

贾母一听,指着惜春笑道:“你瞧我这小孙女,她就会画。等明天让她画一张怎么样?”那时候惜春大概也就十二三岁,工笔画画得很好。刘姥姥一听,赶紧跑过来拉着惜春的手说:“我的姑娘!,你这么小年纪,长得又这么俊,还这么能干,怕不是神仙托生的吧!”

贾母稍作歇息,便打算带着刘姥姥四处逛逛。往常她进园子,不过是在某个地方坐坐,瞧瞧就走了,但今天,她要领着刘姥姥把园子的每个角落都走个遍。

头一处,她们来到了潇湘馆。一迈进门槛,只见两边翠竹成荫,夹道相迎,地上青苔密布,中间一条羊肠小道,是用小石头拼出图案铺就的,只能容一人通过。潇湘馆是黛玉的住处。黛玉孤傲清高,不爱那些花红柳绿的俗气,所以这里满眼都是竹子。喜欢热闹的人,院子里不会有许多青苔,黛玉不喜与人往来,自然就“布满了苍苔”。

刘姥姥见状,赶紧让出路来,让贾母和众人先走,自己却走土路。琥珀眼疾手快,一把拉住她说:“姥姥,您走上面,小心苔滑摔了。”秋天的早上霜露重,土地上泥泞不堪,容易滑倒。

刘姥姥摆摆手笑道:“不妨事的,我们走惯了的,姑娘们只管走你们的,可别让绣鞋沾了脏。”她心疼那些漂亮的绣花鞋,觉得踩在泥路上就糟蹋了。谁知她只顾着和上头的人说话,不防脚下一滑,“咕咚”一声,摔了个四脚朝天。也不知道她是真踩滑了,还是故意逗大家玩,反正这一摔,把众人都逗乐了。

小丫头们不懂事,看到老太太摔跤,觉得好玩,拍手哈哈大笑。贾母笑骂道:“小蹄子们,还不快去搀起来,只站着笑。”贾母心里明白,老人摔跤可不是小事。

说话间,刘姥姥已经爬了起来,自己也笑了,说道:“才说嘴就打了嘴。”刘姥姥整天在田里劳作,身子骨硬朗得很。这“才说嘴就打了嘴”,意思就是她刚才还吹嘘自己不会摔跤,结果转眼就跌倒了。贾母关切地问:“可扭了腰没有?叫丫头们给你捶一捶。”要是贾母自己摔一下,那可不得了。

刘姥姥笑道:“哪里就这么娇嫩了。我那一天不跌两下子,都要捶起来,那还了得。”贾母走多点路就要人捶腿,可刘姥姥心想,我每天在田里不知道要摔几次呢,每次都要捶那还怎么干活。

人世间,没有绝对的好或不好。有时候我们笑话那些养尊处优、不知道民间疾苦,可也许他们是真的不知道。就像皇帝的故事一样,他听说老百姓没饭吃饿死了,就问为什么不吃肉呢?大家都笑话他傻,可有时候你也会为他难过,因为他从小在皇宫里长大,真的不知道老百姓没饭吃就不可能有肉吃。这要怪,就只能怪教育他的人没教好。社会的各阶层之间长期缺乏对话,就会闹出这种荒谬的笑话来。

参观黛玉的住所

紫鹃提前打起了帘子,贾母众人一进来便坐下了。林黛玉亲自端着个小茶盘,上面放着一盖碗茶,恭恭敬敬地递给贾母。

要知道,贾母一来,林黛玉肯定得亲自倒茶,毕竟这是她的外祖母,礼节和辈分可不能马虎。王夫人见状赶忙说:“我们不吃茶,姑娘别倒了。”不然,林黛玉还得给王夫人也倒上一杯,每个长辈都得奉茶,这是规矩。

林黛玉听了王夫人的话,便吩咐丫头把自己窗下常坐的那张椅子挪到下首,请王夫人坐下。按照礼节,王夫人自然应该坐在贾母的下首。

刘姥姥瞧见窗下案上摆着笔砚,书架上又堆满了书,不禁说道:“这必定是那位哥儿的书房了。”贾母笑着指了指黛玉说:“这是我这外孙女的屋子。”刘姥姥这才仔细打量了黛玉一番,笑道:“这哪里像个小姐的绣房,简直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对刘姥姥来说,她实在难以想象女孩子的房间怎么会是这个样子,如此肃静,到处都是笔墨纸砚。这一细节也透露出贾府的女孩子都是爱读书的。

贾母没见着宝玉,便问:“宝玉怎么不见人?”丫头们回答说:“在池子里船上呢。”贾母又问:“谁又预备下船了?”李纨赶紧答道:“才开楼拿几子,我怕老太太高兴,就预备下了。”贾母听了正想说话,这时有人回禀说:“姨太太来了。”贾母众人站起来,也只有薛姨妈来的时候,贾母才会站起来,因为薛姨妈是外客。

只见薛姨妈进来了,一边坐下一边笑道:“今日老太太高兴,这么早就来了。”贾母笑道:“我才说来迟了的要罚他,不想姨太太就来迟了。”这话里带着几分玩笑的意思,像是在说,我刚才还说谁来晚了要受罚,结果你就来了。

说笑了一会儿,贾母见窗上的纱颜色旧了。贾母总说自己眼睛花了、耳朵聋了,可她这眼睛还是挺明亮的,连林黛玉窗纱该换了都注意到了。窗纱常年日晒雨淋的,容易褪色。贾母这么一说,管家的人都紧张起来了,生怕自己不够尽心。

林黛玉可是贾母最疼的外孙女,她的窗纱旧了怎么没人去换呢?其实贾母说这话也挺小心的,不能说得太重了。她跟王夫人说:“这个纱,新糊上的时候好看,过了一段时间就不翠了。这个院子里头又没有个桃杏树,这竹子已经是绿的了,再拿这绿纱糊上反而不配。我记得有四五样颜色糊窗的纱,明日给他把这窗上的换了。”

这“翠”和“绿”可不一样,“翠”色里透着更多的光亮,就像初春柳叶刚刚冒出来的颜色一样发亮,时间久了那绿色就会变暗,没那么翠了。林黛玉不喜欢桃花、杏花那些太艳的东西,潇湘馆里全是竹子,一片绿色。

贾府的第一代可是非常厉害的,贾母很讲究,记性也好。贾母嫁进来的时候可是管家的,那时候仓库里有四五种颜色的纱。既然有不同的颜色,就别再用绿色了。贾母一交代,凤姐立刻就回答说:“昨日开库房的时候,我看见大板箱里还有好几匹银红蝉翼纱,有各样折枝花样的,也有流云卍福花样的,还有百蝶穿花花样的,颜色又鲜明又好看,纱又轻又软。我拿了两匹出来做了两床绵纱被,想来一定是好的。”

凤姐这里有点想掩饰的意思,因为老太太的话有点重了,她就赶紧表示其实早就已经准备给黛玉换窗纱了。王熙凤可是很会做人的,这时候她一定要表示自己没有偷懒。可是这个“蝉翼纱”她恰恰就说错了。

凤姐刚讲完,贾母就给她顶回去了:“呸!人人都说你没有不经过不见过的,连这个纱都不认得?明日还说嘴。”薛姨妈就替王熙凤辩白说:“凭他怎么经过见过,她如何敢比老太太呢。老太太何不教导了她,我们也听听。”凤姐也撒娇道:“好祖宗,教给我罢。”

蝉翼纱和软烟罗

贾母笑着对薛姨妈众人说:“那块纱,年纪比你们还大。难怪她认成蝉翼纱,确实有点像,不懂的,都以为是蝉翼纱。其实它正经名字叫‘软烟罗’。”如今,恐怕再也找不着“软烟罗”这种料子了,名字好听,可它到底啥模样,我们也不太容易知晓。

绫、罗、绸、缎,这是四种不一样的纺织品,“罗”是夏天用的丝织料子。就像中国美术史上的名作《簪花仕女图》里,那透明、能透出仕女手臂的料子,那就是“罗”。

凤姐说:“这名儿真好听。可我都这么大了,纱罗也见过好几百样,从没听过这名字。”贾母笑着回她:“你能有多大年纪,见过几样稀罕物儿,就敢夸口了。”贾母平时很少说这样的话,今儿个有点得意,似乎也想让她们知道,老年人也是有两把刷子的。

她说:“那软烟罗只有四种颜色:一种是雨过天晴的蓝,一种是秋香色,一种是松绿,还有一种就是银红。要是做成帐子,糊了窗屉,远远看着,就像烟雾一样,所以才叫‘软烟罗’。那银红的,又叫‘霞彩纱’。现在皇宫里用的府纱,都没这么软厚轻密了。”贾母不经意间露了一手,细说“软烟罗”,显出了她的见多识广。

“雨过天晴”,就是下过雨后,天空的那种蓝。中国的色彩学和西方大不一样。西方的色彩学,讲究的是用科学去判定冷色暖色,或者在光波上看波长,红色和蓝色的波长不一样,用科学的方法测定光谱。中国的色彩学认为,色彩在大自然里,和光一起,是个变化的过程。“雨过天晴”那个色,根本很难形容不出来。

“秋香色”现在还有很多人用。秋天的颜色,是从绿变黄,秋香色就是黄绿之间的一种色,黄多少、绿多少,说不上来,因为它一直在变。大家可以想想,北方的秋天,走进森林,绿色越来越少,黄色越来越多。秋香色,讲的就是初秋的颜色。小姑娘们很少穿秋香色,可人到了某个年纪,会慢慢喜欢上秋香色,好像在繁华之后,想慢慢静下来。“秋香”,是一个季节的感觉,这儿却用来形容色彩。

“松绿”,这个绿不只是绿色,是松树上那种暗暗的绿。“霞彩”,是银红色,就像晚霞的颜色。

贾母作为过来人,感慨时光不再,现在连皇帝用的都没当年的好,有点没落的感觉。她特别珍惜这些软烟罗,舍不得用,一直放在库房里。表面上她笑称自己是老废物了,可姜还是老的辣,她一讲起典故来,大家都能看出她的精明能干。

薛姨妈笑着说:“别说凤丫头没见过,连我也没听过。”凤姐儿一边说话,一边早就命人去取了一匹来。你看,凤姐多机灵,贾母在介绍软烟罗,她马上让丫鬟去取一匹来证实,也让贾母觉得自己的话得到了印证。

贾母说:“可不是这个!原先只是糊窗屉,后来我们拿这个做被、做帐子,试试也挺好。明儿就找出几匹来,拿银红的给她糊窗子。”凤姐儿答应了,众人都看了,赞不绝口。刘姥姥也眯着眼看个不停。

乡下人大概从没见过这么细薄、透明的料子,念佛说道:“我们想拿它做衣裳都不能,却拿来糊窗子,岂不可惜?”这又是乡下人的想法。贾母就跟她说:“做衣裳不好看,太透了。”

凤姐忙把自己身上穿的一件大红绵纱袄子襟儿拉了出来,给贾母、薛姨妈看:“看我的这袄。”贾母、薛姨妈说:“这也是上好的了,是现在皇宫里用的内造,竟比不上这个。”现在皇宫里用的内府造的东西,还比不上这个软烟罗。凤姐说:“这个薄片子,还说是内造上用的,竟连这个官用的也比不上了。”王熙凤的内衣料子竟然是皇宫里的东西,可见贾家声势之浩大,可她还是有点抱怨,当年的软烟罗不过是做官人家用的,却比现在皇宫用的还要好,有点一代不如一代的感觉。

贾母说:“再找一找,只怕还有青的。若有时都拿出来,送这刘亲家两匹,做个帐子挂。剩下的配上里子,做些夹背心子给丫头们穿,别白放着霉烂了。”

软烟罗是贾家四代之前的珍藏,在仓库放了快一百年了,大概都快烂掉了,贾母随手就给了刘姥姥。贾母好像忽然明白了什么,她决定不再收着那些东西了,这些东西不拿出来用,就荒废和糟蹋了。贾母此时有种奇怪的感伤,荣华富贵四代之后,她忽然发现当年舍不得用的东西都快发霉了。

创业到巅峰,她看到了繁华,也隐约感觉到了繁华的无常。她觉得生命不能永恒,至少不要把好东西白白糟蹋了。这虽然是在说物质,可精神世界也一样。无常的生命那么短暂,为什么要去糟蹋这个生命呢?她好像在鼓励年轻的孩子们在大观园里好好过他们的青春生活,而她自己也在借此回忆过去。

凤姐忙答应了,仍命人送去。贾母起身,笑道:“这屋里窄,再往别处逛逛。”刘姥姥就念佛说:“人人都说大家子住大房子。昨日见老太太正房,配上大箱、大柜、大桌子、大床,果然气派。那柜子比我们那一间房子还大、还高。”刘姥姥一连串用了好几个“大”字来形容贾母房间的气派。

乡下人从来没见过那么大的柜子,那个空间比例把她惊到了,因为乡下人的房子很窄小,都是矮矮的,贵族家里的柜子确实非常大。就像巴黎的东方美术馆里,有一个明朝的柜子,比现在的房子都高。

“怪道后院子里有个梯子。我想,又不上房晒东西,预备个梯子做甚?后来我想起来了,定是为了开顶柜收放东西,没梯子,怎么能够得着呢?”乡下人的梯子就是用来晒菜的,后来她才知道,这些大柜子、大仓库,没梯子是上不去的。“如今又见了这小屋子,比大的还更齐整了。满屋里的东西都好看,我越看越舍不得离开这儿了。”刘姥姥发现了另一种美,虽然她连名字都叫不出来,可是越看越舍不得走。凤姐就说:“还有更好的,我都带你去瞧瞧。”说着,一行人就离开了潇湘馆。

刘姥姥逛大观园,一样一样地慢慢欣赏,见到的都是她生命里从没见过的东西。刚才看到的潇湘馆只是开始,等会儿还要去探春、惜春、宝钗的房间。借着刘姥姥的眼睛,我们一起参观大观园。

在这之前,大观园对我们来说只是个抽象的符号,我们并不知道潇湘馆里有什么,秋爽斋里有什么,蘅芜苑里有什么。如果让我们用文字来描述自己的房间,你不一定能讲清楚,可是用一个外来者的眼睛去看,可能会更清楚,因为在陌生的环境里,人的观察和记录是有细节的。这是一个非常精妙的文学写作手法。

捉弄戏耍刘姥姥

远远瞧见池中一群人正忙着撑船,贾母笑着说:“他们船都备好了,我们就坐上去玩玩。”说着,一行人便朝紫菱洲蓼溆那边走去。紫菱洲就像是个人工小沙滩,边上长满了蓼草,所以得了蓼溆这个名字。

快要到池边,见几个婆子手里都捧着精美大食盒走来。食盒上用的是“捏丝戗金”手艺,就是在红色或黑色的漆底上,用针或刀尖刻出细细的花纹,再填上胶,贴上金箔,金光闪闪的花纹就跃然其上,上面还有五彩斑斓的彩绘。

凤姐一眼就看出这是送早饭的,忙问王夫人:“早饭摆哪儿吃?”王夫人说:“老太太说摆哪就摆哪。”王夫人向来是个没主见的,上头有能干的贾母,下头有能干的凤姐。贾母听见回头说:“你三妹妹那儿挺好,你就带人过去摆,我们坐船过去。”让凤姐她们走陆路去探春那儿摆早饭,贾母领一众则坐船过去。

凤姐一听,转身就带着李纨、探春、鸳鸯、琥珀还有端饭的人,抄近路到了探春住的秋爽斋,在晓翠堂上摆开了桌案。秋爽斋里房间多,晓翠堂就是其中之一。

鸳鸯笑着打趣说:“平时总说外头老爷们吃饭喝酒都有个讲笑话的‘篾片相公’,今天我们也得了个女篾片了。”清朝时,老爷们吃饭喝酒总得有个人讲笑话逗乐,那叫“篾片相公”。鸳鸯这意思就是说刘姥姥来了。李纨老实巴交的,听了这话不明白。凤姐儿却一听就懂,笑着说:“今天就拿她逗逗乐。”两人就这么商量好了。李纨笑着劝她们:“你们净做调皮事,又不是小孩子了,还这么淘气,小心老太太说你们。”李纨不喝酒的时候规规矩矩,说话也厚道。鸳鸯说:“不关你的事,有我呢。”

正说着,贾母一众就来了,大家随便坐下。丫环先端了两盘茶来,大家喝完茶。凤姐手里拿着西洋布手巾,裹着一把三面镶银的乌木筷子,按照人数和席位一一摆好。那西洋布手巾,就是现在用的毛巾,那时候可是要进口的,国产的布手巾吸水性不强。贾府里好多东西都是舶来品,钟、手巾、肥皂等之类的。

贾母说:“把那张小楠木桌子抬过来,让刘亲家坐我旁边。”众人一听,忙把桌子抬了过来。凤姐一边给鸳鸯使眼色,鸳鸯一边拉着刘姥姥出去,悄悄嘱咐了她一番话,又说:“这是我们家的规矩,要是错了,我们就笑话你啦!”鸳鸯这是在骗刘姥姥,跟她说了些吃饭的规矩。

一切都安排好了,大家又坐回原位。薛姨妈已经吃过饭了,就坐在一边喝茶。贾母带着宝玉、湘云、黛玉、宝钗坐一桌,王夫人带着迎春姐妹三个坐一桌,刘姥姥就挨着贾母坐。贾母平时吃饭,旁边都有小丫环拿着漱盂、麈尾、巾子、手帕这些东西候着。今天鸳鸯不当这差了,却偏偏接过麈尾来拂着。麈尾就是用鹿类动物的尾巴做的赶苍蝇的东西,现在常说的“拂尘”。

丫环们知道鸳鸯要捉弄刘姥姥,都躲开了。鸳鸯一边站着伺候,一边悄悄对刘姥姥说:“别忘了!”刘姥姥说:“姑娘放心。”刘姥姥坐下后,拿起筷子来,感觉沉甸甸的,不顺手。原来是凤姐和鸳鸯商量好了,专门给刘姥姥拿了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别人用的都是三面镶银的乌木筷子,比较轻,可她这筷子又重又华丽。

刘姥姥见了说:“这筷子比俺那里的铁锨还沉,哪里拿得动它。”这是乡下人的粗话,意思是说筷子太重了,根本拿不起来。大家一听都笑了起来。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个盒子站在一旁,丫环上来揭开盒盖,里面放着两碗菜。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却偏偏挑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

贾母轻轻说了声“请”,刘姥姥就像听到发令枪一样,站起身来,高声唱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原来,这是鸳鸯跟刘姥姥开的一个小玩笑,说她们家有规矩,吃饭前老太太一说“请”,客人就得站起来应答。刘姥姥信以为真,就这么来了一句。其实,贾家没有这样的规矩,大家都愣住了,等回过神来,全屋子人笑得前仰后合,饭都吃不下去了。

我们来看看曹雪芹是怎么写这哄堂大笑场面的,他就像现在的电影导演,手里的摄像机一扫,每个人的反应都活灵活现:“史湘云笑得最夸张,一口饭直接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趴在桌子上直喊‘哎哟’,好像连呼吸都忘了;宝玉更逗,直接滚到贾母怀里,贾母搂着宝玉笑得合不拢嘴,直叫‘心肝’;王夫人笑得手指着凤姐,话都说不出来了;薛姨妈也撑不住,嘴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一歪,直接扣在了迎春身上;惜春更是离谱,离了座位,拉着奶母说要揉揉肠子,笑得肚子疼。”

这连续七八个场景,曹雪芹就像画画一样,一个接一个地描绘出来。他特别冷静,别人笑得翻天覆地,他却能细细描绘每个人的反应。史湘云心直口快,第一个就喷饭了;林黛玉身体弱,一笑就岔气了;宝玉爱撒娇,直接滚到祖母怀里了。每个人的反应都那么自然,完全符合他们的性格。这种场面在文学里可不好写,一不小心就会显得粗俗,变成闹剧。但曹雪芹写得活灵活现,让整个场景都充满了活力,戏剧效果十足。

“地下的人一个个都弯着腰,有的躲出去蹲着笑,有的忍着笑上来帮姊妹们换衣裳。只有凤姐和鸳鸯两个人,像导演一样,特别冷静,还在继续捉弄刘姥姥,一个劲儿地让刘姥姥继续说。”

刘姥姥拿起筷子,却感觉不听使唤,又念叨着:“这里的鸡也俊俏,下的蛋也小巧,怪好看的。我且戳一个尝尝。”说着,她的乡下口音就冒出来了,其实她是想说用筷子扎一个蛋来吃。众人刚止住笑,一听这话又乐开了,贾母笑得眼泪都出来了,琥珀在后面轻轻给她捶背。

贾母笑道:“这肯定是凤丫头这个促狭鬼捣鼓的,快别听她的话。”凤姐儿笑嘻嘻地说:“这一两银子一个,你快尝尝吧,冷了就不好吃了。”

刘姥姥便用筷子去夹,蛋在碗里滑来滑去,怎么夹也夹不起来。她忙活了半天,好不容易撮起一个来,刚要伸长脖子去吃,那蛋却像长了腿似的,滑下来滚到了地上。这蛋在碗里就像是个调皮的孩子,怎么戳也戳不起,怎么捞也捞不起。

刘姥姥忙放下筷子,要亲自去捡,早有眼疾手快的下人捡了出去。刘姥姥叹了口气说:“一两银子,也没听见个响,就没了。”这是乡下人的真实反应,还没吃到嘴就不见了,她觉得怪可惜的。

这场戏真是不好写,如果刻意去卖弄这些细节,就容易变成闹剧。作者写这种热闹滑稽的场景时,冷静而节制地一点一点写出人们大笑的过程。

众人已经没心思吃饭了,都看着刘姥姥取乐。贾母又说:“谁这会子又把那双筷子拿出来了,又不是请客摆大筵席。都是凤丫头指使的,还不快换了去。”贾母是主人,刘姥姥是她留下来的客人,所以她要有主人的分寸。她虽然也觉得好笑,但她的身份绝不能跟着起哄,必须要责备底下的人。

下人原本没准备送象牙筷子,是凤姐和鸳鸯拿来的。一听贾母这么说,忙收了回去,换上了一双乌木镶银的筷子。她们是为了逗刘姥姥的,也趁机让我们知道了贾家的家常宴会是用乌木镶银的筷子,大宴会时大概才用象牙镶金的筷子。

这一回里,软烟罗、筷子、船这些大户人家玩乐的精致东西都纷纷出场,可见贾家排场之大。刘姥姥看了说:“去了金的,又是银的,到底不及俺们那个顺手。”她忽然觉得做乡下人也挺好,乡下人就用竹筷子,她觉得那个才好用、顺手。

刘姥姥在这里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我们通过她的眼睛看到了所谓的富贵。她对环境不熟悉,才觉得处处都新鲜,富贵人家的讲究才得以一一呈现。不过这讲究也带着点反讽意味,吃饭用的象牙镶金、镶银的筷子,其实并不好用。可见过了头的富贵,已经不再是享乐了,而是在给自己添麻烦。

凤姐说:“菜里若有毒,这银子筷子下去了,就试得出来。”因为银碰到毒的东西会变黑。刘姥姥说:“这个菜里有毒,俺们那些都成了砒霜了。那怕毒死了也要吃尽了。”这个反应真是有趣,把乡下人的实在个性全表现了出来。贾母见她如此有趣,吃得又香甜,便把自己的菜也端过来给她吃。又命一个老妈妈来,将各样的菜给板儿夹在碗上。

贾母从来没觉得这些菜这么好吃过,因为她每天都吃。人的感觉其实并没有绝对的好或不好、珍贵或不珍贵之分,关键看你能不能感觉到其中的滋味。一日三餐都吃鱼翅也会受不了的。很多人把人生的酸甜苦辣咸都经历过后,最后觉得平平淡淡才是真。

刘姥姥进大观园成了个笑话,但反过来说也未尝不是如此。贾母如果有机会到刘姥姥家里去住几天,大概也要闹出不少笑话来的。

聪慧豁达刘姥姥

刚收拾完残羹剩饭,又摆上了一桌新的。刘姥姥瞧着李纨和凤姐面对面坐着吃饭,便说道:“别的都不说了,我就喜欢这氛围。难怪都说‘大家风范,礼数周全’。”凤姐赶忙笑着回应:“您可别多心,刚才不过是大家图个乐呵。”她这是在跟刘姥姥道歉。话还没说完,鸳鸯也进来了,笑着向刘姥姥致歉:“姥姥别生气,我给您老人家赔礼。”

刘姥姥笑着摆摆手:“姑娘说的这是哪里的话,我们这是哄着老太太开心,哪有什么可恼的!你事先跟我说一声,我就明白了,不过是大家开个玩笑,乐呵一下。我要是真恼了,也就不会说了。”

这话里透着一股子豁达。在社会上,贫贱富贵的差别常常让人心里不是滋味,觉得恼怒又羞愧。可很多时候,并不是别人在侮辱我们,而是我们自己心里觉得比不上别人,自卑作祟。刘姥姥可是个豁达的人,她知道这一切都是为了让老太太高兴,一下子就把问题给化解了,这就是刘姥姥的智慧,她懂得怎么和人相处。看来,智慧和知识还真是两码事,智慧这门课可没学分,全靠人生的历练和通达。在待人接物方面,刘姥姥也许比贾家的人都要强。

鸳鸯转头数落起小丫头来:“怎么不给姥姥倒茶喝?”鸳鸯是大丫头,她这么数落小丫头,也是想让刘姥姥觉得有面子。刘姥姥赶紧说:“刚才那个嫂子已经给我倒了茶了,我喝过了。姑娘也该用饭了。”鸳鸯这么做,其实是给刘姥姥看,意思是我们可没看不起你,这也是人与人相处的门道。

“凤姐儿便拉着鸳鸯坐下,‘你和我们一块吃吧,省得回去又折腾。’鸳鸯便坐下了。婆子们赶忙添上碗筷,三人一起吃完饭。”要是凤姐不拉鸳鸯,她是不敢坐下的,毕竟她只是个丫头。

刘姥姥笑着说:“我看你们这些人都吃这么点儿就完了,亏你们也不饿。怪不得风一吹就能倒。”鸳鸯便问:“今天剩的菜不少,都哪儿去了?”婆子们回答说:“都还没散呢,在这儿等着一块儿分给他们吃。”鸳鸯吩咐道:“他们吃不了这么多,挑两碗给二奶奶屋里的平丫头送去。”

凤姐说:“她早吃过饭了,不用给她。”王熙凤是平儿的主人,所以就这么跟鸳鸯说。鸳鸯说:“她不吃了,喂你们的猫。”“婆子听了,忙拣了两样拿盒子送去。”鸳鸯又问:“素云哪儿去了?”素云是李纨的丫头。鸳鸯管这事,是因为今天贾母做东,她得负责把每一房的人都照顾周到。

李纨就回答她:“他们都在这儿一起吃呢,又找她干什么。”鸳鸯说:“那就行了。”其实她就是问问她吃饭了没有。

凤姐说:“袭人不在这,你倒是叫人送两样给她去。”鸳鸯听了,“便命人也送两样去”。他们在游园,可是那些负责留守的人,也不能不顾及。鸳鸯又问婆子们:“回来吃酒的攒盒装好了没有?”婆子说:“想必还得一会。”鸳鸯就说:“催着点儿。”

鸳鸯为了逗老太太开心,安排了刘姥姥这场闹剧,现在她还得忙活着,一边吃饭,一边交代给各处管事的送饭。真是个尽心尽力的丫头,难怪老太太离不开鸳鸯。

探春的闺房摆设

凤姐一行人来到探春的房里,见她和赵姨娘聊得正欢。探春向来喜欢宽敞明亮,她住的三间屋子都没隔断。就像探春的性格,像男孩子一样爽朗,不爱受拘束,她的住处也反映出了探春的个性。

屋里摆着一张黄花梨大理石大案,上面堆满了各种名人的字帖,还有好几十方宝砚,各色笔筒,插满了各色各样的毛笔。另一边放着个斗大的汝窑花囊,里面插满了白菊。“汝窑”是全世界最贵的瓷器之一,拍卖市场上,一个汝窑瓷瓶能拍到上亿元。

西墙上挂着一大幅“襄阳”的《烟雨图》,“襄阳”就是宋朝的画家米芾,人称米襄阳,他画画特爱用水墨,常画江南烟雨,所以这画就叫《烟雨图》。左右两边还挂着一副对联,是颜真卿的墨迹,上面写着:“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探春就喜欢烟霞那种自由闲散,她梦想住在山里,追逐泉水、石头,享受那种荒野的生命。这对联,表达了探春的生命态度。

案上还摆着个大鼎,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个大观窑的大盘,盘里盛着几十个娇黄玲珑的大佛手。“大观窑”,是宋徽宗时代的官窑。“佛手瓜”是用来供佛的。右边洋漆架上悬着个白玉比目磬,旁边还挂着小锤。“磬”,是一种石制的打击乐器,探春这里的磬是用玉石做的。

刘姥姥的孙子板儿,原本挺怕生的,都不敢说话,现在熟了些,就想去摘锤子敲磬。丫鬟们赶紧拦住,因为那东西非常珍贵。他又想要吃佛手,探春就挑了一个给他说:“拿去玩,这个可不能吃。”

东首摆着卧榻,拔步床上悬着葱绿双绣花卉草虫的纱帐。“拔步床”,除了睡觉的床板,三边还有雕花的木头架子,上面有个木顶,两边都是抽屉,床下部、脚踏的地方也有抽屉,再讲究点的还有门可以关起来,就像个小房间。以前女性的床里藏好多东西,首饰、内衣都可以放。纱帐就挂在床架上,探春床上的纱帐跟潇湘馆素净的窗纱不一样,上面绣着花卉草虫。

板儿跑过来一看,就说:“这是蝈蝈,这是蚂蚱。”刘姥姥一听,打了他一巴掌,骂道:“没规矩的小子,乱闹什么!带你进来瞧瞧,就上脸了。”打得板儿哭起来,众人赶紧劝解。

板儿是乡下长大的男孩,他认得出纱帐上绣的是什么虫子。刘姥姥觉得他没规矩,就过来打了他一巴掌。

作者一边写着优雅的富贵人家,一边写着刘姥姥和板儿,这种对比让文章更活泼、不沉闷。

贾母隔着纱窗往后院里看了一会,说:“这后廊檐下的梧桐树长得也不错,就是还细了些。”梧桐树越老越漂亮。大观园是为了迎接贾元春回来盖的花园,时间还不长。

正说着话,忽然一阵风吹过,隐隐听到鼓乐之声。贾母问:“是谁家娶亲呢?这里临街近。”贾母在看窗外的梧桐,好像也在想心事,忽然一阵风吹过,从风里传来一点音乐的声音。王夫人等人笑着说:“街上哪里能听得见?这是买来的小戏子在在演习催拉弹唱。”

贾母便笑了,说:“既是他们演,何不叫他们进来演。他们也逛一逛。”贾母想两全其美,让这些女孩子也进大观园来玩玩,顺便可以看她们演戏。凤姐听说,忙叫人出去叫来,又一面吩咐摆下条桌,铺上红毡子。

贾母建议说:“就铺在藕香榭的水亭子上,借着水音更好听。”你看贾母多会享受,借着水的声音听戏,肯定是最好听的。她又说:“在缀锦阁底下吃酒,那里宽阔,又听得近。”众人都说那里很好。

贾母跟薛姨妈说:“我们走罢。他们姊妹们都不大喜欢人来坐,怕脏了屋子。别没眼色,正经坐一会子,吃酒去。”这个老祖母真了不起,她知道自己坐在这里的话孩子们会很拘谨,就提醒说不要坐太久。贾母非常懂小孩子的心思,她不迂腐,不顽固,很知趣,这是贾母身上通达的地方。说着大家起身便走。

探春笑道:“这是哪里的话?求着老太太、姨妈、太太坐坐还不能呢。”贾母笑着说:“我的这三丫头却好,只有两个玉儿可恶。回来吃醉了,偏往他们屋里闹去。”贾母故意说等一下吃醉了,偏偏往宝玉和黛玉屋里去闹。不过,喝醉了去闹的不是贾母, 却是刘姥姥!

留得残荷听雨声

大家笑着走出探春屋子,走了一会,来到了荇叶渚。从姑苏选来的几位驾娘,把两只用棠木打造的彩绘船撑了过来。众人扶着贾母、王夫人、薛姨妈、刘姥姥、鸳鸯、玉钏儿上了其中一只船,随后李纨也跟了上去。凤姐儿也跳上船,站在船头,跃跃欲试想要撑船。

贾母在船舱里急忙喊道:“这可不是闹着玩的,虽然不是河里,但水也挺深。你快别逞能了,给我进来!”凤姐却笑嘻嘻地说:“怕什么!老祖宗您就放心吧!”说着,她一篙子下去,船就开了出去。到了池子中央,船小人多,凤姐只觉得船晃得厉害,连忙把篙子递给驾娘,自己也蹲了下来。

迎春姊妹等人和宝玉也上了另一只船,跟随其后。其他老妈妈和丫环们,都沿着河边随行。宝玉看着枯干的荷叶,抱怨道:“这些破荷叶真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宝玉一直追逐春天和夏天的美,觉得这些枯干的荷叶脏兮兮的,特别难看。

作者借宝玉之口,忏悔自己年轻时不知道家道中落,不懂得繁华易逝,所以无法欣赏残荷的美。宝钗听了,笑着说:“你瞧这几日,天天逛园子,哪里还有叫人来收拾的工夫?”

林黛玉却另有见解,她说:“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李商隐的诗里,说要留下残破的荷叶,听秋雨打在上面的声音。黛玉这是在提醒宝玉,人不要只懂得欣赏春夏的美,也要懂得欣赏秋天的凄凉。因为繁华和幸福都不是永恒的。

林黛玉小小年纪经历了父母的离世,感受到了另外一种人生境界,所以她的思想更加成熟。宝玉还没到“听残荷雨声”的年龄和境界,但黛玉却常常在晚上,静静地听夜雨打在潇湘馆竹叶上的声音。

宝玉听了黛玉的话,连忙说道:“果然好句。以后就别叫人去拔了。”宝玉一直都很欣赏黛玉,这次,他马上要留着荷叶去听雨声。

说着,船已经到了花溆的芦港之下。这里阴森森的,透着一股寒气。两岸的衰草残茭,更是增添了秋天的情韵。大观园里的落花会经过沁芳河,流到这个凹下去的花溆处。

秋天开满白芦花的地方,就是芦港。那些长在水边的茭白,也已经残败。秋深以后,草都枯黄了,一派凋零的景象,让人不禁感叹岁月易逝。

贾母梯己赠宝钗

贾母瞧见岸上的清厦宽敞明亮,便问:“这可是薛姑娘的住处?”众人齐声回应:“正是。”贾母连忙吩咐靠岸,顺着如云般铺展的石梯走上去,一同踏进了蘅芜苑。大观园里,每个馆舍旁都有个小码头,方便停船,贾母一声“拢岸”,船便靠了过去。

一进蘅芜苑,一股异香扑鼻而来。那些奇草仙藤,越是寒冷越是苍翠欲滴,都结了果实,像珊瑚豆子一样,一串串挂着,好看极了。

蘅芜苑里种的全都是香草,真是嗅觉的盛宴。大观园的设计真是巧妙,有的馆重视觉,有的重听觉,而宝钗的蘅芜苑,重的是嗅觉。

走进房屋,竟连一件古董玩器都没有。房子素净得就像大雪盖住的一个洞窟,别有一番风味。案上摆着一个土定瓶,里面插着数枝菊花,土定瓶是白瓷做的,简洁大方。宝钗的房间,外面香气扑鼻,里面却是一片洁白。除了两部书和煮茶用的茶奁、茶杯,床上也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连花草都没绣。

贾母笑着说:“这孩子太老实了。你没陈设,何妨跟你姨妈要些。我也没想到,你们的东西自然在家里没带来。”薛宝钗从南方来,借住在贾家,贾母看她的房间这么素净,心里有些心疼。说着,贾母就命鸳鸯去取些古董来,又嗔怪凤姐:“不送些玩器来给你妹妹。”她说,怎么能让住在我们家的客人房间里光秃秃的,哪像个大户人家的样子。

王夫人和凤姐笑着解释道:“她自己不要的。我们原送了来,她都退回去了。”薛姨妈笑着说:“她在家里也不大喜欢这些东西的。”

贾母摇头道:“使不得。虽然省事,但倘来个亲戚,看着不像;再者,年轻的姑娘,房里这样素净,也忌讳。大户人家的年轻小姐,房间里应该热热闹闹的,不要这么素净。”以前老人家常提醒,家里要插些颜色多的花,穿衣服也不要太素,否则会不吉利,年纪轻轻的就该去追求热闹的东西。

“我们这老婆子,越发该住马圈去了。你们听那些书上戏上说的小姐们的绣房。她们姊妹们虽不敢比那些小姐们,但也不要太离谱了。”贾母的意思是说,姑娘们就应该花花绿绿的,她们老了可以素净一点。

“若爱素净,少几样倒也使得。我最会收拾屋子的,如今老了,没这闲心了。她们姊妹们也还学着收拾得好,只怕俗气,有好东西也摆坏了。”

“我看她们还不俗。如今让我替你收拾,包管又大方又素净。我的梯己两件,收到如今,没给宝玉看见过,若经了他的眼,也没了。”贾母最疼宝玉,宝玉一要,她就给。

说着,贾母叫过鸳鸯来,亲自吩咐道:“你把那石头盆景和那架纱桌屏,还有个墨烟冻石鼎,这三样摆在这案上就够了。”贾母拿了三样最好的,也是最适合宝钗的东西:奇石盆景、小屏风和“墨烟冻石鼎”,是一种石头做的鼎,石头里还有一丝丝像烟一样的大理石纹,别致极了。

贾母又交代:“再把那水墨字画白绫帐子拿来,把这帐子也换了。”鸳鸯答应着,笑着说:“这些东西都搁在东楼上的不知哪个箱子里,还得慢慢找。”贾母的记忆力真是惊人,有哪些好东西,她都记得清清楚楚。这些东西有年头了,连宝玉也没看见过,大概真的是放了很久没拿出来过。贾母就说:“明日后日都使得,只是别忘了。”

鸳鸯三宣牙牌令

文官作为戏班的领班,走上前来给贾母等人请安,并问道:“今天演习哪出戏?”贾母慈祥地笑道:“就拣你们还不太熟的几套来练练吧,让我们也瞧瞧。”文官领命后,便退下去往藕香榭准备去了。

这边凤姐儿已经安排人把一切都布置得妥妥当当。上座左右两边各放了一张榻,榻上铺着柔软的锦茵绒毯。每一张榻前还摆着两张雕漆几,这些几子的形状各不相同,有海棠式的,有梅花式的,还有荷花式的、葵花式的,方的、圆的,样样都有,像是一个小型的几子展览。茶几的面也是五花八门,方的、三角形的,还有的雕成了海棠花形状,小巧玲珑,可以根据喜好进行摆设。

贾母和薛姨妈作为长辈,坐在上面的两张榻上,每人面前有四张几子。王夫人因为婆婆在,所以只坐了一个椅子,面前摆了两张几子。其他人都是一张椅子一张几子。像是一个小小的座位等级制度,体现了大家族的伦理辈分。

东边坐着刘姥姥,刘姥姥下面就是王夫人。西边是史湘云,接着是宝钗,然后是黛玉,迎春、探春、惜春依次排下去,宝玉坐在最后。李纨和凤姐的几子则设在三层槛内,二层纱厨之外,因为她们要服侍长辈,不能坐下来,所以席位就虚设在了这个有点像走廊的地方。

攒盒的式样也是随着几子的式样来的,茶几是海棠花形状,上面的食盒就是海棠花形状的;茶几是梅花的,上面的食盒就是梅花的。每人手边还有一把乌银洋錾的自斟壶,一个什锦珐琅杯。这个乌银洋錾的小酒壶,看起来像是西洋的玩意,小巧别致。

大家坐定后,贾母笑着说道:“先吃两杯,今日也行个酒令才有意思。”酒令,就是民间非常普遍的一种游戏,现在玩的人也不少。

薛姨妈笑着推辞道:“老太太自然有好酒令,我们怎么会呢,这不是安心要我们醉吗?我们还是多吃两杯就算了吧。”行酒令输了是要喝酒的,所以薛姨妈有些担心。

贾母笑道:“姨太太今天怎么也谦虚起来了,难道是嫌我老了?”

薛姨妈笑道:“不是谦虚,只是怕行不上来,反倒成了笑话。”王夫人忙笑着打圆场:“就算说不上来,也不过多吃一杯酒,醉了睡觉去,还有谁笑话不成!”薛姨妈点点头,笑道:“那就依令吧!老太太还是先喝一杯令酒才是。”贾母笑道:“这个自然。”说着,端起酒杯喝了一口。行酒令要有个令官,令官得先喝下门前的令酒。

接下来就是贾母行酒令,凤姐忙走到中间笑道:“既行令,还是叫鸳鸯姐姐来行便好。”众人都知道贾母所行的酒令必得鸳鸯提着,所以听了这话都说“很是”。

贾母年纪大了,记性不好,所以凤姐就拉鸳鸯来替贾母行酒令,贾母是令官,鸳鸯就是执行者。

王夫人笑着说:“既在令内,就没有站着的道理。”行酒令的时候,阶级就打乱了,令官是最大的,所以鸳鸯虽然是丫头,也要坐下来。王夫人便回头命小丫头端一张椅子放在鸳鸯和另一位奶奶的席上。鸳鸯也半推半就地谢了坐。鸳鸯还是觉得自己是丫头,不适合在这种场合坐下来,但最终还是坐了。

鸳鸯成了令官,也喝了杯令酒,然后笑着宣布:“酒令大如军令,不论尊卑,惟我是主。违了我的话,可是要受罚的。”好了,游戏要开始了。

行酒令牵涉到好多典故,鸳鸯虽然不识字,但她从小帮老太太玩酒令,也都一一学会了。

王夫人等人都笑着说:“一定如此,快些说来。”鸳鸯还没开口,刘姥姥就下了席,摆手说道:“别这样捉弄人,我要回家了。”乡下老太太从来没见过这些东西,根本不会玩,就要走。众人都笑道:“这可使不得。”鸳鸯便喝令小丫头们把刘姥姥拉上席去。小丫头们果然把刘姥姥拉回了席中。刘姥姥只叫“饶了我罢!”鸳鸯道:“再多言就罚一壶。”刘姥姥这才住了口。

鸳鸯说道:“如今我说骨牌副,从老太太起,顺着说下去,到刘姥姥止。比如我说一副,把这三张牌拆开,先说头一张,再说第二张,最后说第三张,说完了,合成这一副的名字。无论诗词歌赋、成语俗话,比上一句,都要押韵。错了的罚一杯。”

骨牌副就是用两张以上的骨牌配成一套,这个游戏里,鸳鸯指定三张牌为一副。游戏规则是鸳鸯抓三张牌打开,玩的人看到这三张牌后,要立刻反应出来第一张是什么、第二张是什么、第三张是什么。比如第一张是天牌,天牌是上六点下六点,红绿色各半,你就要从这个形象中联想出句子来。就像下面鸳鸯说:“这是天”,贾母就要把“天”字用在句子当中,可以是诗、词,也可以是民间俗语。等到三张牌都说完了以后,合成一副牌的名字,再喝过令酒才算结束。

鸳鸯说:“已经有一组了,左边是张‘天’牌。”第一个接话的是贾母,她立马就说:“头上有青天。”大家都连声叫好。《红楼梦》里,不管是打牌还是作诗,都暗藏着人物的个性。贾母是家里辈分最高的,她说的都是特别辉煌、富贵、正面的话。大家看后面的“牙牌示意图”就明白什么是“天牌”了。天牌也叫长六,鸳鸯可以说天牌,也可以说长六。如果说长六,那就得押“六”的韵;如果说“天”,那就押“天”的韵。

鸳鸯又说:“中间是张‘五与六’的牌。”贾母就对上了:“六桥梅花香彻骨。”这张牌上面是五点,下面是六点,全都是绿色的。五点的形状像梅花,所以就用梅花来表示“五”;苏东坡修西湖苏堤的时候,建了六座桥,就是六桥,苏堤上还种了好多梅花,所以就是“六桥梅花香彻骨”,这样就把“五”和“六”都融进去了。

鸳鸯接着说:“还剩一张‘六与幺’的牌。”上面一个红点,是幺,下面六个绿点。贾母想了想,说:“一轮红日出云霄。”好美的句子。贾母一辈子富贵,她追求的就是生命里的吉祥、富贵、荣华。

鸳鸯道:“凑起来就是个‘蓬头鬼’。”大家一听,心里咯噔一下,“蓬头鬼”可是长六、五六、幺六这组牌的坏名字。大家担心贾母会不高兴,结果贾母说:“这鬼抱住钟馗腿。”钟馗是捉鬼的,还押了韵。可见贾母根本不怕什么邪气。大家一听,都笑着喝彩,贾母也饮了一杯。

接下来轮到薛姨妈了。鸳鸯说:“有了一组,左边是个‘大长五’。”就是上五点、下五点,全都是绿色的。薛姨妈说:“梅花朵朵风前舞。”梅花又出现了,因为“五”就是梅花的象征。这个“舞”还和“大长五”的“五”押了韵。鸳鸯又说:“右边还是个‘大五长’。”其实就是“大长五”,鸳鸯怕重复了。薛姨妈说:“十月梅花岭上香。”五加五是十,她换了个说法,把“十”融进去了。鸳鸯接着说:“中间‘二五’是杂七。”上二点下五点,都是绿色的,二加五等于七,这张牌就叫“杂七”。薛姨妈想了想,说:“织女牵牛会七夕。”把“七”也融进去了。

鸳鸯说:“凑起来就是‘二郎游五岳’。”长五、二五、七五这组牌的名字就是“二郎游五岳”。这里的“二郎”就是两点,“五岳”就是旁边的五个“五”,像五座山一样。玩酒令的时候,要找出每张牌的特点,挺有意思的。薛姨妈说:“世人不及神仙乐。”大家一听,都称赞起来,薛姨妈也饮了一杯。

鸳鸯又说:“又有一组了,左边是‘长幺’两点明。”“长幺”就是两个红点,上面一,下面也是一。上下一样的都可以用“长”来说。湘云想了想,说:“双悬日月照乾坤。”鸳鸯又说:“右边‘长幺’两点明。”湘云说:“闲花落地听无声。”“闲花”就像“长幺”的两个红点,“长幺”又叫“地牌”,所以说是“落地”。

湘云会写诗,语言越来越美了。贾母和薛姨妈不会写诗,语言比较朴素。鸳鸯道:“中间还得‘幺四’来。”上面是幺点,下面是四点。湘云说:“日边红杏倚云栽。”上面的红点就像太阳,底下的四点就像红杏,因为杏花是红色的。鸳鸯说:“凑起来就是‘樱桃九熟’。”长幺、幺四、长幺这组牌加起来是九点,所以说樱桃九熟。湘云说:“御园却被鸟衔出。”意思是樱桃被鸟从御花园里衔出去了,这句和上句连得紧凑。说完也饮了一杯。

鸳鸯笑着说:“有了,左边是‘长三’,就像风里的飘带,上三下三斜着排。”宝钗灵机一动:“双双燕子语呢喃,就像那双双燕子。”原来,“长三”两行斜排的六点,真像燕子。鸳鸯又说:“右边是‘三长’,和‘长三’一模一样,也是上三点下三点斜着排。”宝钗想了想:“水荇牵风翠带长,那斜的三点,就像飘在水里的水草。”鸳鸯接着说:“当中还有‘三六’九点在。”宝钗对道:“三山半落青天外,上面的三点是山,下面的六点是青天。”鸳鸯笑道:“凑起来就是‘铁锁链孤舟’,这牌名真有意思,‘三’是铁锁,‘六’是孤舟。”宝钗接上:“处处风波处处愁,还都是押韵的。”说完,便喝了一口酒。

鸳鸯又说:“左边有个‘天’。”黛玉立刻接上:“良辰美景奈何天,这是《游园惊梦》里的句子。”黛玉和宝玉曾偷偷看过《牡丹亭》、《西厢记》这些不能让人知道的书。宝钗听了,回头惊讶地看着黛玉,心里想:她怎么这么大胆!

黛玉只顾着怕罚酒,也没多想。鸳鸯又说:“中间‘锦屏’颜色俏,上四下六,红绿相间,就像彩色屏风。”黛玉笑道:“纱窗也没有红娘报,这又是《西厢记》里的。”原来,“纱窗”指的是下面的六个绿点,“红娘”是上面的红点。鸳鸯说:“还剩‘二六’八点齐,上二下六,全是绿的。”黛玉对道:“双瞻玉座引朝仪。”鸳鸯说:“凑起来就是‘篮子’好采花,这牌名真有趣,红色的四点像花朵。”黛玉接上:“仙杖香挑芍药花。”说完,也喝了一口酒。

鸳鸯接着说:“左边‘四五’成花九。”迎春说:“桃花带雨浓。”大家笑道:“该罚!错了韵,也不像。”接下来,大家都故意说错,想让刘姥姥说说看。

鸳鸯就说:“左边‘长四’是个人,上四下四,是人牌。‘天’、‘地’、‘人’牌里,‘天牌’是六,‘人牌’就是四。”刘姥姥听了半天,说:“是个庄稼人罢。”她虽然不会玩酒令,但这句话却让大家大笑起来。贾母说:“说的好,就是这样说。”她在鼓励刘姥姥。刘姥姥笑着说:“我们庄家人,不过是现成的本色,众位别笑。”

鸳鸯接着说:“中间‘三四’绿配红,底下四点是红的,上面三点是绿的,斜着排,像毛毛虫。”刘姥姥就说:“大火烧了毛毛虫。”大家都笑说:“这是有的,还说你的本色。”鸳鸯又说:“右边‘幺四’真好看,上面幺点,底下四点,都是红的。”刘姥姥说:“一个萝卜一头蒜,‘四’像蒜瓣,‘一’像萝卜。”众人又笑了。鸳鸯说:“凑起来就是‘一枝花’。”刘姥姥两只手比着说:“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众人大笑起来。

这一回里,富贵和穷困之间好像有了一种特别的对话。别看第四十回写刘姥姥被捉弄,其实刘姥姥是《红楼梦》里的重要人物。通过她,我们看到了贾府生活的另一面。刘姥姥用她的本色,展现了一种旺盛的生命力。

作者这一回最想告诉我们:文化的优雅、讲究、精致,得经常回到乡土那旺盛的生命力里去。我们既希望民间文化能提升,又希望精致文化能从民间汲取活力。

版权声明:
作者:adm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92712.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