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教学后记
在《小石潭记》的教学中,我尝试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去理解课文,通过挖掘柳宗元与小石潭相似的经历,以及对比柳宗元和苏轼被贬后的心境与态度,课堂上学生们积极讨论,氛围热烈,让我十分满意。
我先让学生们仔细研读课文,寻找小石潭的特点。在大家找出“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等语句,感受其清幽寂静后,我抛出问题:“小石潭的这些特点,和柳宗元的经历有什么相似之处呢?”这一问题引发了学生们的深入思考。有学生发言:“小石潭这么美好,却藏在深山无人赏识,柳宗元也一样,他很有才华,却被贬官,得不到重用。” 大家纷纷点头,意识到柳宗元正是借小石潭的被忽视,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与内心的孤寂。
接着,我引入苏轼,让学生对比二人被贬后的心境和态度。这个话题瞬间点燃了课堂,学生们分组讨论得热火朝天。一组同学认为:“柳宗元被贬后,一直沉浸在悲伤中,从《小石潭记》就能看出他满心的凄凉。苏轼则不一样,像他写‘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很乐观豁达,能在困境中找到生活乐趣。”另一组同学补充:“苏轼虽然也有苦闷,但他会自我调节,还能做出东坡肉这种美食,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柳宗元更多是在忧思中难以自拔。”
看到学生们思维的火花激烈碰撞,有理有据地分析,我深感欣慰。这次教学让我明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究课文,能极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考深度,打破以往文言文教学的沉闷,让学生真正走进古人的内心世界 ,理解他们作品的深刻内涵。
共有 0 条评论